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論戰聯,是我臨時起的名字。意思是在楹聯對句中雙方帶有火藥味。古時人們學對聯、寫對聯,是作為學習、考試、文人交友娛樂用的。一般是師生間、同窗間、朋友間的對句。但有時人們的身份、地位、職業不同,在對句中,有的是相互顯示、炫耀才華,有的是相互譏諷取樂,也有的是趁機攻擊對方。今天就討論一下此類聯。不過這類聯,大部分是對聯故事,虛構的成分較大。
一、自傲聯。清光緒年間,孫中山從日本留學歸來,途經武昌總督署,想見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與其談談治國大計。他向門官遞上名片,上書“學者孫文求見之洞兄”。張之洞一瞧很不高興,問門官來者何等樣人?門官答:是一介儒生。張之洞寫了一行字 “持三字貼,見一品官,儒生安敢稱兄弟;” 叫門官傳給求見者。這分明是一副對聯的上聯。孫中山微微一笑,提筆也寫下一行字叫門官呈上:“行千裏路,讀萬卷書,布衣亦可傲王侯。”張不由暗自驚訝來者的氣度和才學,急令門官大開中門,把這位風華正茂的年輕儒生迎接進府。
當年梁啟超也曾去武漢拜見張之洞。張出上聯曰:“四水江第一,四時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 梁啟超對曰:“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後。晚生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後”。
李夢陽是明朝有名的文學家,到江西去當提學副使。(管理省學校教育的文官。) 一天,李夢陽來到一個學堂,看到名冊裏邊有個學生也叫“李夢陽”, 跟自己名字一樣。李夢陽挺感興趣,想看看這個“小李夢陽”是個什麼人物,就叫人把他找來了。李夢陽打算考考他說:“你難道沒聽說我的大名嗎?幹嗎起個跟我一樣的名呐,這不是成心冒犯我嗎?”小夢陽不慌不忙地說:“小人的名字碰巧跟您的名字一樣,可不是我成心要冒犯大 人。名字是父親起的,我可不敢隨便改。”李夢陽想了一下說:“我出個對 子考考你,要是對得好,我就饒了你。”李夢陽說了一個上聯:藺相如,司馬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上聯是說,藺相如、司馬相如這倆人都叫“相如”,可一個是政治家,一個是文學家,實在是不相同[“相如”有“相同”的意思]。暗含的意思是,我叫李夢陽,是文壇的領袖;你也叫李夢陽,可你有什麼本事能跟我比,你也配叫 “李夢陽”?小夢陽想了一會兒,對出了下聯:魏無忌,長孫無忌,彼無忌,此亦無忌。
魏無忌,是戰國時候魏國的大臣,又叫信陵君,是有名的“戰國四公子” 之一。有名的“竊符救趙”的故事,說的就是魏無忌。長孫無忌是唐初人,他幫助秦王李世民搶到了皇位。
小“夢陽”的下聯是在說,戰國的信陵君叫無忌,八百年後唐朝的長孫無忌也起名叫“無忌”,他可以起跟別人一樣的名字,一點也沒有顧慮[“無忌”,“沒有顧忌”、“沒有顧慮”的意思],我起個名又幹嗎有顧忌呐?
這類聯是強者考弱者, 遇到這類聯,回答要客氣,既對對方表示尊敬,又不卑不亢。孫中山是你傲我也傲,梁啟超是你傲我謙,小夢陽是打太極,化解你的傲氣。
二、挖苦聯。據說,年少時的林則徐赴考時,他父親恐他年少遠行疲憊,便讓他騎在自己肩上。進考場時,主考官以林則徐年少,即景出一聯索對,作為進考場的條件。聯曰:以父作馬;林則徐的父親羞得麵紅耳赤,非常難為情。可騎在父親肩上的小林則徐應聲便對:
望子成龍。這四個字看似簡單,但足以替父親和自己解嘲。
郭沫若原名郭開貞,自幼聰穎過人。8歲那年,一次與幾位同學去寺廟裏偷桃子吃。事後,和尚找到先生,先生逐個追問學生,可誰也不承認。於是,先生出了一條挖苦學生的上句:“昨日偷桃鑽狗洞,不知是誰?”並聲明說:“誰要對出了下聯就可以免罰。”郭沫若聽罷脫口答道:“ 他年攀桂步蟾宮,必定有我!”古代文人常把“攀桂步蟾宮”比喻考中狀元,形容大有作為。郭沫若對答的下聯一語雙關:昨天偷桃子的有我,將來出類拔萃的也有我。這類聯,出聯者設了陷阱,如果按上聯回答,有我沒我都不行,都是鑽狗洞了。郭沫若這裏很聰明,反其意而答,巧妙的化解了危機。
相傳乾隆年間的一次殿試中,才子劉鳳浩取中第三名探花。但他是個獨眼人。乾隆皇帝見到劉的相貌後有些猶豫,心想再考考他,如果確實才識卓著就給他功名。乾隆帝就出了個上聯:“獨眼不登龍虎榜。”劉鳳浩對道:“半月依舊照乾坤。”此對含意深刻,氣勢很大。乾隆心已嘉許,又念出一聯再試他道:“東啟明西長庚南箕北鬥,朕乃摘星漢。”劉鳳浩略一思忖,答道:“春牡丹夏芍藥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乾隆大喜:“探花郎就探花郎。”當即欽點劉鳳浩為這次殿試的探花郎。這類聯是強者難弱者,先把應對者置於不利的地位,應答者必須反其意而對,化被動為主動,化不利為有利。
三、譏諷聯。清末李鴻章,安徽合肥人,曾任宰相;翁同和(龢),江蘇常熟人,曾任司農(相當於現在的農業部長)。二人素不合。相傳一次翁同龢寫一上聯“宰相合肥天下瘦,”這是諷刺李鴻章(以前當了大官,人們常以其家鄉的名字稱呼,李鴻章是合肥人,常被稱為“李合肥”,)此聯一語雙關,是說天下百姓都很貧窮,你卻很富裕。李鴻章則反擊曰“司農常熟世間荒”。翁同龢是常熟的,所以人稱“翁常熟”,而“司農”是對戶部尚書的稱呼,翁同龢曾經是戶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民政部長)。這也是雙關聯,說世間經常鬧荒災,而你翁同龢卻年年大豐收。
相傳,北宋大文豪蘇東坡臉長,其妹蘇小妹出句嘲笑他: “昨天一滴相思淚,今日方流到腮邊。” 蘇東坡反唇相譏: “蓮步未離香格下,額頭已到畫堂前。” 嘲笑她奔頭(額頭高)。這是一首絕句。
這類聯是強者或身份相近的人之間的遊戲、玩笑。都是話中帶刺,軟中帶硬,又不能失身份。
四、鄙視聯。明代翰林學士解縉,從小聰穎超群,文思敏捷。十來歲便中了進士。一天,解縉參加同僚的宴會,有一大臣,權傾當朝,對解縉十分妒忌、鄙視,就提出讓解縉對句,陰陽怪氣地出了上聯:“二猿斷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對鋸。”借用“鋸”與“句”的諧音,諷刺、挖苦解縉,解縉一聽,並不示弱,對道:“一馬陷足汙泥內,老畜生怎能出蹄。”同樣借用“蹄”與“題”的諧音,用“老畜生”回敬“小猴子”,以牙還牙,對的工整,罵得在理,將老權臣辛辣的譏諷了一頓。這是諧音聯。這類聯是強者欺弱者,回答要針鋒相對。
相傳紀曉嵐幼時,功課對他毫無壓力,所以有空閑喂養家雀,他將磚牆挖一深洞,家雀喂飽後便將它送回洞內,並用磚頭堵死,以防家雀飛走。此事被石先生發現,便將家雀摔死,又送回洞內,再堵好如初,然後在牆上戲書一上聯: 細羽家禽磚後死;待曉嵐再去喂家雀時,發現雀已死去,心正疑惑,忽見牆上句子,知道是石先生所為,平時學生們就很討厭這個老師,於是他續寫下聯:粗毛野獸石先生。石先生見了下聯大為惱火,覺得曉嵐不該辱罵老師,於是執教鞭責問曉嵐。但曉嵐從容不迫地辯道:我是按著先生的上聯套寫成這一下聯的。這是一首無情對,石先生撚著胡須苦思半晌,胡須斷了數根,最後無可奈何地歎了口氣,扔下教鞭,拂袖而去。這是趁機泄憤。
五、攻擊聯。“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這是一個著名的聯語傳說,說是八國聯軍與清朝政府的“議和會議”上,一洋人“中國通”傲慢地說出上聯,意謂八國聯軍這“八大王”是“王王在上”;而中國這邊,有一人憤怒地站了起來,對以下聯,怒斥八國聯軍是四對小鬼“鬼鬼犯邊”……這類聯是強者犯弱者,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不能留情。
所謂論戰聯,多半是對聯故事,有不同版本,基本上都是文人們編寫的,我們學習這類聯是增加趣味性,提高對句的能力。當然有些聯是現場對句,要在較短時間內對出,所以平仄不一定很嚴格,主要是對句要有力,下聯要壓住上聯。人們看了很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