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對聯賞析吳岱寶山水風物聯賞析

吳岱寶山水風物聯賞析

2020-10-11 23:00:52徐玉基對聯天地 0條評論

吳岱寶是楹聯名家,作品無數,獲獎多多。我的這一篇小文不可能對他的聯作進行全麵解讀,好在花開滿樹,隻摘一朵,談談他在山水風物聯中的撰聯藝術。


題目“情景交融”,是指文藝作品中環境的描寫、氣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發結合得很緊密。讀了吳岱寶先生的聯作後,對此感受更深。

對聯以意為先,立意必先動情。所謂意境,是指對聯描繪的圖景與我們的思想情感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藝術境界。特點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借境、造境、設境,都是為抒發思想感情服務的。

所有的山水景物都是自然的,既沒有喜怒哀樂,也沒有悲歡離合,之所以人們喜歡它或憎惡它,是契合了人的思想感情。或滿足了人的審美需要,或觸發了人的情感波瀾。人們描寫山水風物,必定融入了思想感情,否則,你描述的對象必定是呆板的、蒼白的、無生命力的,也是難以打動人心的。繪畫、詩歌和其它文學作品莫不如此,對聯也不例外。凡能感動欣賞者的藝術,總是在反映對象“境”的同時,相應表現作者的“意”,即作者能借形象表現心境,寓心境於形象之中。一句話,無情化有情。


前不久,友人為一景區撰聯,征求我意見,我認為聯是好聯,如能增強點感情色彩,則更上層樓。將上下聯的前分句“一水自環”“兩峰對擁”改為“一水自多情”、“雙峰應有意”,是不是更好些呢?原句隻是客觀地描述了景物,而改句則增加了感情色彩。由此我們想到範仲淹的《嶽陽樓記》,這篇記成為千古名篇,我認為最主要的是突出了思想境界。範仲淹開頭就講到“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筆峰一轉,進入“憂樂”的崇高境界,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感動了無數代人。這篇記作為典範,是值得聯家反複學習的。


當然,寫山水景物並非一定要鋪陳、華麗,樸素的語言一樣能寫出動人的對聯來。關鍵是有沒有感情融入其中。直白,在任何題材的對聯中都是平庸的。在對景物的描述中,能揭示事物蘊含的人情物理,人生事理,人間哲理,才算是成功的作品。


怎樣做到情景交融?作家劉誠龍提出散文寫作的“六度”,對寫對聯也有啟發。即角度,選好下筆的口子;深度,努力發掘出深意;鮮度,有新材料,新見識,不講現成套話;溫度,有情懷,見人性;曲度,避免直白;味度,餘味無窮。


古人提出的修禪三境界,也是值得我們借鑒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初看的山是自然的,再看就幻化了,之後再看,山和水都是我們感悟過的,而不是初看的山水了。撰聯也就是這樣,自然的山水帶入了我們的感情,既是山和水,也不是山和水,提煉、升華之後,還是山和水,但已有質的飛躍了。


最重要的一點,是寫聯時自覺地激發自己的思想感情,多選用帶感情色彩的字句,多提煉表達思想感情的內容,多升華體現思想感情的境界。正如蘇東坡所雲 “目遇之而成色,耳得之以為聲。”(《前赤壁賦》又如杜工部所雲 “感時花賤淚,恨別鳥驚心。”(《春望》)還如辛棄疾的“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賀新郎·甚矣吾衰矣》。如此,我們寫出精彩的山水風物聯就大有希望了。

閑話少說,還是來欣賞吳岱寶的精品聯作。


題三門峽黃河文化中流砥柱

禹劈三門,河通九夏,任千載浪淘風簸,一柱獨撐天地骨;

功垂兩岸,福惠萬家,思諸多古聖先賢,群星蔚起海山魂。


中流砥柱是黃河三門峽中的一塊石頭,因為生得奇巧,矗立在河的中流,被稱為中流砥柱。如果將之作為一塊奇特的石頭來寫,那就沒有什麼意義了。正是人們將之升華為百折不撓、堪當大任、不畏艱險,勇立急流的精神,比喻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優秀品質,才賦予它無窮的魅力。此聯從演繹曆史起句,用大禹治水斧劈三門的傳說,引出千百年來遺世獨立的性格,結句以“一柱獨撐天地骨”,瞬間使之形象高大,胸襟開闊。作者將自己對砥柱的讚美化作優美的聯句,融情於物,則結句有力而自然。下聯則以砥柱所起的作用和曆代人們的讚美來烘托,水到渠成地寫出“群星蔚起海山魂”,不但是自己的感情,而且是無數聖賢的感情共鳴,既有說服力,又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正是曆代人們共同的心聲,砥柱才具有如此強大的影響力。四四七七句很適合寫砥柱這種上大氣魄的聯,七字句又注意三、四和四三節奏的變化,不呆板,更流暢。


青山綠水

山掀翠浪,水湧清流,欣十裏家園地更綠、天更藍、花更美;

春展詩章,秋鋪畫稿,喜九州事業民尤安、國尤泰、夢尤甜。


題目“青山綠水”,不寫一座具體的山,一條具體的水,而是天下所有的山和水,這個要有高度概括的功力。此聯抓住山水特征而融入人文元素,就顯得不落窠臼,自然而生動。上聯起句寫實,以平淡的基調開門見山見水,到腰節畫風一轉,一個“欣”字,感情色彩濃鬱,然後一環扣一環,好比一山更比一山高,長江後浪推前浪,三個“更”字,將感情推向高潮。作者熱愛山水、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如岩漿般爆發。下聯承上聯的熾熱情感,以“詩章”和“畫稿”來比喻山和水,貼切而融情。結句好似與山水無關,遊離主題,實則大有深意,大好山水與祖國繁榮是聯係在一起的,保護好綠水青山,才有金山銀山,才有國泰民安,作者將山水與祖國的命運相聯係,將聯作的主旨推向了高潮。這種從平淡到深刻的撰聯手法也是值得研究和學習的。


溫州江心嶼

一嶼渾仙境,叫方丈赧顏,蓬萊頷首;

千秋啟慧心,看詩家車載,妙品鬥量。


溫州江心嶼,中國四大名嶼之一,風景秀麗,被稱為“甌江蓬萊”。為這樣的勝地撰聯,看似容易,實則很難,因為“前人之述備矣”。吳岱寶先生獨辟蹊徑,起句即以熾熱的感情予以謳歌,接下來風格突變,采取拉人作對的手法,以抑代揚,至於方丈為何赧顏,蓬萊為何頷首,留給讀者去品味。下聯看似離開山水,實則不離山水,賦予山水以靈性。曆代著名詩人謝靈運、孟浩然、韓愈、陸遊、文天祥等都曾相繼留跡江心嶼,留下大量美文與詩作,可以說這是一座“文化嶼”。比起風光的秀麗,作者更鍾情於文化的厚重。此聯的撰聯思路和藝術特征,是值得借鑒的。許多寫山水的佳聯,不直接寫綠水青山,而從情感的角度,抒發出對山水的讚美,而具有空靈的韻味。


大散關

一關鎖蜀隴,劍影刀光,每自秋風說往事;

千載問煙霞,江山名利,常從史跡拓胸襟。


大散關在作者家鄉,吳岱寶先生寫此聯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早年讀陸遊詩《書憤》,“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兩句深深地打動了我的心,所以記得很牢。大散關本來就是可以直抒胸襟的地方,作者果然如此,上聯寫地理、曆史,寥寥幾筆,高度濃縮,隻一句“每自秋風說往事”,千言萬語都包含其內,看似無情實有情,隻“秋風”二字,就令人想起陸遊的“書憤”,情感盡在其中。下聯則自事而理,即前麵講的“揭示事物蘊含的人情物理,人生事理,人間哲理。” 明明是問人,偏說問“煙霞”,“常從史跡拓胸襟”由一座關而給人生以啟迪,聯意由此升華,當屬精品。


大秦嶺

奔來遠古,勢走西東,劃界分江河,人文光史乘,龍脈千秋抒大雅;

直上高天,峰捫星鬥,攬雲傲冰雪,石陣蔚奇觀,脊梁萬仞挺中華。


大秦嶺是長江和黃河的分水嶺,地域極其遼闊。同時又被尊為華夏文明的龍脈,人文極其豐厚。為這樣的山脈撰聯,首先想到的是氣勢。果不其然,吳岱寶先生起句即先聲奪人,“奔來遠古,勢走西東”“直上高天,峰捫星鬥”十幾個字,把秦嶺之大、之雄、之險寫得淋漓盡致。如果說聯也有婉約和豪放之分,則此聯必屬豪放無疑。這種大全景式的描述,有如在九天俯察,一窺其全貌。腰節兩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使結句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令人信服。兩結“龍脈千秋抒大雅”“脊梁萬仞挺中華”,從二維時空奠定大秦嶺在中華大地上的崇高地位,將一座山脈升華到中國精神的高度。同時,四四五五七的多變句式,也適合這種直抒胸臆的內容。


渭河

從悠遠走來,最堪憐絲路春風,關山花雨,伴鹹陽古渡,灞柳煙霞,浩浩湯湯,涵養秦川八百裏;

向大河流去,賞不盡詩經妙句,張子名言,合道教祖庭,法門聖地,揚揚赫赫,潤澤華夏五千年。


渭河是一條不大不小的河,它沒有長江般的浩蕩,也沒有通天河般的神秘,但它是一條蘊含曆史人文的河流,它是黃河的支脈,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作者抓住這一特征,兩起句不凡,一走來,一流去,滄桑歲月,源遠流長盡含其中,令人遐思無限。腰節極盡鋪陳,但不覺累贅,為結句提供了堅實而可信的佐證。“涵養秦川八百裏”寫實,“潤澤華夏五千年”寫虛,其實是虛裏有實,實裏有虛,符合對聯的要求,更留下了無窮韻味。同時,此聯時時注意“切”,切時,切地,切人,讀來感覺一條神聖的河流猶如在眼前流過,令人起仰思之情。寫聯不但融入自己的感情,還要以情感動別人,引起共鳴,這一點也是要注意的。否則你拚命扇情,而別人無動於衷,不能說是成功的聯作。


2020年10月10日於上海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吳岱寶風景聯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