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其他對聯徜徉在山水楹聯裏(三)

徜徉在山水楹聯裏(三)

2018-05-26 23:36:42田宗偉中國三峽雜誌 0條評論

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

 ——諧謔狂放類

南通港    攝影/許叢軍/東方IC


此實為借景抒懷之另類,隻因風格迥異而揀出細言。


能出諧謔狂放之語,必是性情狂放之人。而性情狂放之人必又智慧過人,感受力超強,生性達觀,胸襟坦蕩。其為人也,興闊皮頑放浪吟哦,其為文也,情感滂沛痛快淋漓。


諧謔狂放聯語重情尚真,大膽表露,盡情宣泄,不拘一格,不避俚俗,最能見出聯家個性才情胸襟氣度,最具風致。


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

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


此為清末湖南名士王闓運所撰。相傳王到江浙講學,當地人見其貌不揚,問學從所出,王應聲曰“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也無非湘水餘波”,眾人驚愕。


濂溪,為理學創始人周敦頤之故裏,係瀟水支流,瀟水又係湘江支流,湘江在洞庭彙入長江。王氏以甲襯乙,豪氣衝天,似是而非猶似非而是,令江南士子難置一言。王氏之機敏、機趣、逛放皆無以複加。


該聯氣勢磅礴,不僅道出濂溪乃理學之宗,亦道出湖南士人果敢自負、胸襟博大。的確,近現代湖南人對“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作了有力的詮釋。此聯在金陵貢院、嶽麓書院、郴州濂溪書院均有懸掛。


呂道人太無聊,八百裏洞庭,飛過來,飛過去,一個神仙誰在眼;


範秀才亦多事,數十年光景,甚麼先,甚麼後,萬家憂樂獨關心。


此為清人李秀峰過嶽陽所撰,據說此聯原掛嶽陽樓內,但筆者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及近年曾兩遊嶽陽未予發現,疑是1983年大修揀出。同是寫嶽陽樓,此聯別出一格,聯語遊戲恣肆,淺嘲輕笑,諧趣盎然,甚麼呂仙家,誰人在眼?數十年光景耳,何分先後憂樂?作者是奇詭運筆正話反說呢,還是真的覺得“範秀才亦多事”呢?聯末那一“獨”字,頗費思量,褒耶揶耶?不得而知。聯係他撰嶽陽樓另一聯“蒼茫四顧,俯吳楚剩水殘山,今古戰爭場,隻合吹鐵笛一聲,喚醒滄桑世界;憑吊千秋,問湖湘騷人詞客,後先憂樂事,果誰抱布衣獨任,擔當日夜乾坤”來看,曾任江西督軍的李秀峰並非無心國事,他既要“吹鐵笛一聲,喚醒滄桑世界”,那麼“範秀才亦多事”的話當是他的一種修辭吧,當是別有深意。


此巴蜀巨觀,隻一層樓,通八方氣,撐半壁天,巫峽十二峰,嘉陵三百裏,好山好水都從眼底逢迎,洵可樂也,洵可樂也;


當風雲清美,攜幾壺酒,約數友人,論兩間事,縱橫廿四史,上下五千年,大嚼大啖澆盡胸中壘塊,豈不快哉,豈不快哉。


此為聯聖鍾雲舫生平得意之作,係為重慶五福宮樓外樓而題。五福宮建在重慶通遠門旁的山峰頂端,是古時重慶全城最高處。從五福宮俯視,可看到全城,看到嘉陵江和長江兩江交彙,看到對岸起伏的山峰,是古代渝城內的登高勝地,惜現今五福宮已毀。此聯皆白話,言淺意酣,數詞疊句運用,最是奇妙。全聯灑脫流暢,痛快淋漓。其弟子鄭塤點評該聯“浩氣流行,橫戈直搗,中間疑有神助”。前述崇麗閣聯是呼天愴地,此聯猶似極樂無邊。


世道可憑乎,什麼達官,什麼名卿,又什麼才子仙姝,極目古今愁,雲散風流,都付春婆一夢;


人生行樂耳,有此夕陽,有此芳草,更有此湖光山色,放懷天地闊,高歌長嘯,何妨濁酒三杯。


此石尊信題九江煙水亭聯。煙水亭位於九江市南的甘棠湖內,是為一世外桃源之所在。春婆一夢即一場春夢。雖是看破紅塵,卻並無艾怨,即使退隱自守,亦豪邁之極。什麼達官,什麼名卿,又什麼才子仙姝,實有鄙薄不屑。有此夕陽,有此芳草,更有此湖光山色,難掩欣喜之情。聯文文白相兼,長短相協,讀之目爽神暢。惜石尊信何人,查無所獲。


水清魚讀月,山靜鳥談天

——機趣微妙類 


紹興東湖風光  攝影/王建新


在幽默機趣中見出生化天機的“微妙”,是典型中國文人的生命情調。這類楹聯不同於一般名勝聯語或是寄興托誌,或是詠事抒懷,總要表達一種內在情緒。它往往隻是借助對聯這種形式,以山水雲月為依托,含蓄曲折地表達某種意興或特殊感受,同時也展現出智力上的靈巧和聰慧,讀之令人耳目一新,如“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麵;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梁章钜《巧對錄》載宋人沈義甫少時與先生對句)、“雨打波心,看出茫茫象眼。風吹水麵,浮來片片龍鱗”(廣東蕉嶺長潭高台樓)。這類楹聯非關情感,非關寓意,隻關乎生命情調,於物我同化、神超理得中顯示了中國人生命中類似於“池塘生春草”“細雨魚兒出”“清泉石上流”“明月來相照”那種自然純淨的精神世界。在這類對聯中,作者是自由愉快的,不帶任何沾滯。


聽鳥說甚,

問花笑誰。


在昆明曇華寺院子裏兩殿門上各有一塊匾,前匾是“聽鳥說甚”,後匾是“問花笑誰”。兩匾相對,正好組成一副絕妙的對聯。寥寥八字,機趣洋溢,禪味深長。河北作家雪泥在欣賞這聯時說:“僅於藝術而言,竊以為,穿行於紅塵,能夠停下來,聽鳥說甚,問花笑誰,為初窺藝術之門境;處山水間,聽鳥說甚,問花笑誰,深懷執著之心,在藝術的道路上苦苦追尋,深得藝術之精髓,為第二境界;在千山鳥飛,萬花盛開的時候,能夠把‘聽鳥說甚,問花笑誰’改為詰問句,不執著於物象,飄然而過,才是藝術最高境界的得道之人。”(2012.12《當代書畫》卷首語)


水清魚讀月;

山靜鳥談天。


此為杭州西湖孤山竹素園一聯,為清人吳恒所題。廖廖十字,山水之清幽雅致與夫聯家之精神意趣靡不畢現。此聯最有味者乃在“讀”“談”二字。談天,本為人事難及鳥也,讀月,於人少有而況魚乎?然雖近荒唐,細按則殊為有趣,似是作者在代魚“讀月”代鳥“談天”,又似水清月現魚真可讀之,山靜無聲鳥真可談天。此乃奇趣,反常合道,妙不可言,需慢慢品味。


浙江台州仙居南峰山門坊亦掛有此聯。


月來滿地水;

雲起一天山。


此聯掛於揚州瘦西湖小金山月觀亭內“月觀”匾額之下,為清人鄭燮所撰亦為鄭燮所書。


小金山乃瘦西湖湖中一小島,島上東端之“月觀亭”係清初所建,坐西朝東,四麵皆為格扇,推窗賞月,天上水中兩月同收,實待月佳處。“月來滿地水,雲起一天山”,新奇空靈,機趣洋溢。寥寥十字,兩副畫麵:明月高懸,月光如水;雲湧天空,似群山起伏。如此凝練概括又如此生動新奇,實非大手筆難出此語。


無怪倏爾而秦,倏爾而漢,到此地小坐片時,便成旦暮;

看來何必有洞,何必有花?與諸君清談半晌,即是神仙。


此聯見於吳恭亨《對聯話》,與湖南省桃花源景區桃花觀前廳楹聯“無怪倏焉而秦,倏焉而漢,但與君談笑移時,便成旦暮;看來何必有洞,何必有花,得此地棲遲畢世,即是神仙。”略有不同。“但與君談笑移時,便成旦暮”倒也有些意趣,唯“得此地棲遲畢世即是神仙”究嫌太實。而“棲遲畢世”,又幾人能此?此聯“小坐片時便成旦暮” 幾近桃源人之不知有漢(片時旦暮),“清談半晌即是神仙”,則人人皆可為神仙矣。吳恭亨言此聯機趣洋溢,有化堆垛為煙雲之妙,洵不汙也。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楹聯山水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