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佳節聯話 | 牛女相會日 乞巧寄情懷

佳節聯話 | 牛女相會日 乞巧寄情懷

2019-08-07 22:30:59張誌春《對聯》雜誌 0條評論

年年有個七月七,天上的牛郎會織女。七夕節正是以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為雛形的傳統節日。自先秦以來,七夕節的意蘊在曆史傳承中有著不同層麵的挖掘與拓展。大致說來,占據了文化高位的社會精英似乎更看重浪漫而苦戀的牛女情懷。這以秦觀詞句感喟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為代表,當代聯家似也路徑依舊,順勢這樣寫下去了:


如西安昆明池七夕公園裏解維漢聯:

至愛長留秋水裏;

相逢盡在不言中。

徐熙彥:

星辰遙看怨王母;

風俗長傳愛石婆。

張誌春:

經年渡口望銀漢;

此夕星光照鵲橋。

王天性:

天塹未留會親路;

鵲橋可渡有情人。

……

而處於文化小傳統位置的普通民眾,則著意於織女七仙女的美貌、智慧與技巧,特別是未來命運的賜予,這可以傳承已久的乞巧儀式為代表。而這方麵聯作卻似乎付諸闕如。

這就有了兩個主題的七夕節,個中區分也格外明顯。當著意於鵲橋會時,節日的主體就是傳說人物牛郎織女,而婚姻、愛情、家庭生活以及癡情苦戀便是其中的意涵。如徐熙彥:

問誰撫動銀河,曲奏梁祝,歌思牛女;

隨我掙脫心鎖,足沾玉露,身沐金風。

張誌春:

愛意天難問;

鵲橋誰不親?

解維漢:

相望成依銀漢守;

別離隻待鵲橋歸。

……


而沉浸於乞巧節時,七夕仿佛成了女兒節。節日的主體就是乞巧的青春少女們,賜巧的就是織女,就是七仙女,就是巧娘娘,而牛郎在這裏就邊緣化了。記得姐姐少年時,每逢七夕之夜,唱著“巧娘娘巧,乞巧來,八月十五打棗來……”,虔誠地和小夥伴端出金黃的巧芽芽,燈下一盆清水,她們掐巧芽於水麵,看投影如書如筆如帽如花如樹……,企盼,祈禱,神秘,那投影似乎預兆著自己的婚戀、事業與人生的未來雲雲。這一乞巧模式有著悠久的傳統,至今依然活態地存在於民間。如隴南西和七天八夜的乞巧儀式與歌謠;關中石壕營將乞巧與種種民俗展演融合一體;而長安鬥門鎮的織女(當地俗稱石婆),則居於廟堂升格為全能神,激濁揚清,護佑四時八村的平安喜樂……或許問題在於,我們聯界往往隻著意於前者,仰望七月七星空的故事訴說、詩詞吟詠或自由漫想,並以此為自足世界;而或許忽視了後者則是有固定時間地點別有意味的文化空間,儀式莊嚴,更為博大、神聖與神秘。近年,曾經看到一些含混的表達,我想那是沒有厘清七夕節多重向度的緣故。時下聽到的多樣異名:東方情人節、愛情節、家庭節雲雲,都是比擬西方節日、拋卻傳統而另起爐灶的即興撰擬。比較而言,還是七夕節或乞巧節的稱謂來得地道、樸實、厚重而餘味悠長。


惟願聯界重抖擻,關注乞巧寄情懷。應該看到,原生態意味的乞巧模式是難能可貴的。

它為少年到青年過渡期的女兒節贏得神聖的氛圍,希冀女子獲得美貌、智慧與技巧的祝福與儀式得到社會性的展示、尊重與認可。寄語聯界應關注這一領域。付諸闕如總是一種遺憾,因為它是美麗而深厚意蘊的意義世界。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佳節七夕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