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連續用兩篇文字討論了有關對聯平仄的基本要求,並且討論了對聯平仄要求寬與嚴的問題。這樣一來,有關對聯平仄要求的原則性與靈活性就基本上說清楚了,那就還剩下一個關鍵問題了,即如何識別與運用每一個漢字的平仄。能夠正確識別每一個漢字的平仄是能夠正確運用的前提條件,下麵就來談談這方麵的問題。
一、漢字聲調的古今演變與傳承
語言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不斷發展變化,語音這個語言的要素在不同時代或不同地域的演變更是複雜紛繁。且不論聲母與韻母,單就聲調來說,古漢語的聲調演變到現在,普通話裏保存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種聲調,而在各地方言中的情況則相當複雜:煙台話隻有三種聲調(平聲不分陰平與陽平),上海話有5種聲調,南昌話有6種聲調,蘇州話有7種聲調,紹興話有8種聲調,廣州話有9種聲調,廣西玉林話有10種聲調,大凡聲調超過4種的方言就都保存著入聲,而入聲字則是正確識別與運用漢字平仄的主要障礙。
現代漢語普通話與方言的各種複雜多樣的聲調,都是由古代的聲調演變傳承來的,今人所說的古代聲調通常是依據科舉考試的平水韻的四大類別(平聲韻、上聲韻、去聲韻、入聲韻)來斷定的,簡稱為“平上去入”,即古代四聲。至於古代四聲的發音狀況,由於曆史上技術條件的限製,不可能有古音原聲錄音資料的遺存,現在難以確知古代聲調的真實發音狀貌。要掌握漢字聲調的古今狀況,隻需要了解今四聲與古四聲的平仄對應關係就行了。
二、今四聲與古四聲的平仄對應關係
古今四聲都可區為分平與仄兩類,分辨平仄就是要分辨古今四聲。所謂“今四聲”是指現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的四個聲調,所謂“古四聲”是指古代全國通用的科舉考試認可的四個聲調。我們這裏討論漢字讀音的平仄,無法照顧到紛繁多樣的各地方言聲調,隻能夠以“古四聲”作為樣本來與普通話的“今四聲”對比,從中找到今四聲與古四聲的平仄對應關係,借以搞清漢字平仄的來曆與依據。今四聲與古四聲的平仄是有對應關係的,大致如下圖所示:
根據上圖箭頭線所示可以看出:古代的平聲字今天已經分為陰平與陽平兩個聲調,這一變化可以簡稱之為“平分陰陽”;古代有一部分全濁聲母的上聲字已經變讀為去聲了,比如“平上去入”的“上”字,在古代讀為“上聲”而今天通常讀為去聲了,這一變化可以簡稱之為“濁上變去”;古代的去聲字今天仍然讀作去聲,這種情況可以簡稱之為“去聲未變”;而古代的入聲字在今天普通話裏已經分派到陰陽上去四個聲調當中了,這一變化可以簡稱之為“入派四聲”。因此,平分陰陽、濁上變去、去聲未變、入派四聲,這就是古四聲與今四聲的平仄對應關係的四條規律。
根據這四條古今平仄的對應關係,就可以知道如何分辨漢字古今讀音的平仄了(如上圖):若依據古四聲來定平仄,那麼古代的平聲即為“平”,古代的上去入三聲都為“仄”;若依據今四聲來定平仄,那麼現代普通話的陰平陽平即為“平”,現代的上聲去聲即為“仄”。
創作對聯往往要求按古四聲來定平仄,容易做到的是,古代的“平”今天還是“平”,古代的仄聲字中的上聲與去聲今天也都還是屬於“仄”。麻煩就出在古代的入聲字上,混入普通話上聲與去聲的入聲字可以不管它,因為它並沒有改變“仄”的屬性;可是混入普通話陰平與陽平的入聲字就最容易造成平仄誤判的差錯,那些保留入聲的方言區的人還好,根據方言的讀音很容易識別出入聲字來,而非入聲方言區的人則無法識別已經混入普通話陰平、陽平的入聲字。例如“廣祈多福,博覽群書”這樣一副對聯,如果按普通話的讀音,“福”與“博”兩字都是陽平,當為“平”,可在詩韻中均為入聲,當為“仄”,因此這是一副符合平仄要求的對聯。“博”字在本聯中不是字節的收尾字,平仄還無所謂,而“福”占了上聯收尾位置,所以必須多加注意,不能根據普通話的讀音而誤判為上聯也是平聲收尾。
又如《題成都杜甫草堂》一聯:
萬裏橋西宅
百花潭北莊
這是摘錄杜甫的五律《懷錦水居止二首》中第二首的開頭兩句的集句聯。我們看它的平仄:在普通話中,“宅”字屬於陽平,“百”、“北”兩字屬於上聲;而在近體詩韻中它們都屬於入聲,“百”和“北”不是字節的收尾字,可不深究,而“宅”字卻正處於上聯收尾,又是杜甫原句,這就提示給我們:它是仄聲字無疑。
也有普通話中歸入仄聲,而古代詩韻中卻屬於平聲的字。這種情況雖然不多也需注意。例如有這樣一副寫給幼兒園的對聯:
一代英雄從小看
滿國花朵向陽開
用普通話來讀,它的平仄應該是諧調的。若依照古四聲來判定,處在字節節點上的“國”與“看”兩個字就有些問題了。“國”是入聲字,“滿國”對“一代”,“一代”是“仄仄”(“一”也是入聲字),應該用“平平”來對,然而“滿國”卻也是“仄仄”;“看”在普通話中讀去聲屬於“仄”,“看”字位於上聯收尾也應該是“仄”,但是古代韻部中卻一般將“看”歸入平聲“十四寒”,好在“看”字還有歸入去聲“十五翰”的另一種讀法,勉強可通。
像“看”這種在古四聲中保持平仄兩讀的字還有一些,諸如:“王、從、分、不、占、令、過、華、行、創、任、當、衣、論、汙、興、觀、殷、浪、教、頗、旋、騎、量、禁、譽、雍、翰、燕、操”等,另外還有個別字古平今仄,如“俱、紉”等,也有個別字古仄今平,如“抒、擁、茗、歟”等。這些都需要格外加以注意。那麼對於生長在非入聲語言環境中的人來說,解決誤判漢字平仄問題的關鍵是什麼呢?
三、關鍵是要掌握古四聲中的入聲字
入聲字一共有多少個?將那些過於繁難的入聲字除外,依據南宋山西平水官員金人王文鬱著的《平水新刊韻略》106韻,即後來廣為流傳的平水韻中的17個入聲韻部來看,共含有960餘個入聲字。非入聲方言區的人依據普通話讀音如何識別這麼多入聲字?並沒有一種完全管用的方法,看來這是一個難題,下麵簡要介紹幾種可以試用的方法:
1、排除法。從古代音韻學“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三分的角度來看,因為以鼻輔音收尾的字屬於“陽聲韻”,而“陽聲韻”跟“入聲韻”是對立的,所以凡是以鼻輔音n、ng為韻尾的鼻韻母(an、ian、uan、üan、en、in、un、ün、ang、iang、uang、eng、ing、ueng、ong、iong)的字,都不是入聲字,這就縮小了入聲字的識別範圍。
2、關注法。入聲字多屬以a、o、e、ie、üe、i、-i、u、ü為韻母的字。如:答(dá)、國(guó)、合(hé)、節(jié)、學(xué)、習(xí)、十(shí)、族(zú)、菊(jú)等,這就提高了識別入聲字的警戒度。
3、類推法。某些相同偏旁的字,如果已知其中某字是入聲,則相同偏旁的字多半也是入聲字。如:“白、帛、百、伯、泊、柏、拍、迫、柏、箔”、“各、閣、胳、擱、洛、落、烙、駱、絡”等,此法基本可靠,但有個別例外字需要格外記住,加以剔除。
4、記憶法。牢記是掌握入聲字最好的辦法,對聯用字辨識入聲字也並不需要識別所有入聲字,隻需要強製記住現在屬於普通話陰平、陽平兩聲的最常用的入聲字即可,這些最常用的字並不很多,大約隻有200個左右,用心記住也並不十分困難。
四、可否根據今四聲定平仄來創作對聯
是否可以用普通話四聲代替傳統的近體詩韻四聲入聯,已經成為楹聯學界多年來的一個熱門話題。現代派認為,從發展的眼光看,這種替代是大勢所趨,隻有用普通話四聲的標準才有利於在學校教學和在青年後代中承傳;傳統派則強調,如果不遵守以往的標準,勢必形成兩種甚至多種(因為還有許多人生活在複雜的方言區)的各行其是的作法。像應征對聯的來稿,如果沒有一條準繩就沒法評審;而且如果改用今四聲的標準,則難以欣賞千百年來按古四聲平仄所寫對聯的聲律美。愚以為,在全國還沒有普遍通用普通話的社會背景下,目前也隻能仍然用古四聲來調平仄,至於學校教學,當然可以先用今四聲的標準來入門,熟悉之後再慢慢介入古四聲的聯律。
(未完 /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