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天天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精選10副祠廟聯,詳解對聯怎樣議論

精選10副祠廟聯,詳解對聯怎樣議論

2021-10-20 23:28:48鳩竹白藏閣 0條評論

作者:鳩竹

因為經常看到一些聯作,每當需要議論的時候,或者沒有觀點,或者有了觀點不知道怎麼表達,我自己也有這方麵的問題,所以想用歸類的辦法,粗淺地來分析一下在楹聯創作中應該怎樣議論。

祠廟聯絕大多數需要對人物進行評價,議論最多,觀察起來比較有利,所以選了這類作品。我把這十副對聯分成五種,每種例舉兩聯,或許分類不甚嚴謹、手頭資料比較有限,隻能說做個淺嚐。


直議 肯綮


包公祠(姚三辰)

廬墓守終喪,移孝作忠,最是片言爭國本;

居官持大體,以寬繼肅,漫雲一笑比河清。


注釋:

片言爭國本:指包拯多次進言立太子事。

大體指大原則。

笑比河清:黃河水清之象本自稀有,包拯之笑亦為稀有,故可比。《宋史·包拯傳》:“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 


解讀:

《對聯話》上的標題是包孝肅公祠,從聯語中我們看出,的確是從一孝一肅兩方麵來闡釋的。但是不是真的上比寫孝、下比寫肅呢?


起句寫到包拯為母守孝,接著就一轉,“移孝作忠”,最後落到“片言爭國本”,變成了寫忠。按儒家倫理,忠孝一體,臣子們須個個是孝子,人人是忠臣。孝是忠在家庭中的投射,忠是孝在國家朝廷中的投射,這樣寫就打開了格局,寫出了包拯赤誠、憂國的一麵。


再看下比,“以寬繼肅”、“漫雲”。嚴肅剛毅是世人對包拯的印象,作者顯然有不同見解。《宋史·包拯傳》:“當時諸道轉運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細故,務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於是請罷按察使。”又雲:“拯性直,惡吏苛刻,務敦厚,雖甚嫉惡,而未嚐不推以忠恕也。”奏請罷免百姓苛捐雜稅的事自然不必提,就是對下屬官員,對應當體恤的人他也會講寬厚,推恕道。這個人的原則,該嚴必嚴,該寬必寬,界限分明。如果隻講他的嚴,不講他的寬,那是對他的看法有偏頗,不尊重事實。另一方麵如果棄寬不寫,隻強調肅,那可能寫出來的是一個沒有溫度的好人,贏得不了人的愛戴。所以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作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使人對包拯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聯從孝肅切入,但並不僅僅寫孝肅,而是在其之上又進一層,可謂抓到了要處,妙處。


成都武侯祠(馮煦)

親賢臣,國乃興,當年三顧頻煩,始延得漢家正統;

治大事,人為本,今日四方靡騁,願佑茲蜀郡遺黎。


注釋:

親賢臣句:諸葛亮《出師表》:“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治大事句:劉備有言:“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

靡騁:化自《詩經·小雅·節南山》:“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騁。”意指不能策馬馳騁,喻無法施展才能。這裏指不再四處馳騁征伐。


解讀:

上比的“親賢臣”,有的注釋解為《出師表》這句話,其實是董仲舒《舉賢良對策》中提出來的,所以諸葛亮說“此先漢所以興隆也”。這六個字說是治國思想也不為過,尤其是結合曆史經驗來看,對總結前漢、後漢、蜀漢四百多年江山十分重要。


下聯的“治大事,人為本”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中國的人本思想萌芽的非常非常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明確提出“人文本”這三個字是《管子·霸言》:“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所以這是提出了兩個治國方略,作者先把這麼重要的事情說在前麵,後麵兩句就順水推舟了。


上比寫君臣舊事,也是遵循著這條治國思想,下比寫期願,丞相既然不能再事征伐,在天有靈,那就好好保佑此方百姓吧,百姓好就是人為本的最好體現。我們大多數人寫聯是不太重視起句的,希望這聯有所啟發。


小結:

直議一定要抓重點、要點,甚至盲點,篇幅有限,要懂得砍削,不要囉嗦;另一方麵從大處著眼,闊視高瞻,聯的格局也會比較開闊。


搭借 奇詫


成都杜公祠(王闓運)

自許詩成風雨驚,想當年硬語愁吟,開得宋賢兩派;

莫言地僻經過少,記今日寒泉配食,遠同吳郡三高。


注釋:

宋賢兩派:其一指黃庭堅的江西詩派, 其二指陸遊的劍南詩派。

吳郡三髙:蘇州有三髙祠,祭祀春秋時期的範蠡、晉朝的張翰、唐朝的陸龜蒙三位隱士。


解讀:

這聯讀著會有不一樣的感受,較前麵兩聯,更為輕盈,聯意也清晰明了。前麵兩個分句作為鋪墊,後麵一個結句作為重點,這是它的結構意圖。


內容上看,上比比較明確,下比為什麼作者會想到那麼遠的吳郡三高,讀者的解讀和作者的本意不知道能不能完全相合。看上去是由“地僻人少”引起的,作者因為心有所感而說了這樣慰貼的話,雖然現在看來地僻人少,但你的品行高尚,就如同吳郡那裏被人們紛紛祭祀追仰的三高是一樣的。


杜甫草堂(沈葆楨)

地有千秋,南來尋丞相祠堂,一樣大名垂宇宙;

橋通萬裏,東去問襄陽耆舊,幾人相憶在江樓。


解讀:

大名垂宇宙、丞相祠堂,這裏就毋庸贅言了,草堂與武侯祠相距不遠,兩人對後世的影響也在仿佛之間,能這樣寫很好理解。下比從萬裏橋開寫,寫到襄陽、襄陽耆舊。襄陽又是什麼地方呢?杜詩裏有一句“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在他流遇之時,一旦有了歸家的可能,心心念念的便是從襄陽去洛陽。


襄陽是杜甫的祖籍,有他引以為傲的家世過往,從“詩是吾家事”這句就可見一斑。另一方麵,《襄陽縣誌·山川》載:“白馬泉在白馬山下,旁有杜甫宅、王璨井。”《方輿攬勝》載:“杜審言,襄陽人,有孫曰甫,有故宅在焉。曾子固有詩記其事。”《襄陽縣誌·祠祀》載:“鄉賢祠,祀漢諸葛亮、龐統,唐孟浩然、杜甫,宋處士魏泰,明韓邦問等。”可見襄陽人對杜甫的景仰與牽掛也頗深。


杜甫以襄陽為傲,襄陽也以杜甫為傲,雖然如此,在此提到襄陽是為了最後一句,“幾人相憶在江樓”。這是唐人詩句,借用這句,把襄陽耆老們在江樓閑談杜甫的情景展現在了我們眼前。一個人有祖鄉的思念是多麼欣慰幸福的事,這是情感的聯係。


小結:

搭借是我自己提出來的詞,我感覺這跟拉襯還不一樣,拉襯是要找高一點的來襯低一點的,低一點的價值顯然沒有那麼高。但搭借主要是為了使主題更完滿,或者更有涵義,更優美,價值因素不是第一考慮,比較意圖沒有那麼強烈。同時這樣寫也會給人以很大的遐想空間。


談世 機鋒


韓愈祠(前人)

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書,安得先生到此;

人心歸正道,隻須八個月,至今百世師之。


廬山簡寂觀(李漁)

天下名山僧占多,還須留一二奇峰,棲吾道友;

世間好語佛說盡,誰識得五千妙論,出我仙師。


解讀:

這兩聯沒有僻字僻典,行文也比較流暢好讀,大家一眼看過去就知道什麼意思,特別的是我們從字裏行間能讀出作者的麵目來,因為在字裏行間有作者對自我形象的塑造,讀文字仿佛能看見抱臂白眼、皺眉無奈等神態。


陸天泓曾有題王昭君一聯:“騷情何必多,比大漠中原,小女子自知冷暖;頌論直須少,使高居遠定,上將軍豈讓琵琶。”就應該屬於這一類,並且特征還更明顯一些。他們的重點不在直接臧否,而是用自我的眼光去衡量世人世界,著重在態度,甚至可以說是態度之外的態度。


小結:

這類聯能反應作者個性,尤其是比較有才調的作者,發揮的空間很大。所謂機鋒,就好比說出話來綿裏藏針,語言的尺度要把握好,綿和針要各自適度,一旦說破就沒有什麼趣味可言了。


假想 意象


左宗棠祠(楊昌濬)

地近嶽王墳,死後不孤,蔣廟劉祠皆舊部;

奠酌聖湖水,生前有語,六橋三竺許重來。


注釋:

六橋:杭州西湖外湖蘇堤上之六橋。

三竺:浙江杭州靈隱山飛來峰東南的天竺山,有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三座寺院,合稱"三天竺",簡稱"三竺"。


解讀:

從上下比兩個結句看得出來,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化為了一段假想。人死如燈滅,但人總是希望肉體沒了,靈魂還在繼續。本來知道是假的,就按假的說,有一種笑著欺騙自己的感覺。


劉典祠(陳士傑)

從左相國而來,電掃雷轟,力戰始有今日;

距蔣公祠不遠,風晨月夕,過談當憶平生。


解讀:

上比寫實,下比寫虛。這個假想和上一聯相似,但所塑造的死後形象更鮮明,仿佛是老友間互相拜訪,把酒暢談的情景。


小結:

這種寫法作者要融入一定的自我情感,否則會顯得虛假。至於需要引起讀者什麼樣的心理體驗,瀟灑、沉鬱、寬慰、悲戚等等,需要作者選取合適的意象,營造出應有的氛圍。


敘述 共情


蘇武廟(馬子靜)

三千裏持節孤忠,雪窖冰天,半世歸來贏屬國;

十九年托身異域,韋韝毳幕,幾人到此悔封侯。


注釋:

韋韝:皮製的臂衣,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的裝束。

毳幕:指遊牧民族居住的氈帳。


解讀:

蘇武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這聯仿佛撮精取要地又講了一遍,除了最後一句有議論的特征,其他句子都是在述說,通過述說把當時的惡劣環境呈現在人們眼前,使人體會到蘇武性格的堅韌不屈,讀者也會因為這種描寫而有所感觸,印象深刻。


顧靖文公祠(顧晴芬)

立朝與天子宰相爭是非,悉宗社遠謀,國本重計;

居恒共師弟朋友相講習,惟至善性體,小心功夫。


解讀:

作者在歸納整理上下的功夫較多。從立朝和居常兩方麵言事,體現出人物的美好品行。這些措辭,反映出比較高的文字修養,這也是它成功的一個因素。


這兩聯都是以敘述代替議論,不同的是前一個注重事件過程,後一個注重人物在生活中的具體表現。但都是用呈現客觀事實的方式,讓讀者自己形成看法,這樣就省卻了絕大部分的主觀議論。在我們主觀上認為不適宜議論的時候,它無疑是個好的替代品。


小結:

以敘代議,要準確地把意圖傳達給讀者,文字功夫重要,內容也重要,可能要有比較超脫的東西,不然泛泛而談,引不起讀者的共鳴,自然也無法共情。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祠廟聯祠廟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