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是講究平仄的。上一篇我們說到,要判識一副對聯是否合格,就要依據它的各項特征來衡量,而對聯的各項特征指的是對聯必須具備的各個要件和應該遵守的各種原則,這些特征主要有字數相等、內容相關、詞性相同、句式相類、平仄相諧、文字相別、文氣相當這樣七個要件與原則,隻有同時具備這些特征的對聯,才能被看作是一副合格的對聯。
換一個角度來看,這些個要件分開來表述叫做七種特征,概括起來說這七種特征又都同屬於“對仗”的範疇。因為創作對聯的根本原則就是要講求“對仗”,一副對聯無論缺了這七個特征的哪一個,都不是完美的“對仗”。隻不過,“字數相等、句式相類、文字相別”是指視覺感知形態的文字層麵的對仗,“平仄相諧”是指聽覺感知形態的語音層麵的對仗,而“詞性相同、內容相關、文氣相當”則是指內在的心理感知內容的對仗。
一副好的對聯,它的外在視聽形態與內在思想內容都應該達到完美的對仗標準,那才是漢語言文字運用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由於“字數相等、句式相類、文字相別”這三項很容易做到,我們就不再浪費時間深究了。以下各篇我們將要重點討論的就是“平仄相諧”的問題和“詞性相同、內容相關、文氣相當”的問題,前者通常被稱為“平仄”,後者通常被稱為“對仗”,那就先從對聯的“平仄”談起。
一、對聯為什麼要講究平仄
若問對聯為什麼要講究平厭,簡單地回答就是對聯是一種“格律文學”。什麼叫“格律”?通俗地說就是漢語言文字在運用過程中的音韻規律,所謂“音要有格,韻要有律”是也。大凡傳統的詩詞曲賦都應該屬於格律文學的範疇,詩要講究詩律,詞要講究詞譜,曲要講究曲調,賦也有自己的“四六”排偶格式與用韻。那麼既然對聯是格律文學的一種,也就必然要講究與平仄音韻規律有關的“聯律”,可見“平仄”在“聯律”當中是占有重要地位的。
當然,有些人不承認“對聯是格律文學”,甚至認為講究平仄隻是一種“對聯技巧”,那就另當別論了。愚以為對聯技巧有很多種,諸如正對、反對、串對、嚴對、寬對、自對、借對以及對仗中的各種修辭技巧等等,所謂技巧並非是每副對聯都要用的,具體到某一副對聯則是可用可不用,而平仄是必須要講究的,可見它不簡單是什麼技巧,而是必須遵守的原則。
一般來說,一副對聯要符合“平仄”的要求,就必須遵守“字節要平仄相間”、“對字要平仄相反”、“上聯末字要收仄”、“下聯末字要收平”這樣四項基本原則。本文先來討論“字節平仄要相間”與“對字平仄要相反”的問題,後兩條原則留待下一篇再來解說。
二、字節平仄要相間
所謂“字節平仄要相間”,是說一聯之內根據意思表達的需要,可能會分為若幹個字節,每個字節可能由幾個字構成,那麼相接續的字節的收尾字要用不同的平仄音節間隔開來,例如(斜杠表示字節之間的界限,括號內的字因為不是字節的收尾字便可平可仄):
a. (平)平 /(仄)仄 /(平)平 / 仄
b. (仄)仄 /(平)平 /(仄)仄 / 平
如果像“爆竹/報喜, 楹聯/迎春”這樣的對聯,上聯一律仄聲、下聯一律平聲,沒有平仄的交錯變換,那是不符合“字節平仄要相間”的原則的。當然每個字節不一定都是由兩個字構成,也可以有相對複雜的錯綜形式,然而如果連用三個、四個或者更多個的平聲或仄聲,盡管字節之間的平仄也是間隔開來的,但還是顯得平板生硬,讀來沉悶不夠活潑。例如:
c. 平平平 / 仄仄仄
(“三連平”或者“三連仄”)
d. 仄仄仄仄 / 平平平平
(“四連仄”或者“四連平”)
總之,每一個字節的末字必須講究平仄,其他的字(括號內的字)可以從寬處理,最好不要出現多個平或者多個仄相連續的情形。
有很多人把對聯的平仄規律機械地理解為跟格律詩中詩句的平仄相同,甚至提倡可以像格律詩那樣“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對聯的平仄固然與格律詩中一聯的平仄有一定的可比性,但由於對聯不都是五言聯或七言聯,它的字數是不受限製的,所以不能簡單類比。即便是五言聯或者七言聯,也要根據具體的字節區分,來決定平仄的布局,請看下麵的例子:
鬆竹梅/歲寒/三友
桃李杏/春暖/一家
這副對聯是七言聯,但它的字節(已用斜線分開)不是像七言詩那樣的“二、二、二、一”或者“二、二、一、二”結構,而是“三、二、二”結構,按節奏點要求,上聯的“梅、寒、友”和下聯的“杏、暖、家”都是在每個字節的收尾字的節奏點上,那麼就應該平仄相間,而第二、四、六位置上的字,因不在節奏點上,則可平可仄,這就不符合“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要求。這副對聯盡管是一副名聯,然而它卻沒有做到平仄相間,上聯的“梅”與“寒”都是平聲字,下聯的“杏”與“暖”都是仄聲字。仔細思量若想改正也很難辦,由於收尾字“友”與“家”的限製,“寒”與“暖”的平仄必須而且剛好跟“友”與“家”相反,所以“寒”與“暖”不能改,但是根據“字節平仄要相間”的原則,“寒”與“暖”又確實不應該跟“梅”與“杏”平仄相同,要改就隻能改“梅”與“杏”了,比如可改成:
鬆梅竹/歲寒/三友
李杏桃/春暖/一家
這樣一來,上一句“鬆梅竹”(“竹”是入聲字屬於仄)改得還可以,下一句“李杏桃”的順序聽起來有點別扭,這也正是照顧平仄的為難之處。
當然,“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有的時候又是適用的,來看下麵一例:
又是/一年/芳草/綠
依然/十裏/杏花/紅
這副對聯是典型的七言詩的“二、二、二、一”結構,它的每個字節的末字,上聯的“是、年、草”和下聯的“然、裏、花”,都是符合“二四六分明”要求的。然而還是建議不必簡單強調“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而應以“字節平仄相間”為原則。也就是說,不管每一個字節有幾個字構成,它的最後一個字才是節奏點,凡是節奏點上的平仄一定要嚴。
三、對字平仄要相反
所謂“對字”,指的是上下聯處在相同位置互相對應的字,通常的要求是相對應的字平仄應該相反。例如下麵這副對聯中相對應的字就剛好是平仄相反的:
嫦娥/下界/中秋/好(平平仄仄平平仄)
玉兔/飛天/一鏡/明(仄仄平平仄仄平)
上例中的“一”是入聲字屬於仄。又如:
君在/他鄉/應/望月(平仄平平平仄仄)
我居/故地/盼/團圓(仄平仄仄仄平平)
這一例表麵上看上下聯都有三連平或者三連仄的現象,但因為它們不處在同一個字節之內,也就不違背平仄規律。當然,“對字平仄要相反”這條原則在實際運用中的要求也不是那麼絕對,因為為了完美表達意思,很難做到每個相對應的字都能夠平仄相反,再看一例:
雪中送炭/是真情/切記/良方苦口
錦上添花/非實意/須防/蜜語甜言
這一副對聯的上下聯相對應的字基本上都是平仄相反的,唯有開頭第一個字“雪”與“錦”都是仄聲字,這已經微不足道了,更何況這兩個字並沒有處在字節的節點上。也就是說,隻有處在每個字節節點上的字才必須平仄相反,其餘的字可以隨意(可平可仄)。有時候一副對聯中這樣的對字不止一處,隻要它們沒有處在字節的節點上就都可以不必在意,請看下麵的例子(斜杠表示字節之間的界限,斜杠前邊的那一個字即為字節的節點):
今月/思/古月/
他鄉/夢/故鄉/
這一聯,處在字節節點上的字有兩處“月”與“鄉”,還有一處“思”與“夢”,它們要麼是上仄下平,要麼是上平下仄,其平仄都是相反的,而在上下聯相對應的字中,“今”與“他”都是平聲,“古”與“故”都是仄聲,表麵上看它們違背了“對字要平仄相反”的原則,可是它們都沒有位於字節節點上,是可以放過不論的。再看一例:
若不/回頭/誰替你/救苦/救難/
如能/轉念/何須我/大慈/大悲/
這一聯,字節節點上的字,大都是平仄相反的,而在上下聯相對應的字中,“誰”與“何”都是平聲,“救”與“大”都是仄聲,表麵上看是違背了“對字要平仄相反”的原則,可是它們都沒有位於字節節點上,因此也就可平可仄,唯有“你”與“我”都是仄聲相對,又都處在字節的節點上,似有瑕疵。也許有人會問,如果真的是上下聯位於字節節點上相對應的字,它們又確實是平仄相同而不是相反,那麼可不可以通融呢?請看下麵的例子:
思風/發於/胸臆/
言泉/流於/唇舌/
這是一副六言聯,處在字節節點上的字,除了兩個“於”是屬於相同的同位虛詞可以放過之外,有兩處,即“風”與“泉”(都是平聲),“臆”與“舌”(都是仄聲,“舌”是入聲字屬於仄),它們的平仄都沒有相反,因此違背了“對字平仄要相反”的原則,像這種情形一般是不可以從寬處理的,因此這一聯就是屬於不合“聯律”的對聯。再看一例:
書至/渾然/方/入境/
人到/無求/品/自高/
這是一副“二、二、一、二”結構的七言聯,處在字節節點上的字有四處,其中前兩處即:“至”與“到”(都是仄聲),“然”與“求”(都是平聲),它們的平仄都沒有相反,因此也就違背了“對字平仄要相反”的原則,當然也是屬於不合“聯律”的對聯了。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討論了為什麼對聯要講究平仄、為什麼一聯之內字節的平仄要相間隔、為什麼上下聯之間對字的平仄要相反這樣三個問題,其實對這三個“為什麼”的回答可以一言以蔽之曰:為了使表達富於變化而生動活潑。
常言道,男女搭配,幹活不累,這“平”與“仄”的本質就是漢語語音中的男女問題:平聲字讀起來清亮悠揚,就像女聲,而仄聲字讀起來沉穩厚重,就像男聲。在一聯之內,平與仄相互穿插交替出現就是“平仄相間”,在上下聯之間,平與仄相互對立對比出現就是“平仄相反”。
其實“相間”也是“相反”,音韻在相反的間隔中造成陰陽搭配的和諧即為“相間”。具體到一副對聯中那就是:“相間”是指一聯之內前後交替變換平仄,“相反”是指上下聯之間對應變換平仄,隻有這樣才能產生錯落回旋的音樂感,吟誦時才會給人以輕重緩急的美感享受,這就是對聯平仄規律的奧妙所在。當然,對聯的平仄原則除了本文講的這兩條之外還有一些,且待下一篇繼續分解。
(未完 /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