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安化芙蓉山麓雲霧天宮黃國香對聯源考

安化芙蓉山麓雲霧天宮黃國香對聯源考

2018-10-14 22:45:10黃正芳家在梅山 0條評論

從衡嶽九千仞而來披開一朵芙蓉恍惚花中藏世界

望洞庭八百裏之外踏破幾重雲霧依稀海上現蓬萊

---摘自清光緒壬寅年《黃氏支譜》之《元守公傳》

 

這首名聯以“衡嶽九千仞”、“洞庭八百裏”、“芙蓉山”、“雲霧山”分別相對,站得高,看得遠,把芙蓉山、雲霧山描繪成仙境一般,讀來讓人胸襟開闊,心曠神怡。此聯曾榜於鹹豐二年(1852)大溈山腳庵雲霧山庵(舊稱九鄉公庵)殿宇中堂,在清光緒壬寅年(1902)修編的大福鎮大堯村《黃氏支譜》之《元守公傳》中記載為黃國香(字元守)撰寫,現被芙蓉山景區書於雲霧山庵下大茅坪腳庵“雲霧天宮”門聯上。

文人臆測改奇聯 國香有知定氣顛

原文“從衡嶽九千仞而來來披開一朵芙蓉恍惚花中藏世界,望洞庭八百裏之外踏破幾重雲霧依稀海上現蓬萊”,半幅對聯出現了錯字、別字三處四個字。

清光緒壬寅年《黃氏支譜》,由黃國香後裔黃有翰(1874-1910)為主修,並錄有先譜遺傳雲貴總督羅繞典為黃氏家譜所作序言。此《黃氏支譜》和同治甲子(1864)續修《黃氏族譜》現珍藏於大福鎮大堯村村民家,為黃氏家族珍品級孤本。

在《黃氏支譜》之《元守公傳》中錄有黃國香如文章開頭所述名聯外,還有遺稿《誌扶王廟聨》---“扶王以忠自昔已股肱周陛,王臣之澤至今猶霖雨蒼生”,以及寄友人改藝詩“強書蛾眉失月鉤,粧成自愧欠風流;請教阿母持明鏡,脂粉均調爲巧梳。”其餘均散佚。

      黃國香(1790-1850),號蓉麓先生,善觀山水,與清代農民起義領袖黃國旭(雲霧山庵主修)為同胞兄弟。他曾從邑中梅書院張金陵,時有武陵宗師看到黃國香詩對氣勢恢宏,平仄韻合,大為驚奇:“輒,此古梅健將也!”並囑其來年趕考,以此名聯應考。可惜第二年應考快交卷時,黃國香鼻血滴壞考卷,主考官歎曰:“命該如此不吉利,蛟龍不能歸大海。”故後人請風水先生看地,認為大堯村之所以不出人才,是大堯村關山緊所致,遂在大堯村與聶家灣交界“鎖門”羅星頂上建“大堯土塔(1890)”一座,曰“惜字爐”,又叫“惜字塔”,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南方土塔之尊。


雲霧山絕世名聯之謎


2014年,筆者在請教當地一名鄉賢,在談及黃國香雲霧山對聯時,他說作者是“八指頭陀”寄禪法師。

2018年4月14日,筆者在芙蓉林場發現在辦公樓前豎有對聯一首:

自衡嶽九千仞而來,推開一朵芙蓉,仿佛花中藏世界;

望洞庭八百裏之外,踏破幾重雲霧,依稀海上現蓬萊。

當時對聯懸掛未分左右,有人說沒有橫批也可,也有人說作者是“八指頭陀”,而非黃國香。

此外,在微信交流群中,有網友提供原安化一中張式弦老師《遊雲霧山·序》中記錄對聯為:

自衡嶽三千仞而來,推開一朵芙蓉,仿佛花中藏世界;

望洞庭八百裏之外,踏破幾層雲霧,依稀海上現蓬萊。

更有甚者,有人提出“八指頭陀”寫的是“五千仞”的,真可謂眾說紛紜,一時難辨其真偽。

雲霧山頂麵朝雲海心曠神怡

     深入調研霧散見分明

為去偽存真,安化縣大福鎮梅山文化研究會團隊為解讀名聯中“披”字與“推”的疑問,於2018年5月14日登上雲霧山庵,進行認真的田野調查。車行大茅坪腳庵,發現雲霧山風景區已故張怡民先生修建的“雲霧天宮”牌樓,上麵懸掛的對聯與芙蓉林場一致,與黃國香原作上聯相比出現了四個錯別字:“從”寫成了“自”、“披”寫成了“推”、“恍惚”寫成了“仿佛”,與原作大相徑庭。

一幅名聯竟然出現這樣的問題,究竟是後人不能理解原作者意境,還是沒有看到曆史記載,亦或是“八指頭陀”所修改被傳世?下麵,我們一起來探尋原作者的創作意境。



“自”和“從”,寓意大不同。“自”表示本人,己身;“從”古同縱橫的“縱”,比“自”具有更寬廣的意境。在這裏,作者站在雲霧山庵觀景平台,看到浩渺群山雲霧繚繞,一股胸懷天下的潛意識油然湧動。所以,對聯中用“從”更加符合現場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胸襟。從平仄來看,上聯“自”(zì)與下聯“望”(wàng)同為仄聲,不能相對;“從”(cóng)為平聲,與下聯“望”(wàng)平仄相對。所以,這幅對聯起句首字原作者用“從”,而不是後人臆測的“自”字。


見證唐代遺跡 弘揚時代精神

安化縣大福鎮梅山文化研究會黃正芳、謝國平、李良軒等開展田野調查活動,探訪雲霧山寺廟唐代遺跡

      “推”與“披”,用典見分明。“推”,推脫或用力使物體順著用力方向移動,屬於一動詞。而“披”字,它出自《幼學瓊林》:“披星戴月,謂早夜之奔馳;沐雨櫛風,謂風塵之勞苦。”同時,“披”也出自《世說新語·賞譽》:“......見之若披雲霧,覩青天。”清代王夫之著《宋論·太祖》:“俾其耳目心思之牖,如披雲霧而見青霄者,誰為為之邪?”均亦寫作為“披霧”。就字麵而言,名聯中“披開一朵芙蓉”,是指雲霧山常年雲霧縈繞,隨風飄絮,狀似一朵芙蓉花躍然眼前。作者把雲霧山自然和諧的意境描繪得惟妙惟肖,也把勞苦大眾不畏辛勞、肩扛背馱修建雲霧山庵的沸騰場麵展現出來了。如果用“推”字,整首對聯就與作者原意相差甚遠。


“仿佛”與“恍惚”,不能混為一談。“仿佛”,指差不多,好像。對聯中的“恍惚”,即站在雲霧山頂,迷離於雲霧變幻,在天地之間神遊、陶醉,遠望芙蓉山係,隱隱約約感覺到芙蓉山像盛開的花朵展現在世人麵前。深入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就能理解原作者憂國憂民的胸懷了,在清朝道光末年到鹹豐初年,安化縣及周邊天災連年,收成銳減,農民無法維持最起碼的生活,而劣紳對鄉民的欺詐加劇,當地勞苦大眾一方麵在黃國香、黃國旭帶領下奮起保衛家園,另一方麵組織雲霧山周邊群眾自發修建九鄉公庵(雲霧山庵),把當時芙蓉山群眾樂觀向好的精神狀態蘊含在對聯中,非凡人所能體會。


考證講究多管齊下 現代手段助力調研

安化縣大福鎮梅山文化研究會黃正芳、謝國平、李良軒等開展田野調查活動,在雲霧山大茅坪用無人機采集素材

      “八指頭陀”,訛傳創作無記載。近代寄禪法師,名敬安,俗名黃讀山,曾任中華佛教會第一任會長,是清末著名的詩僧,別號“八指頭陀”。寄禪法師1850年生於湖南湘潭縣,七歲喪母,十二歲喪父,曾從私塾學《論語》等,不久因家境貧困而輟學,後以幫人放牛糊口。同治七年(1868)時年十六,在湘陰法華寺出家。二十歲學寫詩,清光緒元年(1901)為大溈山密印寺第157位住持,著有《八指頭陀詩集》以及《白梅集》。經查閱其相關文集,均未發現此名聯的相關記載。


“三千仞”和“九千仞”,原著意境宏大。據《幼學瓊林》記載:“......衡山在湖廣衡州衡山縣,周八百裏,名岣嶁山,軒翔聳拔九千餘丈......”,對連綿群山描繪宜用較大的數字來表達其宏偉壯觀。不難看出雲霧山此名聯對“九千仞”、“八百裏”等是有典有據的。


筆記攝影航拍多管齊下錄真跡

安化縣大福鎮梅山文化研究會黃正芳、謝國平、謝國平等開展田野調查活動,記錄雲霧山相關遺跡


                                                               
                                                               

唐代遺跡孤零力 肆意牛群荒漠化

雲霧山以發展養牛業為題,肆意放任牛群常年蠶食、踩踏生長環境原本惡劣的高峰,荒漠化已經非常嚴重,期待能引起相關部門重視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安化麓雲霧天宮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