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資訊論詩詞楹聯的繼承與傳播——以甘肅省天水市為例

論詩詞楹聯的繼承與傳播——以甘肅省天水市為例

2018-12-12 22:54:11安俊維華學論壇 0條評論

(天水伏羲廟)

詩詞楹聯是中國特有的文化。詩詞在古代是一種藝術,被稱為“詩藝”,也是一門學問,被稱為“詩學”。能詩善詠的人具有“詩才”,很受精英階層的推崇和普通大眾的尊重。鄭欣淼先生認為,中華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中華詩脈從未中斷,曆經厄運後又逐漸複蘇。中華詩詞事業有著豐富的內容,它不僅是關於當代人如何寫傳統詩詞,還包括詩歌遺產的繼承、吟誦演唱的開展、詩書畫的結合等。[1]楹聯是從詩詞文化中衍生出來的一種特殊文體,融合了傳統文化與文學的內容與表現手法,具有很強的藝術生命力和表現力,“雖是短品,卻是妙文”。

    在20世紀的中國,新文化運動讓白話文取代了文言文,可是並沒有打斷詩詞楹聯的創作。有著國學熏陶的學者(如顧隨、周汝昌、馮其庸等)自不用說,即使是一些白話文大家、名家,同時也是詩詞高手,如魯迅、毛澤東、鬱達夫、聶紺弩,以及張賢亮、北島等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即是魯迅贈予瞿秋白的一副對聯。

天水市是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人文積澱深厚,傳統文化的氛圍濃厚,這其中包括詩詞楹聯、書法繪畫、燈謎、小曲、社火舞蹈等各類文化藝術形式。剖析天水的創作傳統和實踐,能夠收到“嚐一臠肉而知一鑊之味”的效果,對我們繼承與傳播詩詞楹聯不無裨益。

(《2018甘肅古陶與中華起源有獎征文》考察團在天水伏羲廟)

一、天水的詩詞楹聯創作傳統

    (一)曆史積澱深厚

 1.以《詩經》為代表的詩歌傳統

天水屬於古雍秦之地,民風淳樸,文風質樸而充滿現實主義色彩。境內的詩人多受《詩經》影響,有著深厚的人文關懷。《詩經·秦風》已降,有趙壹、李陵、王仁裕、胡纘宗、任其昌等本土詩文大家,同時也接納迎送了杜甫、王昌齡、高適、盧照鄰、傅鼐等這樣的文人學者和詩人遊宦。

以李陵為代表的漢代詩歌,基本風格就是蒼涼古樸。杜甫流寓天水期間,留下了《秦州雜詩》等117首詩歌,大多是現實主義風格的,很能代表杜甫詩歌的風格。明代的胡纘宗,其祖、父、子數代人都研習《詩經》。胡纘宗特別地崇尚秦漢古詩文,自己編輯過《秦雍》《唐雅》等詩文選集,是明代複古派的重要成員[2]。

2.高標的的創作榜樣

在傳統的四庫分類法中,將所有的典籍分為經、史、子、集四大類。“集部”中排名最靠前的是詩歌。詩歌在古代社會中擁有較高的地位。因為中國是禮樂之邦。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說推崇詩禮教化,對上層社會的人進行“詩教”。中國自宋代開始,教育和文化向中下層人士推行,詩教的傳播範圍更廣了。

    中國的主流文學界認為:詩歌當尊李杜,挾天子以令諸侯也。[3]而李白和杜甫和天水有著各自的淵源。李白的祖籍是隴西成紀,即現在的秦安縣。杜甫曾流寓天水。李白的詩歌,瀟灑飄逸,猶如天馬行空。杜甫的隴右詩更是給我們的巨大的文學遺產和精神遺產。

   (二)詩家輩出

    天水詩家輩出,其中不乏大家和名家。胡纘宗在《權載之詩序》中寫道:“隴西有詩人曰李太白、權載之、李長吉。”李賀的祖籍亦是隴西成紀(今天水)。權德輿的詩歌,尤其以描寫親情的詩歌,特點最為鮮明。李賀的詩想象豐富奇特、語言瑰麗奇峭。據傳,李賀墓位於今天的隴西縣。

    清代的胡靜庵與臨洮吳鎮、潼關楊鸞並稱“關隴三詩傑”,一生作詩4000餘首,詞200餘首。清代王權的詩歌被學者們讚為“琅琅唐音”,有“杜工部之概”,代表作有《憤詩》和《挽林文忠公》。

更為難得的是,天水還湧現出了一批創作群體。如秦安縣,明代有“隴溪九逸”。清代牛運震、蔣允焄、程履豐等一大批文官,培植風化,大興文教。1933年在縣長葉超倡導文化,文人彙集,酬答唱和,印行《羲裏媧鄉唱和集》,選收縣內文化名人詩文。

    天水楹聯比較集中地收錄於陳琳、程凱編《羲皇故裏楹聯選》、《羲皇故裏聯話錄》二書。

   (三)交流頻繁

    天水靠近關中地區,而且很早就受到過中原文化的滋養。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其中有三位是天水人,他們是石作蜀、秦祖和壤駟赤。千年的絲綢之路,千裏的茶馬古道,讓天水成為一座聯通南北東西的交通樞紐。這為文學及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便利。科舉製及流官製度,讓有文化的人能夠走出去,在廣闊的舞台一顯身手,一展才華。如明代山東詩人藍田為胡纘宗寫了《題胡可泉樂府》與《書東巡十韻後》,藍田稱胡纘宗的詩“有風雅之遺音焉,可以傳矣”。

    當代,這種交流通過比賽、聯誼、采風等活動更是日漸繁榮。李汝倫曾為秦安飛將祠和太白祠撰聯。[4]李先生的詩心文采為本地添彩,也為他的詩囊收錄了一副妙聯。

    (四)群眾基礎良好

如果說,讀書人的吟哦,是一種精英文化,那麼普通的百姓人家敬重讀書人,則說明此地的人文氣氛好。一座鄉村的廟宇落成,大底要請附近的讀書人來撰寫碑文或楹聯。所以,陽春白雪可以和下裏巴人同時存在、發展。秦安民間根據秦安方言的發音特點,總結了13個韻轍,可以用秦安方言寫作古體詩詞。

上個世紀90年代,秦安縣為了紀念詩仙李白,曾在太平堡修建太白祠,並邀請蘇步青題寫了匾額。在泰山廟,還有一處遷建的涼亭,邑人取名“邀月亭”,采用李太白“舉杯邀明月”的詩歌意境。縣城中心的太白街,也是為了紀念李白而命名的。

(天水伏羲廟)

二、近30年來創作和活動

    新時期,天水古體詩人有:霍鬆林、董晴野、張舉鵬、王柄、劉肯嘉、劉少榮、王克俊、王君明、艾葉等人。以秦安縣為例,有史外外史(李桂梓)、薛方晴、胡喜成、洞山老人(康熙德)、樂種田(雒俊田)、冰河(王君明)、東方曉(趙黎明)等。喜愛詩詞楹聯的人橫跨社會的各行各業,教師有田大慶、教育家有王民生,個體戶有懸罄室主人,公務員有李金亮、趙潔。甚至一些鄉鎮也有很多農民詩人,如雲山鄉的雷雲鵬。有些領導幹部也喜歡吟詩作對,如董文海,曾經自費印過自己的詩集《嶺上人》。在外地的就更多了,有清水河、點絳唇、半畝花田等人。

(一)學會和詩社

1.天水市詩詞學會

天水市詩詞學會成立於1984年。會刊《渭濱吟草》(現改名為《天水詩詞》),由天水市政協主管,已刊出32期。

    2.天水市楹聯學會

    天水市楹聯學會成立於2015年,擬計劃編輯會刊《天水楹聯》。

    3.謫仙詩社

謫仙詩社是秦安縣李桂梓、胡喜成等人發起創建的。籌建時,李汝倫、王達津、李國瑜、繆英等諸位先生曾發來賀詩。

詩詞楹聯創作要有格局、腔調和品質。李桂梓老師為詩為人,即有這三樣素質。他和全國知名文人詞客交流贈答,詩名遠揚,而且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佳作頗多。又兼桃李滿天下。胡喜成老師也有詩名,更多的是一種家學。薛方晴老師則眾體皆善,非獨以詩詞聞名,還涉足戲曲、小說等。80後工於格律的有李金亮等人。總體來說,詩詞楹聯後繼有人。不過近年來,平時主要還是各寫各的,集體活動很少。

4.其他

    其他的學會還有:杜甫研究會、天水民間文學研究會、麥積山詩社、甘穀縣詩詞學會等。專載詩詞的刊物有《麥積詩苑》。另外,文學綜合刊物《關山文藝》《冀風》《牡丹》《葫蘆河》《五彩石》《大地灣文學》等,也會刊發古體詩和楹聯作品。

(二)網絡論壇、博客、微博

網絡論壇主要有中財論壇和天水廣電網等。以天水詩詞網絡論壇為代表的中青年詩人、作者,創作很活躍。每一期同題詩會都會有點評。值得一提的是,網絡平台方便快捷,將天水本地詩人和外地詩人、旅居異鄉的天水人聯係起來了。如深圳一石(網名),秦安人,著有《詩經中的花草》,通過考釋花草的散文筆法寫下了自己對《詩經》的理解。

(三)個人結集出書

     李蘊珠、李橋、楊玲玲、張巧紅四位女詩人推出了梅蘭竹菊《四清集》,霍鬆林《唐吟閣吟稿》等影響較大。[5]李桂梓曾出版《花雨樓吟草》《兩由齋自選集》等;其他如薛方晴出版有《蓮香閣吟草》,胡喜成有《嘯海樓詩稿》,廖海洋有《平仄集》,王柄、冰河、艾葉、張舉鵬等,也有詩集問世。  

(四)評論與研究

1.對古典詩歌的學習

對於古代詩人的研究與評論一直就有。主要研究人員為天水師院、天水師專的老師及部分學會的會員。文章多發表於《詩刊》《中華詩詞》《渭濱吟草》《中國詩歌報》等。

2.對天水籍詩人的研究。

    已經有專門的《權德輿年譜》《胡纘宗年譜》《安維峻年譜》等基礎研究著作問世。體現了新時期我們對於古典文學研究的精細化。劉希賢先生整理了晚清詩人鄧廷英的詩集《養拙吟詩稿》,繁體豎排本,共收錄詩作361首。[6]

當然,對天水籍詩人的研究還很不足。還有大量詩人的作品沒有整理出版,等待著後人去研究、整理。

(五)宣傳和普及

    在中小學教育中,各地普遍比較重視詩詞及國學知識。而在社會生活中,詩詞文化的宣傳則更多樣。天水電視台有《人文天水》欄目,錄製了很多地方曆史、人文、民俗方麵的影像資料,其中包括對詩詞楹聯的宣傳和介紹。2014年央視專門錄製了一期紀錄片《留住鄉愁·走進鳳山村》,體現了秦安縣鳳山村詩書傳家的人文特點。有數位老中青詩人參與了節目的策劃、拍攝和宣傳,在本地影響很大。播出後,宣傳了秦安的曆史文化和人文風貌,激發了大家愛鄉愛土、吟詩讀書的熱情。    

詩詞楹聯還可以借助秦腔、小曲、書法的等其他藝術形式傳播普及。這些都是詩詞聯賦的姊妹藝術。詩詞聯賦以它們為介質傳播到了更廣的地方。

(天水伏羲廟)

三、詩詞楹聯繼承與傳播的方式和途徑

新時期詩詞楹聯的創作與欣賞,豐富了天水的地方文化,也積累了繼承與傳播的經驗。

鄭欣淼先生認為,詩歌遺產的繼承是傳統文化繼承極為重要的方麵:詩歌培養人文素質的功能曆來為社會所重視,吟誦是幾千年來中國人學習傳統文化的獨特方式,詩書畫結合則是中國文化藝術的特有形式,具有獨特的魅力。[7]

(一)新時期詩詞楹聯文化的特點

    1.經典性與流行性並存

詩詞楹聯文化是一種精英文化,呈現出某種經典性。中國人講“樹碑立傳”,是很神聖的事。蘭州碑林、張家川宣化崗碑林,將詩詞楹聯製作成了石碑,銘石以記,足見其價值。可同時,由於詩詞的接受受眾範圍寬廣、數量眾多,所以又呈現出流行性的特點。“百姓人倫日用即是道”,詩詞楹聯這種體裁很能寄托人們的情感和思想。

2.專業與業餘共生

我們可以將詩詞楹聯文化的參與主體看作三層同心圓,最裏麵的一層是專業創作者,由裏向外第二層是詩詞聯賦的愛好者和學習者,他們也是非常活躍的,通過學習,他們可以成為專業的詩詞能手。第三層是對詩詞聯賦不感興趣的人群,盡管如此,可是隨著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程度的提高,他們具備釋讀、鑒賞詩詞聯賦的文化水平。由於詩詞楹聯文化以我們共同的中華文化為根基,而人群呈現出由專業向業餘依次擴大的特征,所以這是一個同心圓結構。

3.傳統與創新的協調

新儒家的學者提倡“返本開新”。返本,即是對經典文本原初意義的重新把握;開新,就是在深刻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有益的創新。如在詩詞楹聯中融彙一些新詞彙,未嚐不是一種有益的嚐試。一些嚐試帶有實驗色彩,如在詩詞中加入英文縮寫“KTV”“VIP”等,其效果尚有爭議,但我們可以存而不論,隔上一段時間再做審視和評論。在加深感性經驗的同時,要能理性提升,站在現代立場上用多元化的視角來審視傳統文化。這有利於我們更好地吸收國學、繼承國學。

(二)詩詞楹聯創作談

1.堅持對古典漢語的學習。堅持比興、對仗等風格。青年楹聯家王家安認為,天水是對仗理論的發源地。詩詞具有建築美、聲韻美、意象美等多重美感,楹聯還具有對稱美。這些都是需要我們繼承的。

2.堅持對國學的學習。

國學經典,可以歸納為“經史子集”四部。同時要重視地方風物與曆史,重視本地古籍文獻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如王煥新著《千秋二妙—宋琬集杜少陵流寓詩刻石研究》,對於研究杜甫詩歌的流傳曆史很有價值。

3.楹聯寫作可以留意白話文。這方麵的代表是劉爾昕,他創作了大量的白話文楹聯。如五泉山青雲梯楹聯:高處何如低處好,下來還比上來難!既寫實景,又抒懷抱,堪稱經典。應為我們師法的對象。又如秦腔《麥積聖歌》,其唱詞很有文采,有些地方用白話文戲詞,違和感很低。個人認為本戲使用白話文較為成功。

4.注意收集、采集民間文學,如小曲、社火曲、故事、民謠、山歌、花兒、兒歌等,很有地方特色,能滋養詩歌,值得大家挖掘。屈原、李白等大家就從民歌中汲取了很多養分。這是我們值得師法的。

(三)發展詩詞楹聯的重要舉措

1.利用互聯網、微博、微信等新媒體

新媒體具有形式豐富、互動性強、渠道廣泛、覆蓋率高、精準到達、性價比高、推廣方便等特點。如微信公眾號具備打賞和留言的功能,近年來十分活躍。天水詩詞的QQ群有太白遺風群。微信群有文苑村、友聲社、大地之灣詠桃花等。而且很多個人開通了微信公眾號,創作和交流很頻繁,乃至出現了“臨屏賦詩”的現象。

2.同題詩會

如每年的伏羲文化節征集楹聯[8],秦安的桃花會、牡丹節等節會,都會征集同題詩詞楹聯。

3.吟誦活動

吟誦和朗讀活動主要在各中小學校園裏,幾乎每年都會舉辦。[9]另外,詩友們也會自發地組織詩詞吟誦活動。如塤詩社曾經在安維峻故裏曉園山莊、桃花園、牡丹園舉辦過吟誦活動,也會參加在天水市區舉辦的詩文朗誦活動,舉辦地有南宅子、賈家公館等地。但是真正會吟誦的人並不多,亟待“傳幫帶”,讓吟誦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

4.詩書畫結合

市書協會和縣書協每年都會舉辦個人展、臨帖展等。每年臘月,有專門的春聯年畫集市。所書寫的題材多為舊詩和舊聯,新創作的楹聯則非常少。

(四)挑戰與問題

    1.詩詞楹聯的翻譯問題

   名勝古跡中的楹聯,需要翻譯成英文、日文、韓文等外文。天水市麥積山景區、伏羲廟景區等外國遊客比較多,急需翻譯景區涉及到的楹聯作品。

    2.李杜詩歌節

天水於2016年成功舉辦了首屆李杜詩歌節,在國內文學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不過,在征稿啟事中,明確規定不接受古體詩,隻接受新詩。筆者認為,李白、杜甫寫的古風、格律詩都屬於古體詩。以他倆冠名的詩歌節不應拒絕古體詩。2017年李杜詩歌節邀請了古體詩詩人參會,在征稿時吸納了古體詩作品。

3.與城市建設相結合

    國內很多城市,將詩詞文化與城市建設相結合,如湖北荊州市建成了詩詞公園、桃花村楹聯特色村、張居正街楹聯文化特色街,還建立了南郡楹聯博物館。又如,成都市建有浣花溪詩歌文化公園,河南內鄉建成了中國楹聯博物院,紹興有紹興詩歌博物館等。

    曆史上,眾多的詩人曾為天水留下了諸多不朽的詩文篇章,天水也因此成為一座詩情濃鬱、意境幽遠的詩意之城。南郭寺建有“二妙軒碑”。市內有杜甫研究會,主編有《詩聖與隴右》《杜甫與地域文化文集》《杜甫隴右詩注譯與評析》等。[10]天水市應以建設杜甫紀念館為契機,學習荊州、紹興等地的經驗,繼承地方文脈,弘揚詩詞文化。

對天水市的經驗總結,是我們能夠從個性中看出共性來。今後要在更豐富的形式中,增強民眾對國學的興趣,使民眾的詩詞素養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在今天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新時期,繼承好詩詞楹聯文化並將其發揚光大,是我們專業創作者、愛好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陳秋佼.楹聯文化及其現代化傳播方式研究.揚州大學碩士論文

    2.陳琳、程凱編《羲皇故裏聯話錄》甘肅文化出版社.2013-06-01

    3.劉瑪莉.天水史話.甘肅文化出版社.2004,7

    4.天水詩詞學會主編.天水詩詞.第25-32期.內部出版

 

本文入選2017國學文化翠峰山高峰論壇(甘肅省社科聯、甘肅國學研究會等主辦)會議論文,收錄於楊東海主編《一帶一路國學文化翠峰山論壇文集(2017)》一書。



1 吳重生 鄭文 中華詩詞學會會長鄭欣淼接受專訪:親近詩詞 滋養心靈 《浙江日報》 2017年02月07日

[2]胡喜成 胡纘宗仕宦生涯與詩文藝術《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03年第01期

[3]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評》:“論詩以李杜為準,挾天子以令諸侯也。”

[4]飛將祠聯:“弓藏因鳥盡,幸哉!漢上不逢高皇帝;實至總名歸,信矣!隴西還念李將軍。”太白祠聯:“擢三千丈發,天上人回,飄逸間,愁壓天下。望蓬萊月小,華嶽頭低,空對著,射虎無封飛將淚;釀十萬行詩,酒中仙在,嘯吟際,韻騰酒外。思彭澤風寒,尋陽獄冷,曾聞否?憐才有意少陵心。”

[5]天水市文化誌(1985-2011)內部出版 2016.12

[6]鄧廷英(1858-1924),字育生,號石庵,甘肅省秦安縣劉坪鄉鄧坪村人,為清末民邑庠生,是隴上鐵漢安維峻表弟。鄧廷英生平創作詩歌在《養拙吟詩稿》和《樂餘吟詩稿初集》兩部作品中,經過劉希賢整理、校對,兩詩稿合以《養拙吟詩稿》名刊印。

[7]吳重生 鄭文中華詩詞學會會長鄭欣淼接受專訪:親近詩詞 滋養心靈《浙江日報》 2017年02月07日

[8]天水伏羲廟征集到2663副“伏羲頌”全國楹聯----天水市人民政府 http://www.tianshui.gov.cn/News/get/tsxw/2017/511/175119519G54217C9CHK5C87D0KEJ.htm

[9]【國學教育】秦安縣四大組織領導參加縣一中古詩文競答大會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NDM3MzU4NQ%3D%3D&idx=1&mid=2653311375&sn=37ce5ad91914688427f241b13a8e02a3

[10]另外,個人出版的專著,有李濟阻等的《杜甫隴右詩注析》、高天佑的《杜甫隴蜀紀行詩注析》、卜進善的《杜甫在隴右》、劉雁翔的《杜甫秦州詩別解》、《隴月向人圓:杜甫秦州詩圖景》、《杜甫隴上萍蹤》,薛世昌、孟永林合著的《秦州上空的鳳凰--杜甫隴右詩敘論》等幾部。 

作者簡介:

安俊維:男,甘肅省秦安縣博物館助理館員,甘肅省楹聯學會會員,天水市青年聯合會委員。致力於隴右地方文化研究,有論文、詩歌、評論、小說等作品發表,凡30萬字。2017年12月,獲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第九屆“薪火相傳——講好中國文物故事傑出個人”(提名獎)。


猜您喜歡

相關閱讀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