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對聯詩性語言的陶煉(二)

對聯詩性語言的陶煉(二)

2019-08-15 22:48:44江誌明荊楚聯壇 0條評論

-----王永江曆史人物聯《秦末☆項羽》淺析


   2017年8月6日,對聯中國網絡公眾號曾推出過一脈花香王永江老師的一組曆史人物聯:《回眸無雨亦無晴》。這組聯共十二副,時空跨度很大,從戰國時期的信陵君到民國的徐世昌,上至王侯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甚至坊間名妓,所涉甚廣,精彩紛呈。筆者隻選取其中的第二副《秦末·項羽》作個淺析。


秦末·項羽

惜將軍久矣,想當年名成巨鹿、力破彭城,直笑傲群雄,豈料頭顱拋垓下;

若父老知之,曾一度火炬秦宮、坑埋降卒,縱躊躇滿誌,亦無麵目過江東。


      眾所周知,人物聯的創作第一要旨是講究一個“切”字,即量體裁衣,寫出人物的特點。曆史人物聯也不例外,無論你寫的是王公貴胄還是平民百姓,對象總是唯一的,隻有在抓住對象的獨特性上下功夫,才能寫出唯一的“這一個”來。

      項羽,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傑出的軍事家,是中國曆史上集大成與大敗兩者之經驗教訓於一身的典型人物。成在其“勇”,敗在其“暴”。項羽的勇猛史所罕見,“力拔山兮氣蓋世”,26歲單戈起義,隻年餘時間就以勇不可擋、摧枯拉朽之勢統帥天下諸侯而一舉滅秦。他曾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最著名的以少勝多的兩個經典戰例:巨鹿之戰和彭城之戰。無疑,作為一個軍事家,項羽是有超凡的戰鬥實力和運籌千裏之外的戰略眼光的,加之勇猛無雙,威震天下,按說該成就一番帝業了。要命的是,他的缺點和優點一樣顯著:剛愎自用,殘暴嗜殺。入關後坑秦降卒二十萬,西屠鹹陽,殺秦降王子嬰,劫掠財貨美女,火燒秦宮甚至於大火三月不熄。種種暴行,使得民心盡失,無不為他日後兵敗垓下、自刎烏江埋下禍根。

      本聯正是抓住項羽這兩個顯著特點,上聯言其“勇”,下聯責其“暴”,上下兩聯如兩條平行的軌道,舒展自如,中間遇山川略有起伏,也是不即不離,並列而行。上聯讚其“勇”。起句不凡,大筆宕開,直抒胸臆,一個“惜”字統領整個上聯,接著選取兩個最有代表性的以少勝多的戰例,用工穩見長的四言形成自對進行承接,後筆鋒直上,一個“直”字把上聯行至小高潮,“豈料”二字又突然轉折頓挫:如此神勇,不但帝業未成還身先死,痛惜之情,溢於言表。

      作為一個悲劇英雄,千百年來項羽在曆史上讓人留下了太多的惋惜和遺憾,最著名的是女詞人李清照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然而聯作者絲毫未附和一下這種情懷,反而在下聯借“父老知之”直責其“暴”,發前人未發之感慨:無顏見江東父老並非帝業未成皆因其暴!成功地解決了立意上的出新這個問題。選取“火炬秦宮”和“坑埋降卒”這兩個最能代表殘暴嗜殺的例子,揭示其敗亡的根源。最後采用四、七言句式大筆轉合收束:別說是四麵楚歌兵敗垓下,就算是帝業有成衣錦還鄉也無麵目見江東父老,責之不可謂不切。

整副聯對仗工整而又自然流動。“名成巨鹿、力破彭城”,“火炬秦宮、坑埋降卒”,不著痕跡地將曆史事實,大開大合地進行鋪排,巧妙形成自對。小類工對也讓此聯流光溢彩,如“垓下”對“江東”,“頭顱”對“麵目”,“火炬”對“坑埋”,無一不讓人感受到對聯之美、文字之無窮魅力。

      作為當代對聯創作領域高手之一的王永江老師,這副聯不但在立意和結構上給我們以啟迪,虛詞的運用也非常精彩,可以說是貫穿全聯:上聯“矣”、“想當年”、“直”,“豈料”,下聯“若”、“之”、“曾一度”、“縱”、“亦”,有歎惋,有承接,有轉折,有假設,有遞進,這些虛詞的運用恰到好處,使節奏錯落有致,行文於從容中又見參差變化,中間的轉折和假設讓人先有“山重水複”的困頓,後有“柳暗花明”的豁朗,整體氣息流宕而又痛快淋漓。

     當然,本聯也並非是完美無缺,上聯第一個分句中一“惜”起統領作用,非常出彩,下聯相同位置上的“若”字相較來說稍弱,無論是從詞性上還是氣勢上都對不住“惜”字。另上下聯兩個自對的四言,對仗雖然工整,但結構完全相同,略微缺少點變化美,不過即便如此依然是瑕不掩瑜.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詩性語言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