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考證,隋代河津著名教育家文中子王通龍門北山設教講學地址,就在河津境內的黃頰山傍通峪白牛溪。這個結論,在河津市舉辦的王通講學地研討會上,得到了地方史誌文化研究會學者、專家們的一致認定。
2017年9月7日下午,因考證王通講學處的一些疑點,我與薛永新、薛永立三人,去呂梁山下一個小山莊,拜訪對傍通峪遺跡比較了解的忠信村民劉安居先生。劉先生是一位研究和收集地方文史的業餘愛好者,也是我們村的活字典,許多曆史遺跡和建築、典故,他都能講得十分清楚。在劉先生住所,我們談論了傍通峪永興寺、蓮花池、白牛溪等很多與王通講學處的話題。劉安居先生記憶力超人,對每個地方都記憶猶新。
我不禁迫切的問他,你還記得傍通峪永興禪院遺跡的西崖下,石窯洞洞門旁邊那副對聯嗎?劉先生略作思考便脫口而出說道,我記得那副對聯大概是;
水色山光皆書本;
鳥語花香抒詩情。
”覺得這副對聯很是熟悉,卻一時想不起它的出處了。回到家裏打開電腦搜索,宋·真山民《送雲泉入山》詩,映入眼簾;
薜蘿叢裏鬱青青,別是幽棲一段清。
水色山光皆畫本,蟬聲禽語亦吟情。
人今不改衣冠古,道重方知富貴輕。
為語俗交休見問,已從麋鹿訂新盟。
在詩裏,這副對聯的原句是;“水色山光皆畫本,蟬聲禽語亦吟情。”意思是說:漂亮的山水都是一幅幅美麗的圖畫,盛開飄香的花朵與蟬兒鳥兒清脆的鳴叫充滿著詩情畫意。後來,學者把這兩句詩作為意蘊豐富的園林對聯,根據意境不同略作修改,廣泛應用在亭台樓閣、山水如畫的景致中。在當時,這裏不僅有黃頰山和白牛溪的水色山光,還有一處美麗絕妙的建築,那就是懸空在半山腰的永興禪寺,人們叫它懸空寺。王通在這樣美麗的景致中講學,把水色山光當做書本,在鳥語花香中抒發詩情,的確是一種別樣的風情。
嶺南名園“清暉園”意取“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步入清暉園這天,恰好在此舉行順德地區稅製宣傳日,民眾均可免費入園遊覽。門口匾額“清暉園”三字乃出自李光洛之手。門兩旁的對聯是;“水色山光皆畫本;花香鳥語總詩情。”下聯的修改,與“清暉園”美景恰到好處。而在江蘇無錫城中公園,有一處露台對聯,也是從這兩句名詩中演繹而出的;“水色山光皆畫本;鳥語花香是詩情。”在這副聯裏,“抒詩情”、“總詩情”換成了“是詩情”,別有一番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