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語,百度釋意一是說無根據的話;二是說話或作文時選用詞句。本文摭談詩詞楹聯創作中的造語,即創作時對使用的語言進行精細地推敲和創造性地搭配,使其簡練精美、形象生動、含蓄深刻。因為無論哪種語言,詩意並非天然生成,即便是使用現代漢語完整的而且邏輯性很強的句法、語法,而隔離古代的東西,也是不行的。如何過好寫詩撰聯造語這一關?竊以為要注重這樣四個方麵:
1、簡潔準確重語言錘練
作為一代詩文大家的歐陽修,在這方麵堪為表率,留下許多煉字而使詩文簡潔的佳話:如他的名篇《醉翁亭記》,首句寥寥五個字,而原稿上麵羅列了四麵山峰的名稱,多達數十字,最後皆圈去,改為五字:“環滁皆山也”。還有一次,一位士人寫了首《鼓詩》獻給歐陽修,是首五絕:“緊緊蒙上皮,密密釘上釘。天晴和下雨,同是一樣音”。歐陽修看後笑道,其實每句四字即可,曰:“緊緊蒙皮,密密釘釘。天晴下雨,同一樣音”。士人還未來得及說佩服,歐公又說,其實每句三字即可:“緊蒙皮,密釘釘。晴和雨,同樣音”。士人聽後也開玩笑說,還能再減嗎?歐公說當然可以:“緊蒙,密釘。晴雨,同音”(以上俱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詩文造語除了簡潔外,還有一個功用就是使其更為準確。唐末詩人任蕃年青時舉進士落第,從此遊曆江湖。有次來到天台山巾子峰,在寺壁上題詩一首:“絕頂新秋生夜涼,鶴翻鬆露滴衣裳。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開竹房”。題完後任蕃便離去,走出一百多裏路時,突然想起用“一江水”不如改為“半江水”。但趕回去一看,卻早已有人替他改過了。這讓他十分懊悔,大呼台州有人。後來,這個山上再也沒有人署名題詩。所謂“任蕃題後無人繼,寂寞空山二百年”。(計有功《唐才子傳》)。“一江水”改為“半江水”更加準確合理:因為天台山巾子峰,高峻異常。江水在山下,隻要不是中天之月,就會受山峰遮擋,斷然無法照臨一江水而隻能是“半江水”。故事就是講詩詞造語大道至簡:準確、合理。
2、形象生動重情感表達
用形象表達自己的感情是詩詞藝術的特征。語言簡潔準確是創作中造語的基本功,能進一步做到形象鮮明生動,更好地表達詩意乃是造語功能之關鍵。詩聖杜甫所謂“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所謂“清詩麗句必為鄰”都是他終生的追求。因此,他的詩歌語言生動而形象,深刻有力地表現了詩意和主題。如《春夜喜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一個“潛”字一個“潤”字把春雨寫得有知有感,令人欣喜。也寫出了雨絲綿綿,悄臨人間的春雨特征。
再如李白《與夏十二登嶽陽樓》:“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二句,通過“引”、“銜”二字使雁和山擬人化,似乎連這些飛雁、青山都能成為他的知己,帶去詩人之所憎而送來詩人之所愛,從而產生激動人心的詩意。當然,在中國古典詩歌的長河中,造語形象生動,不經意間摹情攄意例子也不勝枚舉,俯拾皆是:如宋詞中的名句,“紅杏枝頭春意鬧”(宋祁《玉樓春•春景》)和“雲破月來花弄影”(張先《天仙子》)。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價說,“著一‘鬧’字境界全出”,“著一‘弄’字亦境界全出”。把春意和花枝變得好像具有知覺,給人以動態感和美好的藝術享受。
3、開拓意境重意象呈現
造語既和詞語形式相關,又是和意境等內容相關。杜甫《野望》頸聯:“獨鶴不知何事舞,饑烏似欲向人啼”,物象選取以及描述造語十分精妙。鶴原本是孤高清絕的物象,飾之以獨,則更見遺世而獨立;言之以舞,則見其卓然不群之驕傲。這樣七字一下,少陵公當時情狀便如在目前了。烏原本是流離的物象,繞樹三匝無枝可依便是如此。飾一饑字,更見其窘迫。言其向人啼,更是讓人淚目。這般的取象與下字,生生從物中見到了人!詩語之妙處,不外如是。這便是通常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應該說,詩中取物,每一物不可不含人情,詩中下字,無一字不可不見人心。
許多聯家強調造語稱境正是為恰切表達主題服務的。精美的字句,能使詩歌的意境向前延伸或向深縱拓展,更增加感人的力量,自然也就更好地表達的主題。
4、增強抒情效果重詩趣創造
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這方麵應更多地效法於詩,摒棄造語幹枯概念程式化等缺點,改變創作中缺乏藝術內涵,中規中矩卻少有靈性的情況,行之有效的辦法是:賦予作品以形象化語言,把對所寫之物的生動情感充分表現出來。富於詩趣就是用情適理,甚至還有一點機趣,使作品靈動起來,讀後更能打動人、感染人。
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此詩寫於他正當韶年,初離蜀地遠遊他鄉之時,所抒發的也是常見的思鄉之情。但此詩曆代的詩論家卻讚不絕口,奇就奇在於四句短詩中融入了五個地名,而且寫得自然流走、清新秀發,看不出任何斧鑿的痕跡。明人王世懋(《藝圃擷金》)說:“太白《峨眉山月歌》,四句入地名者五,然古今目為絕唱,殊不厭重。”。明人王世貞(《藝苑卮言》)稱此詩是太白佳境,並說:“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使後人為之,不勝痕跡矣,益見此老爐錘之妙。”堪與李白相媲美,杜甫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尾聯連用四個地名一氣貫注:“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其中“從”、“穿”、“下”、“向”四個字,用動詞與趨向動詞串成作者的返鄉路線,氣勢流走,造語靈動。可見韓愈所雲“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的是確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