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景常春:大西北可喜的對聯名家(上)

景常春:大西北可喜的對聯名家(上)

2020-02-02 23:17:18景常春TheStoryTeller 0條評論

(此文參加甘肅舟曲·全國聯文化論壇會)

甘肅舟曲楹聯鬆棚燈會,圖片來自甘肅聯友@不爭。(鬆棚燈會,乃清末一異地來此的知縣因思鄉所倡建。舟曲研討會上,中聯會命名為中國楹聯第一街。)


筆者雖涉足聯道五十年,可在二、三十年前,對於夙有“太昊故裏、河西走廊”美譽的甘肅,僅僅知道有吳鎮、吳可讀、劉爾炘等幾位在聯道較為出名。近十年來,在網絡、信息和聯界事業快速發展,以及在隴上聯友的熱忱支持下,發現甘肅對聯名家不斷增加,令人欣慰,從清初至民國,至少能排出十多位有影響的聯家,他們是隴上閃爍的聯語明星,為聯壇寶庫增添了奪目的光輝。本文選取聯數較多的陳長複、吳鎮、劉一明、吳可讀、劉爾炘、王海帆、慕壽祺、成大猷、張建、高岩、馬恕、蔡建邦十二大聯家作一簡述,以見其各位聯家的風采。同時,可見大西部(除西藏、新疆外)不乏對聯名家,也進一步充明地證明了,神州各地均有自己的對聯典型代表人物。


一、十二位聯家的生平簡介


陳長複

陳長複:生卒年失考,約去世於1724年,字來心,隴西北關長巷人。雍正元年(1723)三甲進士,垂老始成進士,等待候選任職而歿於京師。《隴西誌》中有一段關於陳長複的記載:“少穎異,出就外博,日誦千言。弱冠補弟子員,垂老始成進士,以侯選歿於京。……凡五經全史、諸子百家之書靡不究心,為文高邁雄奇,吐棄一切。長州汪武曹過隴,見其文,有光中才子之目。及售南宮,總裁朱高安稱為曠代逸才。”《隴西誌》成書於乾隆年(雍正九年奉命纂修,距離陳長複時間很近)。也許因他年齡大了,不太好安置職務,所以候選長一些,結果是一等而未得一官半職就去世了,使得一身經學沒能發揮作用。從縣誌可知,陳長複能文善書翰,而且為文高邁雄奇,著有《壽山集》,但已散失,今僅見武尚仁的《搜珠集》中有數篇。


吳鎮

吳鎮(1721~1797),初名昌,字信辰,一字士安,號鬆崖,別號鬆花道人,又署龍門外史,狄道(今臨洮)人。在他出生前夜,其母夢挖井,從井中挖得明珠一枚,拭淨泥土,霎時光輝滿室,夢醒告訴其父,其父道:“昌吾宗者,其此子乎?”遂取名曰“昌”。早年喪父,母親魏太恭人親自口授經義,並延請老師在家課讀。至十二歲就通解聲律,能詩善文,讀書五行齊下,私塾中皆稱之為神童。二十歲中拔貢,其後,每次考試必名列前茅,因此名譽日起。當時牛運震先生主講蘭山書院,二十六歲的吳鎮負笈從學,與隴上諸名士相互切磋學問,出口成章,卓爾不凡,於眾生中尤為傑出。乾隆十五年(1750)中舉。乾隆二十五年至三十七年(1750~1772),在陝西耀州任學正。每日與諸弟子樽酒論文,瀟灑不羈。並應耀州牧呼延公聘修州誌若幹卷。後,又被推授為韓城教諭。乾隆三十八年(1773)屆滿,經人推舉任山東濟南府陵縣知縣。嗣後因平定並俘獲鄰境賊盜而被授湖北興國州知州。不久升遷湖南沅州府知府,在任一年,沅州百廢俱興,深受人民愛戴。公餘,對酒賦詩,吟嘯自如。乾隆四十五年(1780),因性格剛直而受湖南某中丞嫉妒,遭排擠被劾而罷官。晚年在蘭州蘭山書院做主講,教授八年。期間常與袁枚、王鳴盛、姚頤、楊芳燦等人相互贈詩,酬唱往來,特別是與袁枚南北相隔萬裏,終生未能晤麵,卻經常書簡往來,彼此景仰,交誼甚密。吳鎮不但精於詩詞,而且還對繪畫、書法也有一定的研究,被稱為“關中四傑”之一。病卒後,其門生私諡“文惠”。


吳鎮一生雖曾在外地做官,但大部分時間是在家鄉度過的。平生博學,長於文章,尤精於詩詞。一生寫了數千首詩作,雖經他一再焚刪,今存詩970餘首。清代袁枚《鬆花庵詩集序》評其詩“深奧奇博,妙萬物而為言,於唐宋諸家不名一體,可謂集大成矣”,並以其詩“新妙奇警,奪人目光”而選入所著《隨園詩話》十首。他的老師牛運震在《鬆花庵詩草序》中說:“鎮年十二能作詩,年二十六學於餘,年三十能焚詩,今之存者,皆鎮所自焚及餘為焚之之餘也。”詞珠聯錦簇,色色鮮新。後,全部著作彙集為《鬆花庵全集》,共十二卷。後好友楊芳燦為之編印《鬆厓對聯》(惜此書今落入私人之手,蘭州摯友多次求觀無果)。    

   
                                                           

劉一明

劉一明(1734~1821),原名萬周,字一之,號秀峰,入道後改為一明,號悟元子,別號素樸散人,山西平陽府曲沃縣(今聞喜縣東北)人。道教龍門派第十一代傳人、宗師,也是繼王常月後乾隆、嘉慶年間全真龍門派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中國道教史上內丹學名道士。其所著《會心內集》自述雲:年十七,身患重病,百藥不效。次年赴甘肅南安養病,愈醫愈重,喜遇真人賜方,沉屙盡除。十九歲外遊訪道。二十二歲在榆中遇龕穀老人,授以內丹秘訣,遂師之。此後,為求參證,居京師四年,河南二年,堯都(今山西臨汾)一年,西秦(今甘肅靖遠)三年,來往不定者四年。十三年間,三教經書,無不細玩。乾隆三十七年(1772),複遊漢上,又遇仙留丈人,經其指點,十三年疑團始被解。45歲後,留住興隆山,重開山門,恢複古跡。在34年時間裏,他遊說四方,籌集資金,共修建道觀62座,將近1000間。正是有了劉一明的努力,到清代最鼎盛的時候,興隆山有道觀70多座,神殿按神的地位,依次由底到高排列,蔚為壯觀。隱居甘肅榆中縣棲雲山、興隆山修道間,設壇傳教,著書立說,有多個領域之作35種,198卷,道教內容有《周易闡真》《易理闡微》《道德經會要》《悟真闡幽》《修真辨難》《象言破疑》《修真九要》《陰符經注》等,被輯為《道書十二種》。


成大猷

成大猷(1803~1868),字仲經,號逸園,漳縣人。終身課讀為業。善詩文、對聯,著有《逸園詩草》。


吳可讀

吳可讀(1812~1879),字柳堂,一作柳塘,號冶樵,蘭州人。性穎悟,善詩文。以籌建甘肅貢院、屍諫慈禧太後名震朝野。道光十五年(1835)中舉。其後,為了節省往返盤費,他便寓居北京達八年之久,著意博取功名,但屢赴會試,均未考中,便以大挑舉人的身分,被任命為伏羌(今甘穀)縣學訓導,道光二十八年赴任,並被聘為朱圉書院山長。道光三十年,由伏羌諸生湊集路費,再赴京師會試,終於考中庚戌科進士,授刑部主事,晉員外郎。鹹豐九年,分校順天鄉試,以秉公選士而聞名。次年,遭母喪,扶柩歸蘭,被聘為蘭山書院山長。其間曾奉旨幫辦甘肅團練,服闋,赴北京補原官,遷吏部郎中,轉河南道監察禦史。任禦史時,曾多次上疏言事,直聲震動朝野。因言辭過於戇直,被降三級而歸裏。陝甘總督左宗棠卻對他優禮有加,禮聘他為蘭山書院山長。光緒二年(1876),起複為吏部主事,以屍諫直聲震天下。當同治帝去世時,因無子嗣,慈禧為維護其專權,立其妹夫醇王子載湉為帝(即光緒帝),以弟繼兄,以便用皇太後名義繼續垂簾聽政,完全出於私欲,違反體製。吳可讀諫諍不聽,繼以自縊。

光緒五年(1879),同治帝靈柩入葬惠陵,吳可讀自請隨赴,歸途於薊州(即今天津市北薊縣)廢寺三義廟上吊自縊。吳可讀自殉前詩:“回頭六十八年中,往事空談愛與忠。坯土已成黃帝鼎,前星猶祝紫微宮。相逢老輩寥寥甚,到處先生好好同。欲識孤臣戀恩處,五更風雨薊門東。”吳可讀自縊時,《清代野記·吳可讀屍諫》記錄其時天氣異常:“光緒己卯春三月下旬,予在京住潘家河沿。是日,天朗晴明,予正午飯,忽見空中有白片紛紛下。亟至庭中視之,六出雪花也,瞬息即化,炊許始止。不知烈日中何以忽然落雪,甚異之。數日即聞吳柳堂侍禦屍諫事。”後,傅岩霖編《吳柳堂先生誄文》,收有挽吳可讀的詩文聯,對吳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其中挽聯51副,有黃貽楫一聯即直述此現象與吳氏的絕命詩:

天意吊孤忠,三月長安忽飛雪;

臣心完夙願,五更蕭寺尚哦詩。    
                                                           

劉爾炘

劉爾炘(1865~1931),近代著名學者。字又寬,號曉嵐,又號果齋,別號五泉山人,蘭州人。22歲(1886)中舉,設塾授徒。26歲光緒乙醜(1889)科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在京供職3年,辭官歸裏,主講五泉書院。複又任甘肅文高等學堂總教習,專心治學,培育人才。先後創辦中學一所、小學四所;成立“蘭州修學社”,負責管理孔廟、祀禮和保管淳化閣帖石刻等文物;創立“隴右樂善書局”,出版發行隴上先賢著作;創立"隴右實業待興社",開辦小型工廠,投資多家公司,振興地方工業;創立“全隴希社”,開辦國文講習所和國文專修館;創辦“五泉圖書館”,收藏大量新舊圖書;創辦“豐黎義倉”,實行社會販災救濟;創立“皋蘭同仁局”,舉辦各種慈善事業。1928年末,分別派為豫陝甘及行政院賑災委員會委員。晚年,集中精力,主持修葺擴建五泉山廟宇,整修蘭州小西湖風景區和鹽場堡河堤工程。著有《果齋一隙記》、《勸學跡言》、《尚書·周易·詩經·春秋授經日記》、《果齋日記》、《果齋前集·續集·別集》、《辛壬販災記》、《蘭州五泉山修建記》及《隴右鐵餘集》等。    


王永清

王永清(1888~1944.1),字海颿(帆),號半船,亦號梧桐百尺樓主人,後以字行,隴西縣人。平生喜誦王船山先生文,謂自宋明以來精義之學一人而已,慕其人,故自號半船。18歲時考中秀才,1909年8月,考取優貢,1910年,赴京應朝考後,正等候錄用,發生辛亥革命。為甘肅省議會參議員。參加了由孫中山、黃興領導的“二次革命”。1917年任金塔縣知事、甘涼道區眾議員、河西自治團體調查員。次年任化平縣(今固原市涇源縣)知事。1920年任省長公署參事、甘肅省議會史總篡。1923年任甘肅省省立第五師範國文教員。1930年任省政府機要秘書,專司對外函電。1932年任莊浪縣縣長。盧溝橋事變發生後,王海帆返回鄉裏閉門著述,把自己多年的著作整理精選,自編為集。同時,將散落在民間的隴上明、清以來許多著名詩人、作家的詩文旁搜博輯,均編成冊,公之於世。晚年手頭拮據,生活清苦,在饑寒中病逝。


高岩

高岩,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民國時流寓甘肅,曾任民國隴西縣縣長,後為甘肅省政府官員。有《甘肅從政見聞錄》,該書1934年竟稿,附30幅老照片,曾任甘肅省主席邵力子題簽,另外還有胡宗南、朱紹良等題字。是早期呼籲西北開發的著作,是研究西部開發的重要資料,而且是出版前的未刊稿。另有《退補軒詩草·詞鈔·擊缽吟》等。


慕壽祺

慕壽祺(1874.11~1947.12.3),字子介,號少堂,鎮原縣人。甘肅民主革命領袖人物,博古通今的知名學者。生於書香之家,父慕暲,清光緒時舉人,曆任寧夏固原學政、西寧教諭、寧靈廳教授。壽祺幼隨父讀書,受到良好教育。1887年,13歲赴涇川應童子試,獲第一名。當時的督考官甘肅學政蔡燕生慧眼識才,在其考卷卷首親筆點批“甘之俊人也,必速飛矣”。1903年中舉,次年被甘肅高等學堂聘為曆史主任教員兼經學分教。1908年赴京考職,以“二等試用”簽分四川試用鹽大使,未赴任,同年以勞績保薦知縣分發山西,再次辭任,仍供教職。因教學成績卓著,全國教育聯合會委派他去東南各省考察學務,並經張掖舉人、候補同知王之佐介紹加入同盟會。1910年,甘肅革命鬥爭風起雲湧,壽祺順應時勢,欲從法製入手,棄教執法,出任蘭州地方審判廳刑庭主任推事,考取甘肅省第一屆最優等法官。1912為甘肅臨時議會議員,積極參與民主革命活動。次年任省公署秘書長、民政署秘書長等職。1916年被排擠出政界,任省立第一中學校長兼國文教員。1921年春,任甘肅公署第三科科長、省第三屆議會副議長。1924年春,受省議會委派列席北京參議院會議,常期駐京,次年任善後會議代表、參政院參政。1929年任甘肅通誌局總纂、省政府顧問。抗戰爆發後,讚成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1945年4月,主持創辦《拓報》,宣傳民主進步思想。

壽祺博古通今,癡學成癖,著作等身,計有《周易簡義》、《讀經筆記》、《經學概論》、《隴上同名錄》、《甘肅省曆代大事記》、《求是齋群粹錄》《甘寧青史略》、《種族之摻合》、《中國小說考》、《鎮原縣誌》等30餘種。


蔡建邦

蔡建邦(1884~1945),字尹夏,號命侯,隴西人。1905年秀才,終生教讀為業。有《景西堂聯語抄》(手稿,有多種聯137副)、《隴西金石采訪錄》。


馬恕

馬恕(?~1957),清末秀才。導河(今臨夏州)和政縣人,回族。曾任《和政縣誌》總纂,後由張建(張質生)舉薦入陸軍中將、甘涼肅邊防司令、省主席馬鴻賓部任文案。張質生與之交情很深,並曾是同窗。亦曾讓三子思溥就讀門下。解放後被聘任為省文史館館員。1955年重修《和政縣誌》。有《和政遺文錄》《耆舊錄》2種。


張建

張建(1878~1958),字質生,以字行,號梅林,臨夏人。父張大元,襲武職,任大通營遊擊。質生少隨父任所讀書,父亡歸裏。光緒二十三年(1897)秀才,應循化參將之聘教其子。後至趕坡、唐汪川、蒙城教義學。又被知州楊增新選優秀生員入署衙讀書。光緒三十三年(1907)遊幕四川之新寧、打箭爐、南充等地,為縣令王典章、鄧隆佐助兼課子弟。辛亥革命後返隴。民國元年任省臨時議會秘書課長。次年,應寧夏護軍使署馬福祥之聘,任寧夏護軍使署副官長,後任綏遠都統署參謀長、綏遠墾務會辦、歸綏清理地畝局長、綏遠煙酒事務局長、北京政府臨時參政院參政等職。鑒於軍閥混戰,時政腐敗,1926年辭官回蘭州。1929年逢大旱,出任甘肅賑務會委員,奔走呼籲,以資助逃難災民返鄉,發放賑款。抗戰爆發後,回臨夏創辦私立興華小學,首任董事長。1950年10月,任臨夏地區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1952年參加甘肅少數民族參觀團赴北京觀禮,返臨後,由政務院任命為臨夏專署副專員。還先後任省民族事務委員會、臨夏專區政協、臨夏專區土改委委員、臨夏州副州長。在任期間雖年事已高,仍致力於臨夏建設。

張質生擅長詩文,著有《思退軒詩集》42卷,《思退軒文稿》16卷。《枹罕碧血》2卷。參加土改賦詩百餘首,臨夏回族自治州成立,曾作長歌祝賀。好讀書,喜收藏,積書5000冊,藏字畫等文物500餘件。1966年,其子主動捐獻,現存甘肅省圖書館。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景常春西北名家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