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資訊外行老頭兒,咋就變成了楹聯專家?

外行老頭兒,咋就變成了楹聯專家?

2019-05-27 22:47:25陳永和永和天天譚 0條評論

一個極普通的外行老頭兒,因為喜歡讀楹聯,再愛上楹聯,進而五年一頭紮進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浩瀚知識海洋中,編撰出版了共10842幅的楹聯專著。

專注一件事,人生就出彩。  

2000年,我擔任湖北日報一份子報的副總編輯時,曾效力於《中國化工報》的李昌本先生,因與我是同行而相識。說句心裏話,當初我隻是覺得他做事比較執著,有點韌性,其他倒沒有引起我的注意。可是轉瞬七個春秋逝去,2007年春暖花開時節,久未謀麵的李昌本先生突然來訪,遞給我一本《中國楹聯博覽》打印稿,足足有300來頁厚,沉甸甸的。

落座後,我高興地端詳著這位朋友。昌本先生個子不高,有點瘦黑,外表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大一些。顯然,這是筆耕給他留下的歲月印記。但我又分明感到,他的心很年輕,因為臉上同時印有收獲的微笑。

讀平凡人,悟不凡理。

昌本先生處世低調,為人謙和。就中國楹聯而言,此前他完全是一個門外漢。他真誠地告訴我,因為喜歡充滿哲理、文字優美的楹聯,所以潛心研讀、收集整理出100萬多字的基礎資料,再從中精選,拿出了這部30多萬字的書稿。他說他沒日沒夜耗費四五年心血很值得,希望我能給他一點幫助。刹那間,我心中油然生出一股敬意,脫口而出道:“老李啊,如今許多人未老先衰無所事事,你年近六旬卻有這樣高雅的追求,令人佩服!佩服!”

那段時間,我每天晚上就寢前,喜歡躺在床上輕鬆品味一代宗師季羨林先生的《季羨林談人生》。不知不覺中,我聯想到了昌本先生。他自然是不可與大師相提並論的,但我卻從人對知識追求的共性中,悟出一個道理:讀書其實是讀人啊。因為書是智慧與心血的凝聚體。由書及人,由人及誌,由誌及己,這才是讀書的最大樂趣與最佳意境。

我敢斷言,走在人群中,像個小老頭似的昌本先生不會有任何人回頭瞄他一眼。因此,他說他不敢奢望高層人士或大名家為他的書稿作序,想請我這個朋友代勞,我當即連連搖頭:“不夠格!不夠格!”

原因有二:首先,我隻是一個勤勞普通的新聞工作者,不會不知天高地厚地往名人堆裏湊半步;其次,我從來沒有研究過博大精深的楹聯,豈敢班門弄斧?但他毫不鬆口地說,寫序本無一定之規,序當是心靈的映射,美玉的本質就是純樸。所以我們理當把“名”這個門檻兒搬開才是。此言一出,我的心軟了。我坦誠相告,寫點心得體會,也不失為一種支持的方式吧。

中國楹聯創作曆史悠久,與詩、詞、賦、曲一樣,是我國特有的傳統文學瑰寶之一,是一代人對另一代人的精神饋贈。而中國楹聯的博大如浩瀚宇宙,楹聯的精深似無際海洋。昌本先生收錄的這本《中國楹聯博覽》,上至先秦學人、諸子百家聯語,下到曆代名人的格言聯、警聯、古今詩聯、古今集聯、碑帖集聯等。分箴規、修養、處世、勵誌、勤學、交友、哲理等十二大類,共10842幅。雖不能說盡攬其有,但也可謂洋洋大觀矣!有專家稱讚說,手握此書,琅琅吟誦,必益心、益智、益人也。

中國楹聯究竟有多少?恐怕誰也說不清楚,更無人敢言已窮盡其妙。近些年來,各種版本的楹聯大全如雨後春筍般問世,也隻是各有千秋。而昌本先生的這部《中國楹聯博覽》,我覺得一個突出的特點是老少鹹宜,雅俗共賞。學富五車者可視為益友,啟蒙者更可引為良師。如書中收錄漢代班固《漢書·匈奴傳》記載的箴規聯語“盛不忘衰;安必思危”,這對我們當今在經濟高速發展、國際環境變幻莫測、各種嚴峻挑戰接踵而來之時,保持清醒頭腦,仍有現實意義。又如書中所錄毛澤東早期的勤學聯語:“貴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無益隻怕一日曝十日寒”,顯然有助於人們培養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的精神,以期學有所成業有所獲,是可鐫刻於心中的座右銘。

讀楹聯的目的有三:一是學習欣賞,增長知識;二是借鑒其精妙,碰上喜事爽事高興事,或書寫懸掛以達意,或偶爾小試牛刀以抒懷;三是研究楹聯意境,解析其無窮奧秘,傳播楹聯文化。我以為,無論是哪一種,對人們都是心理的輕拂慰藉與美好享受。

世間萬事皆不易,唯有專注方可成。這是昌本先生讓我領悟到的一種人生境界。

後來,昌本先生把我寫的上麵這些文字,作為序言,正式出版了《中國楹聯博覽》。我覺得盡了心意,如釋重負一樣輕鬆欣慰。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老頭兒專家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