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楹聯入譜傳承久

楹聯入譜傳承久

2018-01-26 23:08:59安徽/鞏行遠中國楹聯報 0條評論

中國楹聯文化乃至整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需要多渠道組織、全方位開展。對此,筆者有具體實踐,即讓楹聯走進家譜、族譜,登上族人門戶,融入族眾心靈。 
經過多年間斷籌備、編修,由筆者策劃並執筆的安徽《太和縣鞏氏族譜》行將付印。本譜內容除堅守並保持家譜、族譜基本體例、條目外,相當部分篇目充滿文化含量的文字內容與圖片資料,如曆代文書、鄉土詩文、族人大事等。利用頁碼空白編輯“補白”,補白有楹聯,有諺語,有格言。關於楹聯內容,筆者還在《鞏姓淵源》一輯裏選錄一篇《鞏姓楹聯選輯》,在《附錄在譜》一輯裏選錄王四清先生發表在2004年6月4日《安徽日報》的文章《徽聯感悟》。 
補白裏的兩組楹聯,一為《居家楹聯》,一為《春節楹聯》。兩組楹聯的選錄,需從大量的傳統楹聯裏擷取那些既體現楹聯文學樣式之精華,又為普及楹聯創作知識提供了媒介的代表性作品。如《居家楹聯》:“守身如執玉;積德勝遺金。” “勿求珠寶富;但望子孫賢。”“綿世澤莫如積德;振家聲還是讀書。”“善為玉寶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如《春節楹聯》:“一元複始;萬象更新。”“九州增色;四海皆春。”“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有天皆麗日;無地不春風。”“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戶更新。”“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天地無私,為善自然得福;聖賢有教,修身可以齊家。”居家楹聯,春節楹聯,至今能夠表現不衰,傳承有繼,在於楹聯文學樣式青春依舊,楹聯文化表現活力正盛。 
據考,全國各地鞏姓楹聯,難得實數,然能夠記載與表述鞏姓淵源與族人延續曆史及其遷徙的則尤為可讀耐賞,如:“姓啟鞏邑;望出山陽。”“侍中忠節;卿士名家。”“畿甸係侯封之胤;湖山撰遊覽之書。”“中外馳名番國誌;古今鹹讚東平詩。”“錢塘牧民,新撰湖山妙記;金籠放鶴,恭祝合鼎長年。”鞏姓楹聯以及其他各姓氏楹聯,飽含各姓氏族眾的繁衍源流與遷徙的時代背景、人文故事、曆史傳說、地理文化。 
徽州,中國傳統文化豐富並至今堅守之地,楹聯文學樣式記載、楹聯文化表現繁榮並至今延續之地。此地山清水秀,民風淳樸,幾乎能夠原始性地展現中國楹聯文學樣式的端莊、楹聯文化表現的精彩。一副副看似陳舊而時生新意的楹聯與時日新,與地月異,與一代代人同歲,與一處處自然風貌共輝。因此,可以說她是安徽地方文化的代表,中國文化包括中國楹聯文化的代表。在歙縣徽州古城,在黟縣、婺源古老村落,在休寧、績溪各個宗祠,明清時期或廳堂紙質楹聯或宅院門戶木質楹聯,處處入眼,時時傳情。 
《徽聯感悟》一文中,作者“漫步於古村落、老街巷,穿行廳堂宅院,楹聯散發著詩意的芬芳,讓人陶醉”。如勸善勸讀類楹聯:“欲高門第須為善;要好兒孫必讀書。” “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隻是讀書。”如田園風光類楹聯:“看花尋徑遠;聽鳥入林深。” “桂花鬆子常滿地;紅葉丹楓好吟詩。”如修身養性類楹聯:“退一步天高海闊;讓三分心平氣和。” “事臨頭,三思為妙;怒上心,一忍最高。” “克己最嚴,須從難處去克;為善以恒,勿以小而不為。” 選錄此文時,筆者心想,將此文及其一些徽州楹聯載入本族族譜,既宣傳了徽州文化,又彰顯了楹聯文學樣式、楹聯文化表現在一方社會與一地社會公眾眼裏和心目中的文化價值、精神力量,可以讓鞏氏族人明白楹聯自古至今昂首挺胸存在的文化功能,無分趙錢孫李世代傳承的精神意義。 
在安徽《太和縣鞏氏族譜》裏,筆者撰有兩副楹聯:一在《鞏姓淵源》一輯。此輯駢文體《鞏姓賦》一文係筆者在2015年底、2016年初應《中華百家姓氏賦》編纂組織特約而撰。《鞏姓賦》結尾,筆者未用詩詞作結,則撰楹聯收筆。聯曰:“河洛長流也,華夏一宗之血脈;子孫永守焉,邙山千載之祖根。”聯文告訴鞏氏族人:中國鞏姓主流大宗之血脈是黃河、洛水,鞏姓支派廣布之祖根在鞏邑、邙山。二在《譜事影蹤》一輯。幾年前,太和縣鞏氏族人在始遷祖(俗稱“來祖”) 墓前立有一碑,筆者成聯後請當地書法家席秉乾隸書。聯曰:“茨水長流,來祖四門傳厚德;倪丘永佇,後人萬代仰高風。”編修族譜時,筆者將始遷祖墓碑照片輯入圖片卷《譜事影蹤》,並作圖片說明,讓鞏氏族人明白並借此講述、口承始遷祖的來龍去脈、墓碑聯的古旨今義。 
家譜,族譜,是姓氏族眾的家史、族史。將楹聯文學樣式、楹聯文化表現載入家譜、族譜,實為一種直接邁向族人門坎、走進族眾心間的鮮活的普及方式、生動的傳承舉動。作為楹聯人,應具備自覺的文化擔當意識與能力。惟此,才能夠積極有效地具體普及、實際傳承楹聯知識與楹聯文化。傳承之形式不在於聲勢強弱——聲勢強,興師動眾;聲勢弱,且適且恬。於此,舍我複誰?於此,惟我踐行!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楹聯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