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聯理文章】第一副對聯探源

【聯理文章】第一副對聯探源

2020-05-25 23:17:46fpe95聯都網站 0條評論

(謹以此文紀念惡人穀珠樓20周年2000.5.10-2020.5.10)


緣起


    在對聯文化諸多課題中,第一副對聯和其首創者是個繞不開的話題。自梁章钜引紀昀及《蜀檮杌》之說,以“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為楹聯之濫觴,後人多以為確論。然而《楊文公談苑》、《茅亭客話》、《古今詩話》等又有“新年納餘慶;佳節契長春”、“新年納餘慶;嘉節賀長春”、“天垂餘慶,地接長春”、“天降餘慶,聖祚長春”等諸多版本,究竟孰是孰非?本文試著從不同角度來探尋餘慶長春聯的真實麵目。


一、餘慶長春一聯的曆代記載


    餘慶長春一聯按照記載者或成書年代的先後順序,已知的有如下幾種:


    1、明曹學佺《蜀中廣記》引《鑒戒錄》佚文:“孟蜀每歲除日諸宮門各給桃符,書‘元亨利貞’四字。時昶子善書劄,取本宮策勳府符書雲:‘天垂餘慶;地接長春’。乾德中伐蜀,明年蜀除,二月以兵部侍郎呂餘慶知軍府事,以策勳府為治所。太祖聖節又號長春,此天垂地接之兆也。出《鑒戒錄》”

    

    何光遠,按《十國春秋·後蜀》有:“何光遠,字耀夫,東海人也,好學嗜古。廣政初官普州軍事判官,撰《聶公真龕記》。又嚐著《鑒誡錄》十卷,纂輯唐以來君臣事跡可為世法者。又有《廣政雜錄》三卷,皆行於世。”


    按《四川通誌》有“《聶公真龕記》在靈居山,軍事判官何光遠撰,廣政四年(941年)建”,與《十國春秋》“(何光遠)廣政初官普州軍事判官”吻合。則何光遠當生在920之前,在此聯已知諸多記載者之中為最早。


    《鑒戒錄》,又名《鑒誡錄》,宋晁公武《郡齋讀書誌》卷十三“小說類”著錄《鑒誡錄》十卷,解題雲:“右後蜀何光遠撰。字輝夫,東海人,廣政中纂輯唐以來君臣事跡可為世鑒者。前有劉曦度序。李獻臣雲:‘不知何時人’。考之不詳也。”


    晁氏雲是書自廣政中始纂輯,今傳本以唐末、王蜀事為多,孟蜀僅及高祖,且稱孟知祥為孟祖,則始於廣政中為確。薛居正《五代史》成於開寶四年(974年),引《鑒戒錄》者有三處,南唐近事(977)、太平廣記(977)均有引用,則《鑒戒錄》成書流布不晚於此。何氏另有《廣政雜錄》(又稱《廣政錄》),按宋王堯臣《崇文總目》時已闕,而清吳任臣《十國春秋》稱“皆行於世”,不知孰是?


    又曹氏《蜀中廣記》所引《鑒戒錄》佚文尚有:“成都女郎張窈窕《上任事者詩》曰:昨日買衣裳,今朝賣衣裳,衣裳都賣盡,羞見嫁時廂。有賣愁應緩,無時心轉傷,故園千裏隔,何處是蠶桑”。


    “長和國使人布燮聽《蜀妓洞雲歌詩》雲:嵇叔夜,鼓琴飲酒無閑暇,若使當時聞此歌,拋擲廣陵都不藉。劉伯倫,虛生浪死過青春,一飲一石猶自醉,無人為爾卜深塵”。


    此兩則皆蜀事,而今傳本《鑒戒錄》均不載。


    此外尚有不少書籍都引自《鑒戒錄》,而今本所無的佚文,比如:


    宋鄭文寶《南唐近事》載:“控鶴致斃”一詩先見蜀何光逺《鑒戒錄》,乃女冠蔣錬師事。今傳本《鑒戒錄》不載。


    又《詩話總龜·諷喻門》引《鑒戒錄》佚文有:唐文宗曰:“嚐觀晉君臣以夷曠致傾覆,當時卿大夫過耶?”李石曰:“然。古詩有之,‘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畏不逢也;‘晝短苦夜長’,暗時多也;‘何不秉燭遊’,勸之照也。臣願捐軀命濟國家,惟陛下鑒照不惑,則安人強國,其庶幾乎!”


    明徐伯齡《蟫精雋》“詩含比興”一則亦有:《鑒戒錄》載:唐文宗曰:“嚐觀晉君臣以夷曠致傾覆,當時卿大夫過耶?”李名曰:“然。古詩有之,‘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畏不逢也;‘晝短苦夜長’,暗時多也;‘何不秉燭遊’,勸之照也。臣願捐軀命濟國家,惟陛下鑒照不惑,則安人強國,其庶幾乎!”。


    李名李石為傳抄之誤,其餘皆同。此則今本《鑒戒錄》亦不見。


    又明陳耀文《天中記》引《鑒戒錄》六則,其中“颺摩訶池”一則亦不見於今傳本。


    至朱彝尊《曝書亭集》有“書鑒誡錄後”一則雲:《鑒誡錄》十卷,後蜀人何光遠輝夫撰,晁公武《郡齋讀書後誌》稱“纂輯唐以來君臣事跡可為世鑒者,前有劉曦度序”。今覽其書多載可笑詩文,直小說家爾,每條以三字標目,與蘇鶚《杜陽雜編》略同,是冊猶宋槧,卷首題重雕足本,惟劉序失之。吾鄉墨林項氏藏書也,濟南王先生貽上愛之,曾手錄一部。


    則清代朱彝尊尚見宋槧足本,與《說郛》本是否一致,待考。


    又清孫濤《全唐詩話續編》載有引文兩則:《鑒誡錄》雲:翁承讚,唐末為諫議大夫。使福州,至劍浦縣,見舊識僧亞齊,贈詩雲:“蕭蕭風雨建陽溪,溪畔維舟見亞齊。一軸新詩劍潭北,十年舊識華山西。吟魂昔向江村老,空性元知世路迷。應笑乘軺青瑣客,此時無暇聽猿啼。” 


    《鑒誡錄》雲:陸希聲以雙鉤寫字法授僧鞏光。鞏光入長安,為翰林供奉,而希聲尚未達,以詩寄鞏光曰:『筆下龍蛇似有神,天池雷雨變逡巡。寄言昔日不龜手,應念江湖洴澼人。』鞏光感其言,薦希聲,後至宰相。


    今本亦不見,則清代尚有至少兩種版本。


    《宋史》載《鑒戒錄》三卷,今則十卷,當不同。


    《鑒戒錄》四庫提要紀昀稱“趙希弁《讀書後誌》以為輯唐以來君臣事跡可為世鑒者,似未睹其書因其名而臆說也”,實則此評語出於晁公武《郡齋讀書誌》正文,則在晁、趙時應有全本,今十卷僅六十六條,詩話居多,故紀昀稱名實不符。


    何氏另有《廣正雜錄》(《廣政錄》),自慶曆元年(1041年)王堯臣、歐陽修等修撰《崇文總目》時已闕,然而清吳任臣《十國春秋》又言“又有廣政雜錄三卷皆行於世”不知所據。


    何氏出仕孟蜀,《鑒戒錄》共收入蜀中詩人35人,詩作90餘首,記述後蜀君臣事詳實如斯,則其記應有所本。雖是引用佚文,但從記載之先後、作者之生平、內容之確鑿來看,此記載最為可靠。


    何氏記聯語為“天垂餘慶,地接長春”,作者孟玄喆。

孟玄喆(937-991,又作玄哲,又有諱玄為元),按《宋史·西蜀世家》:“昶子元哲,字遵聖,幼聰悟,善隸書。年十四,僭封秦王。廣政二十一年,領武德軍節度。二十五年,立為皇太子。宋師將至,以元哲為元帥。及聞劍門陷,遂棄軍遁歸。入朝,與昶同日宣製檢校太尉、泰寧軍節度。移鎮貝州,在鎮十餘年,亦有治績。太平興國初,移鎮定州。四年,從平太原,就命為鎮州駐泊兵馬鈐轄。契丹入寇,元哲與諸將校破之。以功封滕國公,知滑州。淳化初。移知滁州,卒。有子十五人:隆記、隆詁、隆說、隆詮,並進士及第。”


    《十國春秋》亦載:“廣政十三年八月己酉立皇子玄哲為秦王,判六軍事……廣政二十五年春正月立秦王玄哲為皇太子”。


    《宋史·西蜀世家》有:“孟昶子元哲字遵聖,幼聰悟,善隸書。年十四,僭封秦王、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嚐自書姚崇《口箴》,刻諸石。昶賜以銀器、錦彩。”


    《宋大詔令》載太平興國二年十一月進孟玄喆定武軍節度使詔令,有“鸞鳳秀質,圭璧清輝,孤虛素練於戎機,寬猛善通於民政”之語,楊億《武夷新集》亦載“玄哲有知人之鑒”的故事。孟玄喆其人絕非無能的誤國太子明矣。


    《宋故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贈侍中孟公墓誌銘》記孟玄喆“母趙妃早殞……蜀主之內有楚、齊、越國三夫人。幸洛時公朝,丁越國憂,以諸母居喪。……淳化二年楚國夫人卒”


    孟玄喆擅隸書,又擅書劄。劄,按段玉裁注《說文解字》:片部曰:牒,劄也。二字互訓。長大者曰槧,薄小者曰劄、曰牒。


    東漢許慎《淮南子注·詮言篇》提到:“棓,大杖,以桃木為之,以擊殺羿,由是以來鬼畏桃也。今人以桃梗徑寸許,長七八寸,中分之。書祈福禳災之辭,歲旦插於門左右地而釘之。”北宋呂希哲《歲時雜記》:“桃符之製,以薄木板長三尺、大四五寸,上畫神像、狻猊、白澤之屬,下書左鬱壘、右神荼,或寫春詞,或書祝禱之語,歲旦則更之。”到南宋王觀國《學林》“今人正月旦以桃木為版,書神荼、鬱壘於版,而置於門,謂之桃符,即桃梗也”,尚依古製。


    則劄與桃符形製近似,故取桃符書則自如也。許慎言桃符書祈福禳災之辭,至後世桃符書神荼鬱壘、書元亨利貞、書聻字、書春詞,此桃符正朔。容後文再展開。


    2、秦再思《洛中紀異錄》載:“孟蜀於宮城府近側置一策勳府,時昶之子哲常居之。昶以歲末,自書桃符雲:天降餘慶,聖祚長春。哲拜受,致於寢門之左右。及蜀平,詔參政呂餘慶權知府事,以內外曹署俱不便於公私,至策勳府,公曰:此處甚便,欣然下馬。至寢門,公或睹桃符字,乃曰:吾不得不至於此,遂遷而居之。乃知天降是國家之命呂公入蜀也,聖祚長春又是主上聖節之號,則皇運未可測也。”


    95按:秦再思,考《宋史》及《資治通鑒》有太平興國六年(981年)上書諫宋太宗事,則秦當生於宋前。另據李劍國先生考證,認為《洛中紀異錄》成書於宋太祖開寶年間,約968-976年,則秦氏或早於950年,然無確。


    秦氏記聯語為“天降餘慶,聖祚長春”,作者孟昶。


    孟昶,初名仁讚,天祐十六年(919年)十一月生。明德元年(934年)七月丙寅,高祖遺命皇太子仁讚改名曰昶。丁卯,孟昶於柩前嗣皇帝位,時年十六(《錦裏耆舊傳》作年十四,非)。


    又《宋史》、《耆舊傳》均以孟昶為孟知祥第三子,然考《福慶長公主墓誌銘》可知孟知祥妻福慶長公主李氏(873-932),“唐太祖武皇帝之長女,光聖神閔孝皇帝廟號莊宗之長姊,母曰貞簡皇後……是以同光三年十一月封瓊華長公主,天成三年十月三日進封福慶長公主……長興三年正月十三日長公主享年六十薨於正寢……長公主有郎君二人,長曰貽範……早亡,次曰貽邕……早亡……今有郎君三人,長曰貽矩……次曰貽鄴……次曰仁讚……小娘子二人,長曰久柱,次曰延意。”


    則長公主有二子,曰貽範、貽邕,早夭。其媵亦李氏,生貽矩、貽鄴。《資治通鑒》有李氏“吾昔見莊宗跨河與梁戰,及先帝在太原,平二蜀”,天祐十五年末李存勖與後梁夾河對峙,十二月李存勖跨河血戰,孟知祥以馬步軍都虞侯參戰,李氏親隨,此後梁晉大小百餘戰。天祐十六年(919年)十一月生,孟仁讚生,為李氏第三子。孟昶當為孟知祥第五子,李氏第三子。考孟昶965年降表有“高堂有親,七十非遠”可知其母約生於890前後,小長公主十餘歲,生孟昶時約三十歲,此前有二長兄合乎情理。


    張唐英《蜀檮杌》載:“昶之行(歸宋),萬民擁道,哭聲動地。昶以袂掩麵而哭,自二江至眉州,沿路百姓慟絕者數百人,蓋與王衍不同耳……昶戒王衍荒淫驕佚之失,孜孜求治,與民休息。雖刑罰稍峻,而不至酷虐,人頗安之。”


    《五國故事》載:“昶之母後即後唐積慶公主之後車也,嚐在並州累從征伐,備曆艱難,由是頗務慈儉,常誡昶以固福壽為懷,而昶亦能稟之,寢處惟紫羅帳、紫碧綾帷褥而已,無加錦繡之飾。至於盥漱之具亦但用銀兼以黑漆木器耳。每決死刑多所務減,而儉止一身,唯容惡乃匹夫之小節耳。……昶性畏懦,在位唯每年春一拜知祥之陵,及十一月誕日偽號明慶節幸佛寺燒香而已,他無所適。每出則乘步輦,垂以重簾環,結珠香囊垂於四角,香聞數裏,人亦不能見其麵。昶出外則以其輿輦,嚐飾奢麗,居常在內唯銅裝朱漆小輦而已。故三十年不南郊、不放燈,率由懼非常也。昶後體重,遂不乘馬,內廄唯飼一打毬馬,而久不按習亦不堪乘跨,其餘名馬多屬之親王近臣耳。”


    景煥《野人閑話》載:“蜀後主孟氏諱昶,字保元,尊號睿文英武仁聖明孝皇帝,道號五霄子。承高篡業,性多明敏,以孝慈仁義在位三紀已來,尊儒尚道,貴農賤商,城內人生三十歲有不識米麥之苗者。毎春三月、夏四月有遊花院者,遊錦浦者,歌樂掀天,珠翠填咽,貴門公子華軒彩舫遊百花潭。窮奢極麗,諸王功臣已下皆置林亭,異果名花其樓台,皆此類也。自大軍收後,蜀主知數運有歸,即納欵,識者聞之嘉歎。蜀主能文章,嚐為箴誡諸子,各令刋刻於坐隅,謂之班令。”


    《開封府誌》載:“孟昶墓,在通許縣西北三十裏。昶來降,至汴而亡,葬此。”


    據四川博物館江甸潮等人調查,在廣漢金輪鄉發現疑似孟昶暨花蕊夫人之墓,有石碑刻“故蜀王孟昶暨花蕊夫人墓”,則其後人於花蕊夫人死後遷葬於此。此墓可以證實花蕊夫人其人的確存在,且並未入宋太祖後宮,關於她的野史風言也可以休矣。


    孟昶以十六歲柩前繼位,三十年安定蜀地,國人感恩。歸宋後,太祖有消弭孟蜀教化治政的舉措,大量與後蜀、孟昶相關的記載可能已被刪改,其中或許就有桃符記載,後文再展開。


    3、黃休複《茅亭客話》載:“聖朝乾德二年,歲在甲子,興師伐蜀。明年春,蜀主出降。二月,除兵部侍郎參知政事呂公餘慶知軍府事,以偽皇太子策勳府為理政所。先是,蜀主每歲除日,諸宮門各給桃符一對,俾題元亨利貞四字。時偽太子善書劄,選本宮策勳府桃符親自題曰:‘天垂餘慶;地接長春’八字,以為詞翰之美也。至是呂公名餘慶,太祖誕聖節號長春,天垂地接,先兆皎然,則國之替興,固前定矣。”


    95按:黃休複,五代時生人,據周廣騫先生考證當為後蜀廣政時生人,約950年前後,與秦再思同時。然黃休複生長於蜀地,其同族某伯父在後蜀韓保貞幕下,黃氏輯錄《益州名畫錄》時久住成都,與本地詩文畫家相從甚密,所載當更為確切。《茅亭客話》有天禧年間(1020)事,故成書後於此。


    李頎《古今詩話》及阮閱《詩話總龜》沿襲此說。李頎,約1100年在世。《詩話總龜》尚有第二則記錄,見下文。


    黃氏記聯語為“天垂餘慶;地接長春”,作者為孟玄喆,與何光遠《鑒戒錄》一致。


    以上三則記錄最早,又均為四言聯,也均提到了桃符所在為策勳府。據張詠《創設記》、《乖崖集》及《全蜀藝文誌》均收入張詠《益州重修公宇記》,記雲:“乾德初,王師吊伐,申命參知政事呂餘慶知軍府事,取偽冊勳府為治所”。與此說吻合,則策勳府當為此桃符所在地,最初的記載為四言聯,這與對聯的發展曆程“俾題元亨利貞四字”的習俗相吻合。


    4、《詩話總龜》引《茅亭客話》、《談苑》兩則載:“偽蜀每歲除日諸宮門各給桃符,書‘元亨利貞’四字。時昶子善書劄,取本宮策勳府書雲:‘天垂餘慶;地接長春’。乾德中伐蜀,明年蜀除,二月以兵部侍郎呂餘慶知軍府事,以策勳府為治所。太祖聖節又號長春,此天垂地接之兆也。出《茅亭客話》


    辛夤遜仕偽蜀孟昶為學士。王師將致討之前歲除,昶令學士作詩兩句寫桃符上,夤遜題曰: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明年蜀亡,呂餘慶以參知政事知益州,長春乃太祖誕聖節名也。(《談苑》二說不同故兩存之)”

95按:《詩話總龜》,宋阮閱著。阮閱,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進士,建炎初年(1127)以中奉大夫知袁州。此書成於北宋徽宗宣和五年(1145年)。方回《桐江集》有“今所謂《詩話總龜》者,刪改閎休舊序,合《古今詩話》與《詩總》,添入諸家之說,名為《總龜》”,可知此書所宗。


    《楊文公談苑》,記楊億語錄,晁氏《郡齋讀書誌》曰:“皇朝宋庠編。初楊公億裏人黃鑒,裒撰平生異聞為一編,庠取而刪類之,分為二十一門。陳氏曰:鑒書初名《南陽談藪》,宋公刪其重複改曰《談苑》”。


    楊億(974—1020),字大年,諡文,故稱文公。少穎悟。年十一,宋太宗聞其名,授秘書省正字。淳化中,賜進士,曾任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楊文公談苑》是記載楊億言談的語錄筆記。始由楊億鄉誼門生黃鑒雜抄廣記文公與人交談的部分話題而初成一帙,世人謂之“《談藪》”,或稱“《南陽談藪》,然內容“交錯無次序”。其後由宋庠(996—1066)刪訂整理,類為二十一門,“勒成一十五卷,輒改題曰《楊文公談苑》”。明中葉以後該書失傳,今本集《說郛》、《詩話總龜》、《事物紀原》等書中引文重輯成冊。


    阮閱稱《茅亭客話》、《談苑》二說不同,兩則都采入。至少到宋初楊億時已經出現了四言聯和五言聯兩個版本。楊氏記為“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作者為辛寅遜。


    幸夤遜(一作幸寅遜,又作辛夤遜,似抄誤也),蜀州新津人。仕後蜀,為茂州錄事參軍,遷新都令。曆司門郎中、知製誥、中書舍人。後改給事中、翰林學士,加工部侍郎,領簡州刺史。後蜀亡,仕宋為右庶子。宋太祖開寶五年(972),為鎮國軍行軍司馬。罷職,年九十餘尚有仕進意,治裝赴闕,未登路而卒。生平事跡散見《詩話總龜》卷三一、《宋史》卷四七九、《十國春秋》卷五四。夤遜性穎悟,善屬文,能詩。所著有《王氏開國記》(即《前蜀開國記》),已佚。《全唐詩》存詩1首、斷句若幹。《全唐詩續拾》補收詩2首、斷句4。


    《十國春秋·後蜀·辛寅遜傳》:“寅遜拜司門郎中,知製誥中書舍人,出知武信軍府,加史館修撰,改給事中與修《前蜀書》。” 


    另有江少虞《事實類苑》同樣引用了《談苑》這則蜀中桃符:“辛寅遜仕偽蜀孟昶為學士。王師致討之前歲除,昶令學士作書兩句寫桃符上,寅遜題曰:“新年納餘慶,佳節契長春”。明年蜀亡,呂餘慶以參知政事知益州,長春乃太祖誕聖節名。寅遜歸朝為太子中允,上疏諫獵,詔褒之。”


    95按:江少虞《事實類苑》成書於紹興十五年(1145),兩則引文大致相同,隻江氏所引乃作書兩句,阮氏則為作詩兩句,由詩話故也,“契”與“號”應是抄錄之誤。另《事實類苑·製詞異名》一則另有“此外章表歌頌應製之作。舊說唐朝宮中,常於學士取眠兒歌;偽蜀學士作桃符文,孟昶學士辛寅遜題桃符雲:『新季納餘慶,佳節號長春』,是也。”此說似取自《談苑》。


    然楊億生於伐蜀之後,並非當時親曆者,其生時辛寅遜雖仍仕宋,然已垂垂老矣,則楊氏此說非得自作者,另有他本。


    5、祖士衡《西齋話記》載:“孟氏在蜀末年,因除夜自書桃版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歲,果王師受降,以呂餘慶知成都。長春即太祖誕節之名也。”


    95按:祖士衡祖士衡(987-1025),字平叔,蔡州上蔡(今屬河南)人。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進士。通判蘄州。召直集賢院,遷起居舍人,知製誥,為史館修撰。仁宗天聖初,以附丁謂落職,知吉州,複降監江州稅。三年卒,年三十九。有《敝帚》、《西掖》、《幹興》等集,不傳。事見祖無擇《宋尚書禮部員外郎中祖公墓誌銘》(《輔仁學誌》民國十九年二卷一期),《宋史》卷二九九有傳,有“楊億謂劉筠曰:祖士衡辭學日新,後生可畏也。”之言,則祖氏為楊億後進可知。祖氏此說或出於楊億。


    祖氏記聯語為“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作者為孟昶。


    6、梁章钜《楹聯叢話》引《蜀檮杌》載:“蜀未亡前一年歲除日,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符板於寢門。以其詞非工,昶命筆自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賀長春’。蜀平,朝廷以呂餘慶知成都,長春乃太祖誕聖節名也,其符合如此。”


    按《蜀檮杌》原文:“蜀未亡前一年歲除日,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符板於寢門,以其詞工。昶命筆自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賀長春’。蜀平,朝廷以呂餘慶知成都,長春乃太祖誕聖節名也,其符合如此。”(梁氏改“工”為“非工”,“賀”為“號”)

    然而梁氏並非自忖,南宋李攸《皇朝事實》載“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末年,學士辛寅遜撰詞,以其非工,昶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昶以其年正月十一日降,太祖命呂餘慶知成都,而“長春”乃太祖誕聖節名也。”則南宋時已有工、非工兩種,清厲鶚《宋詩紀事》在引用《蜀檮杌》時也寫成“以其詞非工”,梁氏或為沿用。


    95按:張唐英(1026—1068):字次功,蜀州新津人,右相張商英之兄。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進士,調渝州決曹椽,再調歸州獄椽,移襄州榖城令,曾兼閬州監稅,蘇轍有贈詩。


    治平四年正月轉屯田員外郎,五月擢殿中侍禦史,八月其父卒於成都,以丁父憂,哀傷成疾,明年卒,亦葬雙流。


    唐英長於議論,頗具史才,著有《唐史發潛》、《總要監今論》、《仁宗君臣政要》皆佚。今存《蜀檮杌》,收入《四庫全書》。又續補宋路振所撰《九國誌》,為《九國誌補》二卷。《宋詩紀事》錄唐英詩一首;《宋代蜀文輯存》錄其文五十二篇,其中四十九篇為史論,汪洋浩博,多所創見。《東都事略》、《宋史》有傳。


    《蜀檮杌》成書於治平元年(1064),其自序雲:“予家舊藏《前蜀開國記》、《後蜀實錄》,凡三十六卷,嚐欲焚棄而不忍。今因檢閱始終,削去煩冗,編年敘事,分為十卷”。然而李昊《前蜀開國記》所載為王建時事,《後蜀實錄》成書於廣政十四年(951年)。蜀降時,李昊隨孟昶入朝,當年即以妻亡憂傷成疾而死,當不及補錄桃符事,然則張氏之說並非出自此二者,當另有所本,這也是此記載疑點所在。


    張氏記聯語為“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作者為孟昶。


    7、《分門古今類事》引《國史補》載:“偽蜀每歲除日,諸宮門各給桃符,題字其上。偽太子善書劄,取桃符親自題曰:“天垂餘慶,地接長春”八字。聖朝伐蜀,明年蜀平,二月除侍郎呂公知成都軍府事,公名餘慶,太祖誕聖節號長春,天垂地接,先兆於桃符矣。”


    95按:《分門古今類事》,委心子撰,書末收有《先大夫龍泉夢記》一文,有宋如璋政和七年(1117))署名。宋如璋,字南仲,蜀人。登崇寧五年進士第,即文中言崇寧乙酉(1105)進士。此書當作者委心子當為其子,成書晚於1117年。所引《國史補》為宋朝官修國史材料,同樣是“天垂餘慶;地接長春”,則此四言聯於宋初已經錄入國史,然而不見於傳本《宋史》。而《宋史·五行誌》和《宋史·西蜀世家》本出於宋朝自修國史,卻均引用了五言聯,其中大有文章。


    《類事》亦曾引何光遠《鑒戒錄》“洪實蜺龍”一則,卻將桃符事歸於《國史補》,則此書至宋初已有刪減。細析《類事》引文與曹氏所引大致相同而略,則《國史補》中或有何氏原文。


    宋氏記聯語為“天垂餘慶;地接長春”,作者為孟玄喆。


    8、《隆平集》載:“及昶末年,命翰林學士辛寅遜書桃板,辭不工,昶自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及王全斌平蜀,朝廷以參知政事呂餘慶知成都府,而長春節太祖生辰也。”


    95按:《隆平集》題為曾鞏所著,疑為後人偽作,故列末座。曾鞏(1019-1083),熙寧二年任《宋英宗實錄》檢討,元豐四年任史官修撰。其書資料多出宋史,可與《宋史》相參照。


    如《宋史·西蜀世家》記載:


    “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末年,學士幸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以其年正月十一日降,太祖命呂餘慶知成都府,而“長春”乃聖節名也。”


    又《宋史·五行誌》亦有:


    “每歲除日,命翰林為詞題桃符,正旦置寢門左右。末年,學士幸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昶以其年正月降王師,即命呂餘慶知成都府,而‘長春’乃太祖誕聖節名也。”


    《宋史》雖為元脫脫編著,考其資料當出於宋代實錄、起居注和國史資料,當以宋人作品目之。曾鞏及宋史係記聯語為聯語為“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作者為孟昶。


    以上八則為已知五代宋初有關此聯的記載,之後至南宋、明清相關資料大約都出自以上引證,不再贅述。這些記錄按作者生卒年、屬地及成書先後為準,則何光遠、黃休複以蜀人記蜀事為最早,且相互佐證,與桃符“俾題元亨利貞”四字傳統也吻合,應予采信。


    那麼最合理的推論,第一聯應為“天垂餘慶;地接長春”;作者應為孟昶之子,太子孟玄喆,是作者兼書者;第一聯題在孟玄喆所居之策勳府,均為明確記載。


    那麼此聯究竟作於何時?《錦裏耆舊傳》有“二十四年冊皇太子”,《蜀檮杌》有“二十五年正月以玄喆為太子”,則孟玄喆廣政二十五年正月始為太子,至二十八年降宋,則此聯所題時間當在期間。廣政二十七年十月孟玄喆提兵守劍門,二十八年正月宋師陷夔州,孟玄喆奔回成都,則二十七年歲除時孟玄喆不在成都,故題聯時間隻在廣政二十五、二十六兩年。二十五年孟玄喆冊皇太子,或以太子故賜策勳府居住,故稱本宮策勳府(《洛中紀異錄》有:孟蜀於宮城府近側置一策勳府),則此年賜新第、歲末新題桃符最為合理。由是此聯可能的創作時間應是廣政二十五年歲除日,即公元963年2月1日)。


    再回到宋史係的記載,除《國史補》一條為孟玄喆“天垂餘慶;地接長春”,其餘如張唐英、曾鞏等記載聯語均為“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作者為孟昶。則宋初此聯已經有兩種版本,且均曾入《國史》,那麼為什麼最終宋代記載者選擇(?)了孟昶的五言聯?究竟此聯應如何解讀?且待下文評說。


fpe95 於姑蘇城外

2020.05.10初稿

 05.25第二稿

備注:此文為征求意見稿,各位聯友如有不同意見或建議,請在本公眾號後跟帖交流討論,以期更加完善,學術探討宜精益求精,歡迎各位不吝賜教!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第一副最早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