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十七年(1837)秋,兩江總督陶澍在江西閱兵,重陽節前,他請假順便回鄉掃墓。從江西到湖南安化,途中必須經過醴陵。須知在老百姓麵前威風八麵的“縣太爺”,在陶澍跟前卻是條“小爬蟲”,能不畢恭畢敬、小心謹慎、煞費苦心、多獻殷勤嗎?他挑選了一處坐落在淥江之畔新建的四合院,麵對江中小島湖南安化小淹陶澍家館正門石牌樓狀元洲,風景宜人,環境幽雅,日用家什早已準備齊全。至於吃的喝的東西,更是絞盡腦汁:山珍野味,水中錦鱗、鮮嫩蔬食等一概俱全,如武昌魚、君山龜、資江蝦、炒血鴨、麻辣雞、安化筍、醴陵藕、衡州蓮、九嶷菇等早已采來,還有特地從安化弄來的煙熏麂肉、雲霧芽茶等。更為別出心裁的是,為了讓陶澍早一點喝到“家鄉的水”,他派專人到陶澍的出生地安化小淹石磅溪,弄來了清冽的山泉。做了這一切,他還不放心,因為陶大人是個具有獨特性格和氣質之人,過分鋪張,不僅得不到讚賞,反而會“挨批”,甚至嚴責。但縣令心裏想,現在辦的東西,都屬湖湘土特產品,陶大人愛吃,又不算奢侈。不過,假若書香氛圍太差、文化層次太低,肯定不能令他喜歡。於是他親自到淥江書院拜訪左宗棠,請他寫副能使陶大人喜歡的好楹聯。
左宗棠(諡號:文襄)為人,素來不喜應酬,對於一般唱和,概少參與。今日聽說為陶澍行作楹聯,平日已知其人,向來欽佩,當即慨然允諾。張知縣見左宗棠答應,大喜,便起身告辭,約定明早派人來取。宗棠爽然笑道張公請慢,既蒙親來一趟,不如待學生現時寫下,請明公賜教。如有不妥,則可擬。請稍等片刻,一會寫好請過目。
張知縣一聽立等可取,大喜過望,連聲道謝。左宗引他進書房,書意墨鋪紙,左宗掌略一沉思,走近書案,握管落筆下兩聯一揮而就。
張縣令驚得目瞪口呆,他大聲朗誦之後,躬身一揖道:“果然名不虛傳,如此捷才、大才,天下少有。卑職今日親睹,平生之榮。隻是先生如此高才,屈居小邑,未大展抱負,實是蛟龍困臥沙灘,猛虎下落平陽。但淥江弟子能在門下受教,則是三生有幸。相信小邑得先生開風氣之先,來日必定人才輩出,不可限量。”張縣令喜滋滋地拿回楹聯,立即命人加以精致裱褙,掛在走廊、客廳房最醒目之處。
那天,開道的鑼聲、吆喝聲響過高舉“肅靜”、“回避”牌子的衙門公差在前引路,兩江總督陶澍的轎子抬進了醴陵縣城。在縣令的陪同下,他走進了灰牆青瓦粉刷一新的下榻新舍。隻見大門、側門、廳堂、廂房內外,處處掛有新寫的對聯,懸著新作的字畫。果然,此種裝飾博得了陶大人的歡心,滿腹經綸、精於此道的陶澍停下腳步欣賞起來。但是,連看幾處,諸如“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家學優長,天姿卓絕;文章爾雅,履蹈清真”之類,文句都很俗氣,不禁令他掃興。突然,陶大人眼睛一亮,緊走幾步,身子停在正廳的右壁前,一副字體剛勁筆力雄健的對聯映入眼簾:
春殿語從容,廿載家山印心石在;
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翹首公歸。
這副聯語,對仗工整,氣魄宏大,造句清新,雋永深刻,對陶大人來說,已經不能用欣賞、喜悅、高興、激動來形容,而是驚愕不已,歎為觀止!用現代的通俗話來說,真是“撓到了心靈的癢癢處”,擊節叫絕!他急於想知道,這是何方神聖所寫?在醴陵這個小小的地方,競有對他了解如此深切的作聯高手、學問大家!這副聯語,蘊含了陶澍生平最得意往事,表達了湖湘子弟最深切感情。要弄來龍去脈、其中奧妙,話便長了。
(下文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