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對聯賞析襄陽米公祠古聯墨賞析

襄陽米公祠古聯墨賞析

2019-09-10 23:20:22宋萬裏荊楚聯壇 0條評論

米公祠

衣冠唐製度,人物晉風流。

上款:贈米公祠寶晉齋,下款:陳天然書,鈐印:天然(白文)、陳氏(朱文)。

此語係米芾好友張大亨對米芾的評價,不失為一副高度概括米芾個性與才華的精煉之聯。

書者:陳天然(1926年4月20日—2018年1月5日),生於河南省鞏縣(現鞏義市)河洛鎮柏溝嶺。當代中國書畫家、版畫家、詩人。

作品賞析:

此行書五言聯整體風貌蒼茫剛健,筆力雄強。以北碑筆意來寫行書是陳先生一大特色,使原本端嚴雄肆的魏碑,點畫之間多了流動的氣韻。行筆遲澀為主,偶有飛白,故筆墨厚重老辣,力透紙背。字字似鑄鍛而成,雖經歲月風雨侵蝕,鏽跡斑駁,卻凜然挺起錚錚鐵骨。

結體多左密右疏,用筆注重變化。如:“人”、“衣”、“度”三字同有捺畫,而處理不同。“人”的捺寫成反捺鉤回以呼應下字;“衣”的反捺尾部刹住,引而不發;“度”末筆寫成捺畫,小伸捺腳。還如:“風流”二字,右邊都有鉤,“風”不出鉤,顯得含蓄,而“流”的鉤張揚;“唐”和“度”同有廣字頭寫法也不相同。

橫折常呈內擫之勢,如“物”、“晉”,“物”字折畫右下處向內忽然一彎,有些過度,在陳先生其他書作裏也常見到,為一習氣也!

此外,“晉”字中間一長橫,行筆太快,筆畫中段一滑而過,非北碑筆法,與主體風格不協調;“物”右邊撇的起筆、“冠”中“寸”豎鉤的起筆稍顯草率,“度”的捺畫末端拖遝無力,均為美中不足。

 

瘦影在窗梅得月,涼雲滿地竹籠煙。

上款:崇寧元年夏五月,下款:襄陽米芾,鈐印:米芾之印(白文)、元章氏(白文)。

此行書七言聯刻在米公祠內石碑上,聯文據說是米芾與蘇軾合撰。

米芾(公元1051—1107年),字元章,號襄陽漫士、鹿門居士、無礙居士、海嶽外史等,人稱“米襄陽”。宋徽宗召為書畫學博士,官至禮部員外郎。工詩文,擅書畫,用筆俊邁,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被宋高宗譽為“沉著痛快,如乘駿馬,進退裕如,不需鞭勒,無不當人意。”

米公祠,原名米家庵,始建於元,擴建於明,後改名米公祠。自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始,先後由米芾第十八代孫米瓚、十九代孫米爵、二十代孫米澎重建;清同治四年(1865年)再建。祠內有紀念性建築拜殿、寶晉齋、仰高堂等,並珍藏有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其後裔摹刻的米芾手書法帖45碣,其它碑刻145碣。

作品賞析:

誠如前人所評,米字沉著痛快、瀟灑奔放,字裏行間搖曳多姿。縱觀此聯書風與米芾書法典型風格差別較大,聯文書寫端莊溫潤,一絲不苟。

透過書跡我們仿佛能看到他的精神、氣質,如一文士深受儒家教化,言語思想、舉手投足間無一不合禮法,重規矩而不敢越雷池一步。

由此可見,書者極可能是上文說到的米芾後裔,他在對聯正文中呈現出的中規中矩與米芾的狂放浪漫大不相同,相比之下,落款文字更接近米芾書跡。

雖非米芾真跡,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有些不足,但這副對聯書寫文氣充盈與文字意境非常契合。更為難得的是書者注意了各字的大小輕重,不致於寫成王羲之批評的“狀如算子”,米芾反對的“大小一倫”,在作品上呈現出一定的層次感、節奏感,整副對聯因此顯得儒雅可愛。

 

陽羨春茶瑤草碧,蘭陵美酒鬱金香。

下款:中嶽外史米芾,鈐印:米芾之印(陽文)、元章(陽文)。

此為集句聯,上聯為唐詩人錢起詩句,下聯為李白《客中行》詩句。

作品賞析:

這副行書七言聯書寫略有米芾筆意,與米芾書風相去甚遠。據前文襄陽米公祠石刻資料所知,極可能是米芾後人書寫並刻製成碑。

聯中字結體平實,大小一致,失於靈動;點畫時常橫粗豎細,且缺少變化,如:“春”、“茶”、“陵”、“美”、“金”字捺畫雷同;“茶”、“蘭”、“酒”、“鬱”、“米”等字的豎鉤、橫折鉤均寫得十分纖細、內擫過度,如出一轍。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襄陽米公祠聯墨古聯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