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楹聯助力孝和文化建設之思考

楹聯助力孝和文化建設之思考

2021-04-06 22:33:53郭守華 江蘇連雲港中華楹聯 0條評論

進入新時代以來,國人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醫療條件有所改善,人均壽命越來越長,中國已進入老年社會。尊老孝親問題,也變得越加突出。伴隨著改革開放,人們的個性也越加自主張揚。如何在尊重個性的前提下,形成和家睦鄰、團結祥和的社會氛圍,也日漸成為重要課題。為此,近年來作為孔孟之鄉、聖賢故裏的濟寧市有關鄉鎮,自發地或在上級倡導、鼓勵扶持下,大力推進孝和文化建設,在提高人文素養,促進社會和諧,構建文明鄉鎮,建設幸福家庭等各個方麵,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本文擬就孝和文化建設,特別是楹聯文化助力孝和文化建設的相關問題,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 孝和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之一,勢必得到繼承和發展。

早在先秦時代,儒家就形成了較為係統的孝和思想體係。孔子及其弟子所著的《孝經》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 。指出孝是諸德之本, “人之行,莫大於孝”, 主張把“孝”貫串於人的一切行為之中。認為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西漢大儒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後,孝道由家庭倫理擴展為社會倫理、政治倫理。“以孝治天下”也成為貫徹兩千年帝製社會的治國綱領。曆代較有作為的帝王,也都遵循“孝”的理念,唐宋以後,更強調“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 。實踐也證明,忠孝相連的觀念是基本正確的。當然,帝王們的目的,是維護王朝統治,但在客觀上,也起到了穩定社會,簡拔賢才,和諧人倫關係的積極作用。

關於 “和”,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有豐富論說。《中庸》有雲“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儒家貴“和”尚“中”,認為“德莫大於和”。《論語·學而》說:“禮之用,和為貴”。漢代劉向則從反向角度,說出了 “和”,的必要性,其《說苑·敬慎》雲:“四馬不和,取道不長;父子不和,其世破亡;兄弟不和,不能久同;夫妻不和,家室大凶”。

“和”的思想,也得到了普通士民階層的認同。民諺說:“家不和,被人欺”、“家和萬事興”,都是百姓對 “和”文化的親身體驗和深刻見解。可見“和”的思想,具有無限的生命力,在處理各種關係中,特別是在鄉鎮建設、凝聚方方麵麵力量上,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從哲學意義上來說,“和”是各種異質因數的和諧共處,而非強求一致。正因為有所不同,才要講求共處共生。但此不是本文主題,無需贅敘。

孝與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係,是有機整體。 “和”在文化倫理中,以孝為核心。孔子倡導“親親”,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是要在“親親”基礎上,再“推已及人”,作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試想,如真能達到如此境界,還會有什麼有違孝悖和的問題呢?

進入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也多次強調,要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習近平說:“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還說:“沒有千萬個家庭幸福美滿,就沒有國家的繁榮發展”。由此可見,繼承和發展傳統美德,弘揚孝和文化,有著多麼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 楹聯文化對孝和文化建設有著良好促進作用。

首先,楹聯文化具有獨特的教化宣傳功能。

楹聯是兼有民俗性、文學性、藝術性,雅俗共賞的文體,相對於單純的廣告標語,其形式優美,文辭優雅,聲律協和。特別是楹聯與書法藝術形成了有機結合,可以張貼懸掛。不僅能懸掛於房舍楹柱、廳堂牆壁,還可以刻入樓台館榭、畫廊牌坊,比詩歌小說一類的文體,具有更好展示性、廣泛性,直麵受眾,易於理解,便於流傳。因此,相對於其他文體而言,如果用之於孝和文化建設,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楹聯文化在傳播孝和文化方麵早有成功先例。

資料顯示,著名晉商遺存喬家大院中有眾多楹聯,其中大院外門之上,懸掛的是李鴻章所題一聯,聯文為:“子孫賢,族將大;兄弟睦,家之肥。”中楹學會劉太品先生認為:“這幅聯表現了傳家和持家的兩條至理。”本人理解,聯文裏的“賢”,是不能或缺孝親尊老因數的。也隻有孝親尊老,賢明通達,才能供促進家族興旺發展。而兄弟“睦”,其含義更加明確易解。

著名旅遊景點,永定客家土樓振成樓的中庭楹柱上, 刻掛這樣一副楹聯:“振乃家聲,好就孝弟一邊做去;成些事業,端從勤儉二字得來”。 孝弟、勤儉四字,高度概括了客家人傳統道德理念,寄托著對家族和諧興旺的祈盼,給遊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而這些,都是楹聯文化與傳統美德、孝和文化結合的良好先例。

沒有懸掛,留存在聯集、故事中與孝和文化關聯的聯作,當不在少數。大家熟悉的曾國藩挽乳母聯:“一飯尚銘恩,況保抱提攜,隻少懷胎十月;千金難報德,論人情物理,也應泣血三年”。頌讀此聯,即可清晰地體會到曾的一片孝心。此雖屬挽聯係列,也可看到盡孝與對聯的有機關係,看出曾國藩的真情實意。

前人楹聯如此,當代楹聯也為弘揚孝和文化,進行了有益嚐試。例如山西運城市老齡委,及《還城日報》、《黃河晨報》主辦 “當代河東二十四孝”評選活動,評出“當代河東二十四孝”二十六位個人典型。運城市楹聯學會主動組織河東聯壇一眾高手,為“當代河東二十四孝”題名撰聯。通過滲透在楹聯字裏行間的熾熱詞語,宣傳彰顯了孝和文化,促進了社會和諧,提高了地方聲譽。活動不僅在楹聯界,在全國都形成了較大反響。

2020年,濟寧市太白湖新區石橋鎮人民政府、濟寧市孝和文化博物館,聯合舉辦濟寧“孝和文化”全國大征聯活動,得到了廣大楹聯愛好者的積極響應,征集到來自河南、山西、江蘇等省的作品計4000餘件。以公示的作品看,很好地體現了“孝和文化”的現代價值與當代傳承,為挖掘“孝和文化”的曆史淵源和文化內涵,謳歌真善美,宣傳“和諧濟寧”,展現濟寧市豐厚的地域文化和優美的風土人情,起了積極作用。本人有幸參與項活動並獲了一等獎。

三、如何實現孝和文化與楹聯文化的有機結合。

從孝和文化自身建設角度來講,除了要搞好宣傳、做好規劃,使活動深入人心外,有必要做好獎優罰劣工作。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可以樹先進、立典型,力求尊孝和、獎孝和、助孝和的良好機製。尊就是大力倡導,形成氛圍。獎就是適當予以精神的、物質的,甚至選人用才等方麵給與必要褒獎。助就是對有心乏力的給與必要扶持。與此同時,還要對有違孝和精神的人和事,給與適當的警示,促其改正,以利形成講孝和為美,不講孝和為恥,人人踐行孝和精神的濃厚氛圍。

從楹聯文化角度來講。

第一是重視基礎建設,夯實孝和文化與楹聯文化有機結合的基礎。可以積極推進和參與創建楹聯文化縣市、文化鄉鎮(村)活動,認真做好“對聯進學堂”工作。在此兩個方麵,中楹學會和省級學會已有部署,關鍵是做好實施規劃,將工作落到實處。與此同時,要積極培養本地的楹聯愛好者,擴充楹聯創作隊伍。

第二可適時做些集中性活動,擴大影響麵。例如舉辦專題征聯活動,召集研討會等等,借全國高手之力,促進當地聯人水平提高,特別是所展示楹聯作品水平的提高。近十多年以來,各地楹聯學會與相關企事業單位,城市、鄉鎮聯合舉辦了各種類型的征聯活動,既繁榮了楹聯文化創作,也收到了宣介自身文化、提高相關知名度的良好效果。

第三做好陳列展示工作。可在街道、村口凡可展示的地方,有規劃、分步驟的懸掛楹聯,宣傳孝和文化。有條件的,也可學習濟寧市的做法,建立孝和文化博物館,讓宣揚孝和文化的楹聯進館展示。

總之,推進孝和文化建設,有利於促進新時代道德文化建設,有利於促進鄉鎮和諧、家庭幸福、鄰裏和睦。而加強楹聯文化建設,則有利於承載傳統、教化民心、傳播文明、美飾環境。二者的有機結合,相得益彰,勢必能夠為弘揚美德、傳承國學,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做出更好的貢獻。

 

作者簡介:江蘇連雲港人,原市屬商企黨委書記退休。係中楹學會會員、中楹對聯文化研究院研究員,八獲中國對聯創作獎,也獲過征聯各級獎項。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文化孝和文化思考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