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散文|春節將至,對聯遐想

散文|春節將至,對聯遐想

2017-01-24 22:57:43奮進正麵奮進工作室 0條評論

春節將至,節日氣氛也漸漸濃了起來,春聯作為必不可少的備品延續至今,原本想在街上買上一副,卻總以為過於草率不實在。因為家門上的對聯每年總是找人寫,時間一長就成了習慣,這種感覺或許就是文化情愫。

偶然走進 李主任辦公室,見到桌子上放著一遝對紙,眼前豁然開朗,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李主任好靜,或許是文人的修養,調墨展紙一氣嗬成,稍一思緒,揮灑中便文采飛揚,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動感對聯在他的潛心點化中成為精品,很是佩服。如今雖然大街小巷都是買賣對聯的,但卻遠沒有揮灑自如、筆墨粉香來得更意味深長。

“金雞一唱千門曉 綠柳千條四海春”,雞年吉祥,一股春的氣息撲麵而來。

據史料記載:早在秦漢時期,我國民間過年就有懸掛桃符的習俗。而所謂桃符,即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鬱壘”的名字,分別書寫在兩塊桃木板上,懸掛於左右門,以驅鬼壓邪。這便是最初形態的對聯。 這種習俗持續了一千多年以後,在到了五代,人們開始把聯語題於桃木板上。據《宋史蜀世家》記載,五代後蜀主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學士幸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最早出現的一副對聯。 到了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對聯已經相當普遍,王安石詩中“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就是當時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對聯的出現和桃符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又稱對聯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們開始用紅紙代替桃木板,於是,就出現我們今天所見的對聯。

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悠久的曆史積澱讓對聯這一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了無與倫比的藝術魅力,成為當之無愧的藝術瑰寶。因為對聯能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現實生活的態度。所以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每到春節都要張貼對聯以表達喜慶心情。

記得小的時候,一到年跟,家裏就開始張羅寫對聯了。會寫對聯的就那麼幾個人,拿著一張對聯帖子出東家進西家,每天忙得不可開交,進了小年就開始,常常要寫上好幾天。我毛筆字的功夫一般,根本不敢班門弄斧,但我卻非常喜歡駐足觀賞,細細琢磨其中的奧妙。終沒有“琢磨”出個名堂。可我依然還保持著對對聯的鍾愛,尤其對書寫對聯遒勁有力、龍飛鳳舞的文化人更是欽佩有加,一則能夠寬闊胸襟,二則喜歡那種古樸自然的感覺,也許也是一種懷舊吧。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散文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