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我家雲南”走出的中華四大楹聯

“我家雲南”走出的中華四大楹聯

2019-07-01 22:46:46李正平聯都網站 0條評論

  雲南地處祖國的西南邊疆,在其發展的曆史長河中,各民族相互融合,均受到漢文化的深遠影響。


    (唐)南詔、(宋)大理國時期派子弟到中原學習漢文化、通用漢字,元代也提倡儒學,到明、清兩代,雲南推行科舉製度,從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起至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間,考取進士者明代255人,清代695人,其中石屏袁嘉穀金榜題名成為經濟特科狀元。至今雲南還保存有50多座文廟,其中,建水文廟規模最大,位居全國第二。為什麼地處邊疆的雲南會出現漢文化如此深厚影響呢?究其原因無非為兩種:


     一、從春秋戰國至民國,中國大地經曆了無數次長期的戰亂和朝廷的權力之爭,大量中原移民遷入雲南,還有被流放的一些文人雅士,並流入了一些商賈、僧侶等人士,儒學的影響,使古代雲南這塊原本冷寂蠻荒的土地變得極其熱鬧。而相對戰亂的中原來說又較為平靜,中原文明就這樣悄悄地、不知不覺地被這些先民用自己的精神力量踩過萬水千山之後,帶到了這“閃處山穀”的邊民之中,並逐漸融入了邊民的靈魂。它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在遠離中原的彩雲之南紮下了根。我們不能不懷著崇敬的心情感激先人的智慧與勇氣,正是這種開拓疆土的無畏精神,把雲南帶入了一個繁花似錦的文明時代。


    二、用現代遺傳學也可以解釋清這一現象的出現。由於長期大量高智商的移民湧入,他們的基因也就一代一代遺傳,隻要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和氛圍就會湧現出很多優秀的人才。他們努力讀書、學習漢文化的結果,不僅在全唐詩中就有南詔詩人楊奇鯤的《風裏浪花吹又白》的詩句,李白、杜甫、白居易歌詠雲南的詩歌,唐鄭回、袁滋以及明狀元楊升庵及楊門七子在雲南傳播漢文化也留下了眾多詩文。


滇人善聯也善書


    滇人善書,從圓明園很多楹聯、字畫均出自當朝大師錢南園(昆明)、尹壯圖(蒙自)的老師周於禮(峨山彝族)之手,到與李清照、辛棄疾齊名的中國女詩詞三傑李含章(晉寧),到周霖(麗江納西族)被人們重金收購的《周霖畫集》到孫髯翁(昆明)撰、趙潘(劍川白族)書丹那膾炙人口的大觀樓長聯,還不必說繆嘉蕙(昆明)曾作為慈禧的宮廷畫家而被後人備受推崇,更不必說周鍾嶽(劍川白族)題寫的南京“總統府”三字而獲3000大洋的傳奇故事……雲南這塊神奇的土地,從來就不缺文人騷客,難怪紀曉嵐曾感慨:“滇人善書,中土賢士大夫無以過也”。

    而在中國曆史長河中就素有“滇人善聯”之譽,中華四大名聯都是滇人所撰,其中昆明大觀樓長聯(書丹)和成都武候祠“攻心聯”撰書均出自趙藩(白族)之手,湖南嶽陽樓長樓則由雲南羅平(今屬師宗)人竇垿所撰,武漢黃鶴樓楹聯也是雲南通海人陳寶裕(兆慶)撰書,正因如此,“滇人善聯”之說也就被人們所廣為稱道。


    除此之外,著名書法家孫清彥(呈貢)描繪貴州黃果樹瀑布的《犀潭夏瀑》圖,還有懸掛於昆明金馬碧雞坊上的金馬、碧雞兩坊匾額均係其堪稱絕妙的手筆,還有麗江楊慶遠撰書的四川三蘇祠主殿楹聯等等。閱之無不讓人深感這些楹聯內容之博大,語言之鏗鏘,匠心之獨運,幾可稱絕筆,在國內絕對算得上是一流水平,所以“天下楹聯十鬥,滇人占去八鬥”的美譽也就當之無愧地戴在了滇人的頭上。號稱明、清“三大才子”的楊慎、紀曉嵐、阮元有一人生在雲南,長到八歲才離開雲南,另二人長期在雲南為官、講學,使雲南的文化發展錦上添花。


   清末昭通出土的漢代石刻《孟孝琚碑》,被我國書法名家譽為“海內漢碑上乘之作”。東晉碑刻《爨寶子碑》,人稱為碑中之神品,康有為稱其書法“樸厚古茂,奇姿百出,端樸若古佛之容,我愛古碑莫如爨寶子”。康有為在《碑品》中將爨龍顏碑列為“神品第一”。

    語曰“書畫同源,書中有畫,畫中有書”。透過悠悠曆史歲月,人們不難發現雲南先民曾創造過的這些獨具魅力的楹聯、字、畫已成為雲南教化、引導、激發人們的一種動力,無論從思想性、藝術性,還是抒發華夏文化之深邃底蘊,達到了令人心馳神往的地步。而被中土人士讚譽為“字逼鍾王,名馳士林”的雲南聯家書家,更是為雲南贏得“滇人善聯”、“滇人善書”這一美譽。


     雲南楹聯因這些名人帶來的影響,和他們留下的經典字、畫、碑貼一起正在成為今天雲南擁有的一筆巨大財富而閃耀著熠熠的光芒。文化是昨天的輝煌、今天的財富和明天的希望,滇人先賢在中華民族主流文化中的重大貢獻之成果,更為今天雲南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極大豐富的創作“食糧”。


    楹聯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文體,它是詩的濃縮與精華,因為短聯字數比詩少;它又是詩的廷伸,因為長聯字數比詩多,楹聯構式、長短相間;它同辭賦也有密切關係。


    楹聯源於秦、漢,盛於明、清,由於其形式集文學、書法、雕刻為一體,適宜於中式傳統建築的門柱上懸掛,傳播甚廣。可以這樣說,一副好的楹聯是一種高智慧的象征。明楊一清、楊慎、李元陽、擔當;清周於禮、錢南園、孫髯翁、趙藩、竇垿;民國李根源、周鍾嶽、趙式銘等都為楹聯的發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此其間雲南的楹聯文化已蔚為大觀,凡名勝之地均有匾額、楹聯,通海秀山被譽為“匾山聯海”。安寧溫泉摩崖石壁上,出自名家的石刻楹聯,時間集中於明、清、民國3個時代,以清代最多,民國次之。若幹年來,這些具備曆史、書法,藝術、科學等方麵價值的石刻楹聯,使雲南的山水增色。


    被譽為中華四大楹聯的《成都武侯祠楹聯》、《湖南嶽陽樓長聯》、《昆明大觀樓長聯》、《黃鶴樓楹聯》,均出自雲南文人之手,是“滇人善聯”的有力佐證。


中華著名楹聯之一——四川成都武侯祠聯


    說起滇人善聯,人們自然會想起劍川白族趙藩。他在成都武候祠有一聞名遐邇的“攻心聯”,已足百年,世代受到人們的稱讚,就連毛澤東見到此聯後,也深為讚賞,謂其有樸素辯證唯物主義旨趣,在多次會議上引用過此聯。這副楹聯的原文如下: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楹聯的作者是清未民初四川鹽茶使趙藩,(1851—1927,白族)是著名的清官、學者、書畫家,更善楹聯,一生留下五百多副作品,他在這副聯中辯證地總結了一代名相諸葛亮用兵和治蜀的成敗得失。


    聯文可譯為:能夠攻心服人,那些疑慮不安、懷有二心的對立麵便會自然消除,自古以來深知用兵之道的軍事家,並不喜歡用武力解決問題;不能正確審時度勢的人,其政令無論寬、嚴都會產生失誤,後來治理四川的人應該對此深思啊。


    趙藩撰寫這副聯是有其曆史原因的。1901年,白蓮教於四川起事,慈禧太後即任得力幹將岑春煊為四川總督,岑春煊尚未入川,便急請自已的老師趙藩來成都相輔。岑春煊接管川軍軍權後,人還未入成都,就指揮官兵和團練對參加白蓮教的百姓進行了血腥鎮壓,大開殺戒。同時,還大量撤換、罷免、彈劾他認為失職的舊官僚,一時間搞得人人自危。


    趙藩趕到成都後,看到這種局麵,不利於長治久安,向岑春煊建議實施 “新政”,如收買人心,發展經濟,開辦新學,培養人才等等。岑春煊即任趙藩“行”鹽茶道兼管省厘金,把當時省府中最重要的兩大財源部門交他代管。趙藩認為岑對土著義軍、對省內舊吏都過於“嚴”,便利用各種機會勸諫岑。


    趙與岑雖有師生之誼,但岑始終認為趙隻是他的幕僚,人微言輕,對趙的規勸並不在意,依然我行我素。並將趙建議重點“勸降”的簡陽俘獲的義軍首領廖觀音,很快斬殺。在這種情況下,趙藩無計可施,三思之後,使借題諷諫,撰寫此聯,以達已意。當得知岑春煊將要陪客人遊武候祠的消息後,使抓緊時間,精心撰寫下這副著名的“攻心聯”,派人刊刻好後送到武候祠堂諸葛亮殿懸掛。


    岑春煊親睹此聯後,心中自然不快,覺得大傷麵子。不久,岑春煊因彈壓“民變”有功,升調兩廣總督。在這之前,岑不顧趙藩勤於民生、謙潔正直、多有善政,競借顧將趙貶到永寧道為地方官,從此仕途暗談,逐漸受到排斥冷落,趙憤而辭官歸裏辦圖書館、辦書院。由此可見,趙藩為說真話是付出了代價的。


    然而,曆史卻是公正的,它為說真話的人伸張了正義。百年之後,地位顯赫的岑春煊口碑極壞,功名磨滅;而趙藩卻因為這副名聯的傳世,受到了國人的崇敬,英名長駐。這說明“人間正道是滄桑”,說真話的人雖然在某種條件下,要付出沉痛的代價,但曆史給他的回報卻是豐厚的,百姓稱他為“趙青天”,“文行卓卓”、“世人學人皆當拜到”,雲南父老把他列為“明清鄉賢”之一,死後入鄉賢祠祭祀不斷。


     1958年3月7日在“成都會議”期間,毛主席在四川省、市領導的陪同下遊覽武侯祠,對這副“攻心聯”看得非常認真,並反複呤誦,並多次在其它會議上引用此聯。認為“攻心聯”聯中,寓藏關於軍事和政治的深刻哲理。到1972年,廣州軍區司令員劉興元調到四川成都軍區任職時,主席特地叮囑說:“你到四川去,成都有座武侯祠。你記住武侯祠的第二道門有副趙藩寫的對聯,你可以去看看,好好體會一下,我沒有多話要說了。”


中華著名楹聯之二——湖南嶽陽樓聯


  “中華著名楹聯”之二,則為清代雲南羅平縣(今屬師宗縣)人竇垿撰寫的湖南嶽陽樓長聯。竇垿字子坫,一字子州,號蘭泉,雲南省羅平縣人。生於清嘉慶九年(1804年),卒於同治四年(1865年)。清道光進士。官吏部主事,江西道監察禦史。為官清廉,直聲著朝野,吏治多有建樹。曾從京師哲學家唐鑒講求程朱理學,主張嚴辦“滅理”“人欲”,在道上認為“利之精處便是義,不義而利處便是害”。著作有《銖寸錄》、《待焚錄》、《續小學》等書。


    這副楹聯的原文如下:

    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範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愴然涕下;


    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楊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嶽陽城東道崖疆。渚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


    上聯的大意是:嶽陽樓何等高聳雄奇!杜少陵寫下了千古絕唱的五言律詩《登嶽陽樓》;範仲淹的《嶽陽樓記》不愧為千古雄文,道出了“憂”、“樂”二字;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勤力勞心,使守郡“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呂洞賓三過嶽陽,留下了“朝遊北越暮蒼梧,袖裏青蛇膽氣粗。三醉嶽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的詩句。如今,詩人、學者、官吏、仙人何在?眼前不見古人,我隻感到天地悠悠,傷心地滂沱淚下。


    下聯的大意是,請各位試看:洞庭湖浪濤拍岸,南麵一直到達瀟水和湘水;長江直湧到北麵巫峽;兩邊的巴陵山鬱鬱蔥蔥,送來陣陣爽氣;東邊的嶽州城重鎮直向險峻的邊關界地。其間有真切淳樸的情意,來這裏瀏覽觀光的墨客騷人們,又有誰能夠真正的領略體會得出來呢?


    凡是到過嶽陽這座曆史文化名城的人,大都要去感受一下“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的樂趣。這裏得湖山之勝,集詩文、楹聯之精,千餘年來與黃鶴樓、滕王閣、蓬萊閣並稱為我國四大名樓而千古流芳。人們常說嶽陽樓有三件寶物:一為範仲淹所作《嶽陽樓記》本篇360餘字,特別是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樂而樂”的名句,成為千古絕唱;二為由雲南羅平人竇垿所撰的120字嶽陽樓長聯,內容之博大,哲理之精深,氣勢之磅礴,語言之鏗鏘,可謂匠心獨遠,堪稱絕筆;三為乾隆年間書法家張照所書嶽陽樓全文,筆勢龍飛鳳舞,鐵畫銀鉤。


    據說當年嶽陽樓大修後,湖南省領導敬請毛主席為嶽陽樓門楣題寫嶽陽樓匾額,主席說嶽陽樓已有三寶,還是請郭沫若書寫為好。郭沫若寫好“嶽陽樓”三字後卻鄭重地說:千古名樓非同一般,在下不敢落名。


中華著名楹聯之三——雲南昆明大觀樓長聯


    中華著名聯之三,則為《昆明大觀樓長聯》,清代寒士孫髯翁所撰寫。孫髯翁字髯翁,號頤庵,自稱“萬樹梅花一布衣”。生於約康熙二十二年至三十三年(約1684年—1694年),卒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現《昆明大觀樓長聯》是清末雲南名士趙藩書丹,其書法由顏體蛻出,渾厚蒼潤,結構穩健,為長聯增色不少。原文如下:

    五百裏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淩虛,歎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隻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上聯寫昆明風光,清新俊逸;下聯述雲南史跡,渾脫蒼涼;整副對聯一氣嗬成,氣魄宏大,對仗工整,膾炙人口,一問世便轟動開來。觀今照古,情景交融,被毛主席稱讚為“從古未有,別創一格”;大文豪郭沫若也寫詩讚道:“長聯猶在壁,巨筆信如椽,我亦披襟久,雄心溢兩間!”大有李太白遊黃鶴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之感!


    清嘉慶年間進士,廣東嘉應(今梅州市)人宋湘寫在大觀樓背麵的楹聯“千秋懷抱三杯酒,萬裏雲山一水樓”,被人譽為是對孫髯翁的大觀樓長聯高度概括的佳聯。


    大觀樓係清同治八年(1869年),雲南省巡撫王繼文在原觀音寺舊址上修建的三層樓閣。登斯樓眺望,滇池、西山秀色一覽無餘,蔚為大觀,故名“大觀樓”。自清乾隆年間,《昆明大觀樓長聯》問世以來,聯因景成,景因文傳,昆明大觀樓名馳海內外。據說曆代均有人發誓要撰寫超長聯,與布衣孫髯翁一較高低,但大都為“效顰”之作,無論文采,寓意,皆遜色遠矣。原孫髯翁撰寫、陸樹堂書丹的《昆明大觀樓長聯》毀於戰火。如上文提到的,現存《昆明大觀樓長聯》為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雲貴總督岑毓英重刻,命名士趙藩書丹,藍底金宇,耀眼奪目,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著名楹聯之四——湖北武漢黃鶴樓聯

    一支筆挺起江漢間,到最上頭,放開肚皮,直吞得八百裏洞庭,九百裏雲夢;


    千年事幻在滄桑裏,是真才人,自有眼界,哪管他去早了黃鶴,來遲了青蓮。


    這是雲南人陳兆慶留在武漢黃鶴樓上的一對名聯,和嶽陽樓一樣,武漢黃鶴樓作為中國四大名樓之一,也不是人人都敢留下墨寶的地方。僅李白一句“故人西辭黃鶴樓”,足令此樓名聲大震。然而,陳兆慶先生一副對聯,以其大氣磅礴的文風,令人們景仰,已然又是百年。


    關於陳兆慶先生的生平,史料記載很少,我們隻知道陳兆慶係雲南通海人,清光緒三年(1877年)進士,後任職於安徽。為了弄清楚陳兆慶先生的生平,我們走進陳兆慶先生的故鄉——滇中文獻之邦通海縣,這裏風光秀麗、物產豐富、人傑地靈。正是這片美麗的土地,養育了陳兆慶這樣一位楹聯大家,書法大家。


    通海縣曆史上曾經是大理國的發祥地,是大理國開國君主與雲南37蠻部會盟起兵的地方。此後,中原文化很快進入了杞麓糊畔這個美麗的壩子,通海曆史上不僅是滇中地區著名的文獻名邦,並且中原文化一開始就在這裏呈現出多彩紛呈的局麵: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穆斯林文化在這裏都有很深厚的根基。走遍美麗的通海壩,我們似乎對於陳兆慶大氣磅礴的楹聯有了答案,又似乎沒有……。但我們相信對聯裏的那句話:“是真人才自有眼界……”,著名作家梁書羽生說:“黃鶴樓所有對聯,最推崇陳兆慶聯”。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楹聯是祖國文化發展曆史長河中的一條重要支流,源遠流長,波瀾壯闊。它是我國具有悠久曆史的藝術之花,也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滇人又把楹聯這一藝術之花推上了頂峰。這是滇人在中華文化中作出的最輝隍的貢獻之一。“中華楹聯滇人為上”這—提法對雲南來講當之無愧。


    雲南稱得上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明、清、民國三代,名人輩出,湧現了—大批在全國乃至世界都有一定影響的政界名宦和學界名流宿儒,為雲南的曆史和文化寫下了光輝的篇章,也為雲南的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作出過卓越的貢獻。


    文化畢竟是一種精神和意識上的隱性資源,它潛在於地區、民族的社會活動之中。如何讓這種文化的精神成為教化、引導、激發人們的導向和動力,使其轉換成顯性資源,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理性思維,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就要對其進行充分的挖掘和整理,認真的篩選、梳理、取其精髓,棄去糟粕,去統攝人們從事社會活動的言行。今天的彩雲之南在省委、省政府和昆明市委、市政府有關領導的高度重視下,文化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我們相信在未來的歲月中,雲南必將會再次產生更為巨大的文化大爆炸,為中華文化做出極大的貢獻。


    試想滇人趙藩在《成都武侯祠》的一副 “攻心聯”能使四川將武侯祠炒熱成一條街,變成一個鎮,不愧是“中華楹聯滇人為上”的極大魅力所在。我們今天不是為寫篇文章孤芳自賞,而是將文化注入一批雲南的文化旅遊產品的精品之中,並且正在籌拍“中華楹聯滇人為上”的電視專題片,爭建文化惠民示範村“文化旅遊商品一條街”,望有關部門引起重視和支持,共同攜起手來,為雲南文化旅遊建設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本文在2002年就已經發表在有關雜誌和報紙)

李正平(中)做客雲南廣播電台經濟廣播(頻率FM887 )“滇商論道”節目


    作者簡介:李正平,昆明創意協會副會長、雲南老龍團文化傳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國際創意設計銀獎獲得者,雲南省文化創意優秀個人獎獲得者,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八屆“工美杯”精品評選銀獎。在2012年由雲南省文化廳舉辦的“雲南省優秀文化企業個人”評比和2011年“雲南文化創意周”文化優秀創意個人評比中以專家打分和公眾網絡投票取得了第一名。曾發表“中華楹聯、滇人為上”“滇人善聯也善書”“鐵骨錚錚·氣壯山河”“從彩雲之南走出的中華四大楹聯”“大清朝的江山差點落到我街(方言尊稱)手上”等多篇論文及作品,其中“我家雲南係列之大清的江山……”一經推出就獲得較大影響。筆者曾獲得國家多個重大軍品項目科技成果獎,首先提出並組織實施“雲子”圍棋機械加工的研發,建水紫砂陶手工打磨改機械加工方法。今年二月策劃成功承辦了“安寧首屆中國楹聯藝術節”,受到了中國楹聯界和社會的好評。參加策劃了2006年沈陽世博“同一首歌.走進沈陽世博會”受到了沈陽市人民政府頒發的“突出貢獻獎”,成功策劃承辦了“歐洲斯特勞斯”昆明新年音樂會、雲投集團“善道尚投激情飛揚”大型晚會和全球發布會。今年十月一日在“第二屆瀾湄國際電影周”推薦會上,創意策劃推出國際性大片“逆風千裏”,技壓群芳,一枝獨秀。引起轟動,受到國內外同行的極大關注,並應泰國同行即日簽訂了合作意向書。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雲南中華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