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取消“對課”的教學令人惋惜

取消“對課”的教學令人惋惜

2021-01-10 22:21:48解穩聯齋 0條評論

在我國舊的私塾教學中,曾普遍開設有“對課”——專門傳授對聯寫作知識的科目。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寫到:“我就隻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由此也可看出對課的課時很多——筆者注)。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後來卻好起來了,不過給我讀過的書漸漸地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於到七言。”(七年級語文上冊第41頁)

 也許在過去沿襲一千多年的科舉製度中,“對句”是必考科目之一,傳說在皇帝點狀元時,也常常用“對句”試才:流傳最廣的當屬清乾隆皇帝的“絕對”點狀元——

 傳說乾隆時期有一年殿試,有兩名貢生的考卷難分伯仲,無法決定誰為狀元,於是請乾隆皇帝定奪。乾隆皇帝給他倆出了一個上聯“煙鎖池塘柳”,要他倆對出下聯。其中一個貢生看到出句後二話沒說,扭頭就撤出金鑾寶殿——主動放棄了;另一個貢生搜腸刮肚、搔頭撚須想了半晌,最終也未能對出下聯來。乾隆皇帝說:把那個看見出句扭頭就走的貢生點為狀元。大家忙問其故,乾隆說這是一個千古絕對,那個貢生比這個貢生知道得多一點,學問大一點。


圖片

在長達千年的私塾教學中,還衍生出許多諸如《笠翁對韻》《聲律啟蒙》《訓蒙駢句》一類的“對課”啟蒙本流傳於世。對對子也成了古代文人必懂的一門技巧,古代佳人用對對子擇偶的故事也多如牛毛、不勝枚舉。新中國成立以後,也許是想盡快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在小學、初中、高中教學中,取消了“對課”,小、初、高考試中也不考對聯。因此在新中國成立以後長大的幾代人中,對對聯是怎樣的一種文學形式,絕大多數人模糊不清。於是,大量的印刷精美、但不合“詞類對仗、聲律協調”基本要求的春聯、婚聯、挽聯、生育聯等等泛濫於世,以致現在的一些名人,甚至專家、教授、學者對對聯的寫作知識也知之甚少。

 君不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某的幾副題贈對聯讓人指指點點;登上大雅之堂——2019春晚相聲《妙言趣語》中,不對仗的病聯、對句多達十多處:有的是詞性、結構不對仗,有的是聲律上平仄失替、失對,特別還有兩比對句,下聯任性加字,連對聯最基本的規則“字數相等”這一條底線都給突破了,對聯之“對仗”的意義蕩然無存!還有在表演過程中與觀眾互動、齊誦兩遍的聲律口訣“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也錯得讓人大跌眼鏡。也許有人說,我們不可以用一個較高的文學標準去要求一些藝人。但是,中央電視台春晚劇組的審查官員們,哪一位不是名牌大學畢業?為什麼像這樣一個有著十多處明顯毛病的節目都能通過呢?筆者有理由懷疑:這恐怕還是這些人不大懂對聯的基本規則的緣故。

 比這更嚴重的錯誤是我們的小學課本,2017年全國初中一年級使用的“部編本”語文課本初一下冊中,有一節《名聯欣賞》小欄目,選用了甘肅籍學者、一代對聯大家黃文中為杭州西湖撰寫的對聯:“水水山山處處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但在編入教材時,被人莫名其妙地篡改為:“山山水水處處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後經楹聯專家和黃文中先生的女兒黃國梅提出後,出版社向人家道了歉,並在2018年的課本中作了修改。

 今年,筆者又驚奇地發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56頁、識字6《古今對》課文的第二行出現了“方對圓”、第八行出現了“朝霞對夕陽”的句子,同樣違背了對聯“平對仄、仄對平”的規則。

 也許大家會覺得一年級學生學的“對”不必苛求平仄。毫不諱言地說,這種想法在很大一部分小學教師中也普遍存在。但是我認為作為“啟蒙”本的語文教材,一定要用高標準來要求。因為,第一、小學學過的東西大都會在人的頭腦中留下終身難忘的深刻印象;第二、小學生必定都要長大,如果在他長大後的某一天接受考試,在對對子時恰巧出了上述的考題,他便以從小就在自己腦海裏打下深刻烙印的課文作答,結果便是錯誤的。

 至於在初、高中的教輔材料中,不講平仄或詞語結構不對仗的對聯也大量存在著,甚至考題中也有病聯,如山西省2017――2018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考試九年級思想品德試卷第一大題第7小題便是:

 2017年7月1日是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紀念日,是一個普天同慶的日子。學生張良凱寫了一副對聯來慶祝這一節日:“紫荊綻放,華夏添香二十載;明珠閃耀,神州放光千餘年。”問:下列哪一選項適合做這一對聯的橫批?A、一國兩製,B和氣生財C、五穀豐登,D、月照千秋。

 這雖非專門的對聯知識試題,但給出的對聯是副病聯,並且錯了三處:1、平仄失替:上聯第二分句節奏點上“香”、“十”皆為平聲,下聯三個節奏點“州”、“光”、“年”也為平聲,均為“平仄失替”。2、對聯的下聯忌諱三平尾,但這個下聯則是“四平尾”。3、局部合掌,“華夏”、“神州”皆代指中國。

圖片

 還有八年級的一次期中考試采用的“北師大版”語文考試題第一題讀寫題,把“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的名句:“學似海收天下水;性如桂奈月中寒。”錯成“學如海收天下水;性似桂奈月中寒。”把一副格律工整的對聯改失替了。

 上述列舉的這些謬誤,僅是我所見到的,也許在全國各地的層麵上,問題還遠不止這些。如果說市麵上出現的不合對聯基本規則的春聯、婚聯、挽聯、生育聯是未經過專家審核的隨意之作,但是批準登上春晚舞台的節目、特別是編纂學生課本、教材和出考題者,應該都是專家、教授級別吧,按理說是不應該出現此類常識性錯誤的,但確實是實實在在、明白無誤地出現了,而且還不止一次!這能否說明,我們現在從事教育的專家,在對聯知識上確實存在著缺陷?相信筆者懷疑不謬,因為還有一點現象佐證:就是初一語文下冊作修訂時,同時刪去了原來的一副“頂針”聯:“常德德山山有德;長沙沙水水無沙”聯,估計是他們認為“德”在現代漢語中是平聲,也犯了“平仄失替”?但殊不知“德”在古漢語中為仄聲,一點兒也不違背格律。所有這一切是否能夠說明,這即是我們取消“對課”之“過”呢?

 也許有人會說:對聯隻是中國浩瀚的文化長河中的一朵浪花而已,微不足道。但筆者萬萬不敢苟同。因為在中國的文化長河中,還有一個主流——詩詞,在五律和七律詩詞中,第三四句、五六句均分別是一副對聯,如果不懂對聯的規則,也就不懂律詩的規則了,這就不是“一朵浪花了”,而是一個龐大的藝術門類了!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教學學校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