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是漢語所獨有的一種文學形式,既是精致的藝術作品,也是普遍的民俗文學。它兼具詩、詞、歌、賦、曲、散文、小品、謎語等各種文體的優點,具有整齊美觀、格調多變、自由靈活、音韻和諧的特點,也有很強的實用性和裝飾性。
盡管後世公認,五代後蜀主孟昶所寫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才算開對聯之先河,其實早在商周、先秦諸子的文章中,已有對聯的雛型。例如《周易》的“同聲相應 同氣相求”、論語的“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老子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荀子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孟子的“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都已呈現對仗的形式;漢魏時期講究對仗和聲韻的駢文,唐代盛行重視對仗的律詩,又為對聯添加養分,孟昶隻不過是個代表而已。
五代後蜀主孟昶所寫的“新年納餘慶 嘉節號長春”,開對聯之先河。
此後,宋、元、明、清,對聯日益普遍,名家輩出,尤其是明太祖朱元璋,以天子之尊,通令公卿士庶家門須加春聯,為中國人春節掛春聯之風,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 明太祖朱元璋以天子之尊,通令公卿士庶家門須加春聯,為中國人春節掛春聯之風,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在科舉時代,對對子不但是作詩填詞的基本功,也是啟蒙教育的必教課程。小孩子在問答中接受了文字、詞彙、語法、音律等各方麵的熏染陶冶,不知不覺間就會出口成章。因為對對子不僅是針對語音、詞彙和語法綜合的訓練,同時也包括修辭及邏輯的訓練,對子對的好,非但有助於吟詩作詞,也能使人擴大視野,對曆史、地理、文化、自然、社會,有更深入的了解。
台灣文化,幾乎完全承襲中原文化,不管文字、語言,都來自中國。雖然曾經被荷蘭及日本占據一段時間,但對台灣文化影響微乎其微。台灣所有主要文學作品,都是漢字寫成,僅清一代,台灣共產生33名進士、305名舉人,足見台灣雖不及江浙等文風鼎盛省份,但也不遜於其他偏遠地區。
台灣的對聯與大陸一脈相承,從一些寺廟的楹聯就可看出:
改建於康熙年間的台南開元寺是台灣最古名剎,楹聯特別多,茲略舉一二:
開覺路如去如來
元始天無人無我
寺古僧閑雲作伴
山深世遠月為朋
修心應悟存心妙
練性須知養性真
同樣是康熙年間改建的法華寺,也有名聯:
讀全部法華經 色相皆空佛是恭最上乗 合與吾儒稱大士
醒半生蝴蝶夢 利名俱澹我若退一步想 當來此地吊高人
龍山寺
台北最有名的龍山寺,楹聯甚多,茲略舉一些名人之作:
魏清德撰 康有為書
龍舸渡迷津發大慈雲隻要眾生回首
山門開覺路入歡喜地更進十住安心
於右任題
菩提為樹 般若為航 象教導人為善
梵宇自荘 源流自古 龍山得地自高
閻錫山撰書
龍象盡調馴法力弘施使萬物各得其宜適
山川映輝媚慧心了照無一息可止之生機
賈景德撰書
龍象顯功能登忉利天仗佛法無邊普渡眾生歸淨土
山河待匡複滅修羅道願塵勞早悟皈依三寶伏群魔
北港朝天宮
台灣較有規模的天後宮或媽祖廟,供奉的媽祖聖像,多半來自大陸,宮廟中的楹聯也看得出跟大陸的關聯,例如北港朝天宮,有聯:
在昔湄洲昭聖跡
即今寰宇付慈雲
世間無水不朝宗 惟止黃河一派
天上有妃能降福 何愁碧海千層
宋代坤靈播 湄洲聖跡彰
至今滄海上 無處不馨香
聖跡照湄洲 浪靜風平 天監永赫
母儀昭北港 民康物阜 澤沛無量
鹿港天後宮
聖德遐敷四海安寧微特波乎鹿水
母儀足式萬家瞻拜恍如潮湧湄洲
海不揚波舸艋千艄集鹿渚
民鹹仰德契日萬古溯湄洲
大甲鎮瀾宮
大甲鎮瀾宮亦複如此,有聯可證:
鎮伏妖氣護國佑民昭大甲
瀾安海域匡時濟世庇湄洲
鎮國安邦赫赫神功興大甲
瀾平波穏洋洋聖德溯湄洲
這些楹聯非但說明台灣媽祖信仰之由來,也顯示大陸與台灣的關係。至於對楹聯最講究的孔廟,台灣各地孔廟都跟大陸遵守同樣規範, 以號稱“全台首學”的台南孔廟為例,略舉兩聯:
參兩大以成能 時行物生無私化育
綜六經而垂教 禮門義路不過範圍
集群聖之大成 振玉聲金道通中外
立成世之師表 存神過化德合乾坤
高雄孔廟:
蓮潭水明 直同泗水
半屏山秀 儼如尼山
台南關帝廟
又如台灣各地的關帝廟,從清朝就被稱為“武廟”,與奉祀孔子的“文廟”並列,估計有三百座以上。其中楹聯,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例如,台灣地區最早的開基武廟,有聯:
漢代精忠耿耿日星並煥
台城肇祀巍巍宮闕重新
台南關帝廟 有聯:
萬古著綱常 海邦砥柱
千年存俎豆 帝德馨香
桃園繼首陽 或異性或同胞 千古難為兄弟
將軍與承相 一托孤一寄命 萬世知有君臣
以奉祀關聖帝君為主的行天宮,有聯:
關張並世氣壯山河一部春秋明正統
聖哲挺生心存忠義三分天下感萬朝
行義達一世忠貞誌在春秋心同日月
天神顯千年靈應功昭蜀漢澤披台員
此外,各地同鄉會的對聯更可見對家鄉祖國的懷念,例如湖南同鄉會:
文楩楠梓 喬木非耶 曆刼望家山 登樓合寫懷鄉賦
曾左彭胡 群賢往矣 中興論大業 憑軒誰是濟時才
廣東同鄉會有聯:
嶺表為故國屏障 向稱山明水秀
台灣成中興堡壘 久已馬壯兵強
凡此種種,在在顯示台灣的對聯,完全是承襲中國一貫的對聯文化,無論形式、內容或是精神,都跟大陸的對聯無二致;更證明台灣與大陸本來就是一體。遺憾的是,隨著兩蔣的過世,台灣官方對此不再重視。就像平劇一樣,對聯也成了小眾文化,除了各地新聞處及一些寺廟每年春節還發放春聯之外,文化部門根本就不把它當成文化,對聯也從未列為文學獎勵範圍。對聯出現最多和最密集的地方,竟然是殯儀館,那些“套路”挽聯,多半都是殯儀館專人代筆,很少有真感情,當然也沒有可以傳世的佳作。
至於高校的中文係所,本來應該是培養學生愛好對聯的最佳場所,但因為社會對於國學越來越不重視,深諳此道的宿儒名家又相繼凋零,因此高校國學水準每況愈下。前幾年還出現某高校征求對聯,首獎竟然是抄襲古人之作,評審居然沒看出來的笑話。
更可悲的是,從李登輝、陳水扁到蔡英文,上台之後都以“去中國化”為職誌,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不斷刪減,文言文比例不斷下調,學生對於詩詞歌賦接觸既少,更談不上欣賞對聯。長此以往,台灣能夠吟詩作對的人,恐怕就會變成鳳毛麟角!言之至此,令人怎能不為之慨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