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伯九十九座半庵觀寺廟,雖已湮沒於曆史的塵埃。但無法湮沒的,是那美好的記憶。
在邵伯,除了那些發生在廟裏廟外的神奇故事,至今仍在津津樂道地口耳相傳外,還有許多鐫刻在抱柱上的楹聯,仍然給人以無窮的回味。
且不談“晨鍾暮鼓,警醒世間名利客;佛號經聲,喚回苦海迷路人”。“鳥語花香,盡是真如妙性;風清月白,全然自在天機。”“大肚包容,容世間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若能轉念,何須我大慈大悲;如不回頭,誰替你救苦救難。”這一類司空見慣的聯語。
其中,“土生土長”,獨具邵伯特色的楹聯,細細讀來,卻另有一番情趣。
史載,邵伯有三座關帝廟。一在鐵牛灣,一在東河頭,一在館驛前。
鐵牛灣的關帝廟建於康熙年間,位於大運河轉彎處,廟前鑄有鎮水鐵牛。乾隆二十六年和五十一年,廟內先後掛起兩付楹聯。一聯雲:“獨持大義昭千古,更挽狂瀾衛萬民。”另一聯雲:“神敕止西風,激浪胥恬,保障堤工忻賜兆;寶刀分洚水,威靈再顯,匡維黎庶慶安瀾”。原來,康熙四十年,洪水在此決堤,裏下河一片汪洋。於是,邵伯人以楹聯的方式將“挽狂瀾”。“分洚水”的重任寄托在這位關老爺的肩上。很有水鄉特色。
來鶴寺大雄寶殿前成親王的那一付楹聯,“月明古寺客初到,雪滿空庭鶴未歸”。邵伯人讀來特別感到親切,她令你自然而然地想起那個古老的傳說,想起一對潔白的仙鶴自天外翩然歸來的神奇景象,從而倍感家鄉的美麗可愛。
邵伯廟巷內有一祠堂名“大悲閣”。內有兩聯。“六代鶯花,詞章欲並青宮望;三軍鳧藻,忠孝爭援白下圍。”“淚灑台城,南國江山餘玉座;功高淮堰,東溟蛟鱷避雲旗。”
大悲閣供奉的是梁代邵陵王蕭綸。“淚灑台城”講的是南北朝南京城裏發生的故事,似乎與邵伯無關。但是蕭綸做過揚州刺史,“功高淮堰”,在揚州邵伯治過水,深受水患之苦的邵伯人自然忘不了他。由此可見,廟裏的神靈,原來也是人,不過是那些有所作為的人罷了。
康熙元年,邵伯東山書院右側建“多寶院”。多寶院以救生為己任。時值兵荒馬亂,叢林古刹,日漸蕭條,南來北往的僧尼、羽客難得一飽。邵伯多寶院則為這些苦難中人大開方便之門。而使“饑者得食矣、渴者得飲矣、勞者得息矣。”一時門庭若市、晝夜不息。多寶院住持月修見了,欣然題聯:“閉門石半夜,擁被月三更”。不以操勞半夜為苦,反以擁被三更為樂。大有“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的閑適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