挽聯作法

2009-08-13 17:51:22未知中國對聯網 0條評論

    挽聯,也叫哀挽聯,或者是為紀念死者而作,或者是為自己而作(自挽)。
  挽聯產生於北宋,據《兩般秋雨盦隨筆·卷六·挽聯》:

  挽聯不知起於何時,古但有挽詞而已。即或有膾炙二句者,亦其項腹聯耳。《石林燕話》載:“韓康公得解,過省殿試,皆第三人,後為相四遷,皆在熙寧中。蘇子容挽雲:‘三登慶曆三人第,四入熙寧四輔中。’”此則的是挽聯之體矣。

  熙寧(1068-1077)是宋神宗國號,按此說法,蘇頌(子容)挽韓絳(康公)聯,應是最早的,時間為韓絳卒年1088年。作為聯史資料,此聯意義重大;但以此當成作挽聯的樣板,卻有若幹欠缺之處。
  作挽聯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宜頌揚
  
人死以後,別人追憶他的功勳德業、學問建樹、處世為人,是很自然的事。因此,挽聯宜頌揚其人。它和現今的悼詞不同,悼詞篇幅較長,文字較多,在肯定成就的前提下,可以(一般不言)提及死者的缺憾,而挽聯僅寥寥數語,要想來個“三七開”、“二八開”,是無論如何也說不清楚的。因此,一般挽聯隻論功德。如:

  旗揚滇省,軍震川疆,聽叱吒一聲,洗清帝製腥膻,風起雲飛酬壯誌
  身寄外邦,心懷祖國,該臨終遺電,試問同胞痛哭,淚枯血竭為何人

  這是挽蔡鍔聯,以其一生和臨終的典型事例,塑造了一個近代民主革命家和愛國者的崇高形象。又如:

  著書以仲長統自期,炎炎菿言,駭小儒之耳目
  革命繼顧寧人而起,烈烈正氣,振大漢之聲威

  這是挽章炳麟聯,分別讚揚了他在著書中的學問建樹,在革命中的剛烈精神。

  如果說親友、師生、官兵、上下級之間的讚揚,容易理解,也順理成章的話,那麼,作為敵對勢力間,若能客觀地評價對方,則需要有大氣度、大胸懷的。清康熙帝這位有作為的政治家在這方麵也才識過人。眾所周知,清軍入關、掃平江南後,鄭成功據廈門、金門兩島抗清,甚至攻打過南京。1661年,鄭成功率12萬餘人收複了被荷蘭占領達38年之久的台灣,繼續抗清,次年病逝台灣。康熙製聯挽之:

  四鎮多貳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
  諸王無寸土,一隅抗誌,方知海外有孤忠

  聯中,不但肯定了鄭成功收複台灣的曆史功績,而且對他抗清之舉予以理解,這對那些明代遺臣也起了安撫作用。

  2.用哀語
  
挽聯與賀壽、題贈聯不同,也與祠廟聯不同,雖須讚頌,但必用哀語,否則,何言之“挽”?

  恩澤四海
  功高九天  (挽偉人)

  醫德高尚眾口頌
  藥方神靈百疾除  (挽名醫)

  這樣的聯,除非掛在追悼會上,否則,實難看出它是“挽聯”。有些專用聯在這方麵也未加審慎:

  經學駕唐宋而上
  其人在儒俠之間  (挽章炳麟)

  除專利、建共和,上下五千年,周武商湯寧足比
  抑強權、求解放,縱橫九萬裏,列寧林肯未堪誇  (挽孫中山)

  前麵所引用的蘇頌一聯,全聯無一哀語,恐怕是有所忽視了。但也有這一可能:本是一首挽詩(挽詞),從中摘下二句,哀語在其他未摘之句中。

  沒有明確哀語的聯,也未必不是挽聯,它有兩種情況:

  一是有隱約的哀語,或者說,有些詞可作哀語來理解。如前引挽章炳麟聯(“著書以仲長統自期”),“烈烈正氣”,就可以理解為悲壯之意。

  二是有哀意,如康熙挽鄭成功聯,作為帝王不能用“痛哭”之類的語言,“方知海外有孤忠”卻能恰當地表露其哀悼、惋惜之情。

  應該說,在挽聯中,注重哀意比標明定語更重要些。對於初學者,首先要學會使用哀語,寫出實在的挽聯。為此,將常用哀語,介紹於下:

  淚、夢、魂、魄、忠、烈士、千古、英靈、千秋、浩氣。  (以上名詞)
  哀、悼、悲、傷、哭、啼、慟、驚、垂、忍、殞、落、折、斷、沉、遺、泣、萎、愁、凋、謝、慰、歎、歸、震、憐、瘁、痛、唳、渺、空、裹、朽、留、終。  (以上動詞)
  寒、淒、慘、冷、殘、寂寞。  (以上形容詞)
  猶、永、正、未、詎。  (以上副詞)
  猶在、永留、長留、宛在、瞑目、傷心、含笑、飲恨、月冷、奠雲、招魂、安息、雨灑、泉湧、風號、風慘、雲淒、山頹、山例、木壞、曲終、斷腸、狂摧、地坼、天崩、壽終、正寢、化焳、駕鶴、騎鯨、仙遊。  (以上詞組)
  蘭摧、玉折、落花、殘月、樓空、韻冷、香消。  (以上專用於女性)

  3.切身份
  
挽聯必須切合死者的身份。挽男、挽女,要用專用語區別開;不同職業的人,如政界、軍界、商界、學界等,都有各自的職業語;親族之中,對不同稱謂的人,也有相應的用語和典故。這些,一般實用的對聯書中,都列舉備盡。不難“查”出,不再舉例了。

  需要介紹和提請注意的是,挽聯必須切合作者的身份。一位婦人去世,其父(母)是挽女,其夫是挽妻,其子(女)是挽母,其妹是挽姊,作聯人要符合各自的身份。同是學術界,師生之間相挽,口氣迥然不同:

  小草沐栽培,念教澤無涯,久歎源流泗水遠
  高山殷向往,庸音容永隔,空懷道範嶽雲深  (挽老師)

  筆硯幾相同,若論青藍,我且視為畏友
  門牆今頓寂,遍羅桃李,疇有似此良才  (挽學生)

  前一聯學生以“小草”自比,視老師為“高山”,哀歎自己再不能得到恩師的教誨了;後一聯老師認為自己雖然桃李滿天下,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把所喜愛的學生看成知心朋友,現在學生死了,自己頓然感到寂寞,十分惆悵。

  不僅長幼有序,師生有別,就某一事件來講,局內局外之人寫法不同;同事共業者,疏遠親近之人,也多有分別。試看康有為挽戊戌變法被難六君子聯:

  殷幹酷刑,宋嶽枉戮,臣本無恨,君亦何尤,當效正學先生,啟口問成王安在
  漢室黨錮,晉代清談,振古如斯,於今為烈,恰似子胥相國,懸睛看越寇飛來

  譚嗣同等六人在戊戌變法中遇難,康有為作為這次變法的主要人物,必然會寫下這壯懷激烈的文字。他從殷比幹、宋嶽飛、明方孝孺、以及伍子胥等枉遭殺害,直向當今清室頑固派發出聲討,毫無畏懼,也毫無顧及。試想,如不是康有為所處的地位,別人寫聯,恐不會如此披肝瀝膽吧。

  4.重感情
  
有時寫挽聯,不必讚頌,不必敘事,僅表現作者痛哭欲絕的感情。這樣的聯,感人至深,情重意篤,常成為挽聯佳作。

  親族聯中,以夫妻間相挽,感情最重,如夫挽妻聯:

  最憐兒女無知,猶自枕畔嬌啼,問阿母重歸何日
  但願蒼天有眼,補此人間缺憾,許良緣再結來生

  如泣如訴,雖為家常話語,卻最能表達心意。又如妻挽夫聯:

  夫妻恩,今世未全來世再
  兒女債,兩人共負一人完

  這是何香凝挽廖仲愷聯,對逝者事業,不著一字,傾訴的是夫妻感情和自己的信念。

  有一副婦人自挽聯:

  我別君去,君何患無妻?倘異時再葉鸞占,莫謂生妻不如死婦
  父隨兒悲,兒終當有母.願他日得酬烏哺,須知養母即是親娘

  這副似“遺囑”的自挽聯,勸慰丈夫,關懷兒女,肺腑之言,催人淚下,賢惠之德,令人起敬。

  朋友之間的挽聯,也應重感情。1916年10月31日,近代民主革命家黃興逝世,正在日本養病的蔡鍔有一挽聯:

  以勇健開國,更守靜持身,貫徹實行,是能創作一生者
  曾送我滬上,忽哭公天涯,驚起揮淚,難為臥病九州人

  下聯所寫,真實感人,字字泣血。

  5.敘死因
  
挽聯應敘述或點示死亡原因,因為死於橫禍而突然離去,更能表現哀思之沉重;即使死於疾病,或積勞所致,或中年早逝,都可寫出弦外之音。讀康有為挽戊戌被難六君子聯,可以知道譚嗣同等人是慘遭殺戮的。

  如郭沫若挽張曙聯的上聯:

  黃自死於病,聶耳死於海,張曙死於敵機轟炸,重責寄我輩肩頭,風雲繼起

  點明張曙“死於敵機轟炸”,比“死於病”、“死於海”者,更激起後人對日本侵略者的仇恨。

  如尹逸挽昆明“一二·一慘案”烈土聯:

  硬要當主人,要你知吾學生多麼英勇
  偏不做奴隸,看他把我民眾如何屠殺

  明白告知世人,愛國學生是被反動派屠殺而死,雄風長在,浩氣千秋。

  某挽溺亡者:

  百歲亦何為,世路奇嶇,不如乘風破浪去
  一杯安足戀,江流浩渺,同在高天厚地中

  “乘風破浪”、“江流浩渺”,是點明死因的話,但它們不是隨便說出,暗含一些警世、憤世的意味在內。

  1987年8月,作家高澍在青海被酒後開車的司機撞亡,作為摯友,我寫了一副挽聯,結尾句是“君留遺著我恨車”,也是點明死因。

  有時死亡地點,也要在聯中點明。如吳山尊挽李調元聯:

  百金囊盡揚州死
  萬裏魂歸蜀道難

  李調元為四川才子,官於江南,客死揚州,一貧如洗,友人合資以葬,其身再不能歸葬家鄉。聯中用地名把這些表示得很清楚。類似用法很多,像聶榮臻挽葉挺長聯的下支有“孰意黑茶山上飛隕長星”句,點明葉挺等“四八”烈士飛機遇難的地點。

猜您喜歡

相關閱讀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挽聯作法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