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孫慧銘:一副對聯中的“東海關”

孫慧銘:一副對聯中的“東海關”

2017-02-14 21:44:29孫慧銘聯韻沁芳 0條評論

筆者近日從一份資料中看到一副對聯,是龔易圖為“東海關” 題寫的,原文為:

九萬裏斯下,乃今培風,合象昧譯鞮,相彼往來,吾為東道主;
三十年之通,以製國用,收魚鹽蜃蛤,權其輕重,實佐大司農。

東海關,即“山東煙台海關”,因晚清大臣奏章和皇帝廷寄常把山東省簡稱為“東省”或“東境”,故有此名。如英國人阿美德先生在他的《圖說煙台》中說:“1858年簽訂的《天津條約》導致了一個結果,即1862年3月煙台開埠,允許進行對外貿易,在此之後就設立了煙台海關,也稱為東海關。”

而另一種說法是,東海關又稱“東海洋關”,主要收繳“東海洋稅”。其實,這裏的“洋關”是指“東海關稅務司署”,因由洋人把持,所以民間習慣稱其為“洋關”。與之相對應的,另一個由清政府建立的“東海關監督衙門”則被稱為“常關”。要具體地了解這些,那我們就不得不再一次翻開那頁沉重的煙台開埠史——

公元1856年,對大清入關後的第七個皇帝愛新覺羅·奕詝來說,絕對是個不平靜的年份,他正為山西蝗災、重慶地震以及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而焦頭爛額時,英、法等國又借“馬神甫事件”和“亞羅號事件”為由,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正是在這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被逼先後與西方列強簽訂了不平等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其中1858年簽訂的中英《天津條約》裏有一條規定:“增開牛莊、登州、台灣(台南)、潮州、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其中的“登州”即今天的蓬萊,不過後因英國駐華公使派馬禮遜到登州籌辦領事館和開埠事宜,他經過勘查後認為登州港口水淺,並且沒有船舶避風的場所,不利於貿易,遂選中煙台取代登州。

《天津條約》中還有一條規定:“大合眾國商船販貨進口、出口,均將起貨、下貨日期呈報領事等官,由領事等官轉報海關,屆期委派官役與該船主、貨主或代辦商人等眼同秉公將貨物驗明,以便按例征稅。”自此,外商開始湧進煙台,並在煙台山周邊買地造屋,拉開了煙台開埠及建立海關的序幕。

1861年,在中國洋務運動第一人恭親王奕䜣的奏請下,已命不久矣的鹹豐帝下旨“煙台口岸對外開埠通商”,同時籌建道台衙門兼東海關監督衙門,至翌年3月建成,正式開關辦公,登萊青兵備道道台崇芳兼任第一任海關監督;1863年3月,攫取中國海關最高權力的代理總稅務司赫德任命英國人漢南任東海關首任稅務司,並開始組建東海關稅務司署,從此,東海關便有了“洋關”和“常關”之分。

本來按照規定,東海關稅務司署受東海關監督衙門監督,所收的稅款由東海關監督衙門負責核查、存放和彙繳,並根據清政府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命令加以支配和登錄備案,但實際上東海關監督衙門監督的權利範圍由此開始慢慢被逼迫縮小,逐漸淪為傀儡。終於在1901 年,煙台及其五十裏內常關由東海關監督衙門移交給東海關稅務司署管,海關稅務司署征收的稅款不再由東海關監督上交,而作為《辛醜條約》中的賠款存於彙豐銀行,煙台海關關稅大權便徹底落入了外國人手中。直到1945年,東海關被山東解放區人民政府接管,才重新回歸國人手中。

而題寫這副東海關對聯的登萊青兵備道兼第四任東海關監督龔易圖,作為清鹹豐九年己未科(1859年)二甲進士,如今留給我們的印象,主要是修建了雙驂園藏書樓,是與陳寶琛齊名的“藏書家”。其實這位福建閩候人從1863年至1877年間,曾在山東為官十五年,曆任東昌知府、濟南知府、登萊青兵備道兼東海關監督等職。

據史料記載,龔易圖先隨僧格林沁平撚剿匪,因軍功留山東為官,其任內嚴守職責,勵精圖治,內撫外防,綏靖地方,境內安定,1871年至1877年任登萊青兵備道兼東海關監督期間,“議設育嬰堂恤嫠所,又立兼善堂為貧民施粥、施藥、施種牛痘、施棺、施寒衣”,頗有政績。時任直隸總督的李鴻章讚譽他說:“龔易圖才具政績俱有可觀,實為東省出色人員,深堪嘉獎。”

龔易圖不但政績卓著,而且才華橫溢,書法精通,可謂“文武雙全”,在山東許多地方留下了他的墨跡,例如濟南大明湖、濟寧太白酒樓、煙台蓬萊閣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煙台毓璜頂“小蓬萊”的落成正是在他的任期之內,現存的有其題寫於1876年的《小蓬萊閣銘》中說:“乞雨於玉項山,既降,因建閣於東偏,越六月壬子閣成,複雨,銘以落之。”而煙台的毓璜頂小蓬萊石坊上那副號稱膠東半島上口氣最大的對聯,也是由他題寫,此聯為:

天下文章莫大於是;
一時名士皆從其遊。

了解了以上關於“東海關”的曆史,相信對接下來對“東海關”這副對聯的理解會更容易一些,下麵是筆者對此聯的賞析,不妥之處,還望方家指正。

上聯中的前兩個分句“九萬裏斯下,乃今培風”,出自《莊子》的代表篇目之一《逍遙遊》一文,乃寫大鵬乘風高飛,原文為“……故九萬裏,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文中的“九萬裏”為虛數,意指廣闊高遠的天空,在此表示幅員遼闊。此語在古詩詞中多被使用,如李白的《上李邕》中有句:“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李清照的《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九萬裏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斯,乃、就;斯下,就在下麵,本聯中可能有“就在管轄之下”的意思。乃今,就在今天。“培”,通“憑”,憑借。“培風”,憑風,乘風。大鵬飛到幾萬裏的高空,方可乘風圖南,“九萬裏”是“培風”的條件;聯中此句,也表現出了東海關條件優越的特點,氣象雄渾。

第三分句中的“合”為動詞,與下聯中的“收”相對,意為“聚集”。關於“象昧譯鞮”,因《禮記·王製》中有“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誌,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之說,又因《禮記》中有“昧,東夷之樂也”的說法,這裏的“昧”代指東夷,而在此聯中則有“東方”的意思,所以“象昧譯鞮”在在此聯中是指“東南西北世界各國”。

相,看。彼,為指示代詞“他們”,指外國。相彼往來,這裏解釋為“看他們來來往往”,與下聯中的“權其輕重”相對。這裏的“往來”和下一分句中的“東道主”出自《左傳》:“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上聯中最後一個分句“吾為東道主”筆者認為很有氣勢。結合當時“東海關監督衙門隻能管理中國帆船及所載貨物,而外商船舶及其貨物的管理被東海關稅務司署控製”的屈辱環境,這分明是作為一個具有愛國為民、正直敢言性格的龔易圖的一顆拳拳赤心在呐喊,以宣揚國家主權。

關於龔易圖的這種正義無畏的性格,從一些史料記載的關於他的事件中可見一斑:1、早年入翰林,直言敢諫,同張之洞、張佩綸、寶廷被譽稱為“樞廷四諫官”;2、1869年,山東巡撫丁寶楨在濟南殺了慈禧太後的親信太監安德海,幫忙策劃這一事件的就是當時的濟南知府龔易圖;3、由謝章鋌撰文、陳寶琛為其題寫的墓誌銘中說“今上登極,詔中外籌議海防,公上防海芻論八篇。李相國親蒞煙台,與英使威妥瑪議滇人殺馬嘉理事。兵船來者十三國,公內撫外防,終役無害……”

作為文人,龔易圖確實是才華橫溢,他這副聯的下聯前兩個分句同樣是出自古典。“三十年之通,以製國用”語出《禮記·王製》,原文為“……視年之豐耗,以三十年之通製國用,量入以為出……”,意思為“按照年成的好壞,通算三十年以製定支出預算,根據收入計劃支出”。在本聯中“三十年”依然為虛詞,指的是根據很多年的情況,用來製定國家的財政收入與支出。

“收魚鹽蜃蛤”這裏指的是征收進入通商口岸的商船上貨物的關稅。從“魚鹽蜃蛤”中,其實也能證明了當時“東海關監督衙門隻能管理中國帆船及所載貨物”這個現實,因為作為隻在內海出入的中國船隻,也隻是運輸一些“魚鹽蜃蛤”罷了。

下聯第五分句中的“權”是名詞活用為動詞,“衡量、考慮”的意思;整句意思是“根據貨物的品種數量,衡量核算關稅”。

“實佐大司農”中,“實”為“積實”,原指“穀粟財貨等”,這裏引申為“征收的關稅”;而“大司農”為中國古代官職,秦漢時便是全國財政經濟的主管官,一直沿用到魏晉,因明清兩代以戶部掌漕糧田賦,故又把戶部尚書稱為“大司農”。此句整體指征收關稅充實國庫。

整體上看龔易圖的這副對聯,其實並不特別符合聯律的平仄要求,但其這副聯從通關的角度來寫,上聯有其對宣揚國權的聲音,下聯以國家的經濟為思考點,單從這方麵來說,龔易圖不愧為中華民族的一位精忠子孫。更主要的是,它作為時代的一個見證,可以讓我們記住那段屈辱的曆史,更能激發我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情懷。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海關孫慧銘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