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洪都記憶:悟入靠楹聯

洪都記憶:悟入靠楹聯

2019-06-05 23:00:01未知夏天雜誌社 0條評論

林龍江先生傳道日久,收徒日眾,其學說傳播甚廣,但仍然沒有建立起一個完善傳道中心。有鑒於此,在隆慶三年(1569)八月,因年初先生想去武當山未果,遂滯留在江西萬年縣傳道半年,正當先生準備返回莆田時,該地洪文誼、洪嘉善兩位門人便拿來二百餘金,欲替先生建一座書院,用於講明心聖及非非三教,歸儒宗孔之學,以繼往哲,以易天下萬世之人心。不過,林龍江先生婉言謝絕道:“我之教尚未信於人,俟既信,建之未晚也。”對此,洪嘉善一再懇請,但先生卻堅定謝絕了。

過了兩年,林龍江先生見構建林子學術中心的時機已經成熟了,於是,他在隆慶5年(1571)十二月,“就東山構儒道釋三亭子,又東西四小軒。時拜亭地甚卑,先生欲築之,諸友無論士農工商之徒,一時畢至,趨事赴工,不日遂成高台,見者鹹服其神。”

翌年春,先生又把改三亭四軒為“三綱五常堂”,其中為“合一堂”。所謂“合一堂”者,就是合道釋者流而三綱之,五常之,士之,農之,工之,商之,以與儒者為一也。當然,他之所以不稱這個堂為“二氏宗孔”,或者“三教宗孔”,按先生自己的解釋,是因為“以今之儒非孔子之儒也,故亦儒之,而亦孔子之也。”隨後,緊挨著的東西兩邊各一堂,綜合起來為三座,命名為“三綱堂”。如果將緊挨的東西兩邊各加二堂,共五座,則取名為“五常堂”。至此,東山“宗孔堂”就這樣正式落成了,從而一躍而成林子學說的第一中心。

既然林子學說中心已成,規矩則不得不立。於是,林龍江先生專門為其門下弟子製作帖戒之詞,其詞曰:

“士者,能持受孔門心法,能時習舉子業而兩不相妨礙者,是吾弟子也,入。若不能持受孔門心法,即與俗儒無別,非吾弟子也,勿入。或能持受孔門心法矣,以舉子業為相妨礙而輕棄去之,謂之士也,可乎?亦非吾弟子也,勿入。其入者,坐於東舍,毋越他舍混坐。

“農者、工者、商者,能持受孔門心法,各守常分,各安常業者,是吾弟子也,入。若不能持受孔門心法,即與俗農、俗工、俗商無別,非吾弟子也,勿入。或能持受孔門心法矣,而不守常分,不安常業,謂之農,謂之工,謂之商也,可乎?亦非吾弟子也,勿入。其入者,坐於西舍,毋越他舍混坐。

“布衣之士,能持受孔門心法,兼理家政,而仰足事,府足畜者,是吾弟子也,入。若不能持受孔門心法,即與俗流無別,非吾弟子也,勿入。或能持受孔門心法矣,而仰不事,俯不畜,謂之布衣之士也,可乎?亦非吾弟子也,勿入。其入者,坐於東之東舍,毋越他舍混坐。

“道釋之徒,能持受孔門心法,又且誦習經典,而奉其戒律者,是吾弟子也,入。若不能持受孔門心法,即與俗僧、俗道無別,非吾弟子也,勿入。或能持受孔門心法矣,而不習經典,不奉戒律,謂之道釋之徒也,可乎?亦非吾弟子也,勿入。其入者,坐於西之西舍,毋越他舍混坐。”

其實,林龍江先生不僅給宗孔堂製作帖戒,還用心製作了幾副聯句,其聯曰:

賢此心,聖此心,天地亦此心,主敬最要;

家吾事,國吾事,宇宙亦吾事,集義為先。


又曰:

若要識心,無體無方元是聖;

雲何能聖,先知先覺總由心。


又曰:

道不遠人,隻在人倫日用;

性無不善,有何貴賤賢愚。


以上這幾副聯板布置懸掛後,張洪都恰好有事來東山向先生請教,當他看到聯句後,心中之惑豁然而解,猶如醍醐灌頂,妙不可言。事後,張洪都在其編纂的《林子全集》之聯句跋中坦言:“都從受業,亦有年矣。於先生之書,未能盡讀。時詣宗孔堂見主敬集義聯,及心聖道不遠人,性本相近等句,即沾沾自喜,以為即心即聖,雖孔老釋迦未嚐不可學而至也。”於是,張洪都對學道有更加堅定的信心,從而一如既往地傾情道業,別無旁騖。

猜您喜歡

相關閱讀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林龍江洪都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