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楹聯與襄陽之廣德寺

楹聯與襄陽之廣德寺

2021-04-17 22:02:52琢玉廬主人荊楚聯壇 0條評論

 廣德寺,位於襄陽城西13公裏處,與古隆中毗鄰, 它四周呈方形,麵積約30000平方米,有一條寬約10米的小溪環繞。寺內現僅存天王殿、藏經樓、方丈房和多寶佛塔,古塔旁有銀杏一株,4人合抱,高約35米。明嘉靖皇帝曾效漢武封鬆柏故事,賜以“大將軍”封號;以後,清乾隆又加封為“感應大將軍”,樹旁尚有碑刻似記其事。古寺是湖北省有數的十方禪林。

     山門石門框兩邊陰刻一副楹聯,摘錄如下:

     地接隆中,鷲嶺千峰雲疊嶂;

     塔懸漢上,虎溪一派水環流。

     楹聯作者已不可考,楹聯明確的道出廣德寺所處的位置與周圍地理環境;南麵是如今的湖北文理學院,西鄰古隆中風景區,北接漢水。鷲嶺別名靈鷲山,位中印度摩羯陀國首都王舍城之東北側,是佛陀講法處,這裏借指隆中群山,明寫千峰競秀,也暗喻這裏曾經佛法昌盛。因為廣德寺前身是建於唐朝的貞觀年間的雲居寺,當時建在隆中山裏。唐代詩人白居易,溫庭筠,皮日休都曾遊覽過,並留有詩作。在明成化年間才遷出到如今位置。說來其中原由是第三代襄王朱見淑看中隆中風水,霸道的將其劃作自己陵寢,不但把諸葛草廬遷走,還要將愛妃杜氏葬在寺旁。因而雲居寺主持道圓法師大為不滿,要率眾離去。官司打到皇帝麵前,因為王爺輸理輸法,朱見深也不好袒護,於是下了一道聖旨,讓襄王就近擇地,出工出料,還建一座寺院。寺院建好以後皇帝將寺名改為“廣德寺”。“敕賜廣德寺”至今還懸在廣德寺山門上。

     塔懸漢上,是形容廣德寺前後的兩座佛塔高聳入雲,俯視著如玉帶飄來的漢水。虎溪一派水環流,既是實指寺前清溪環繞,亦是借指廣德寺為淨土宗道場。虎溪本在廬山東林寺前,相傳晉僧慧遠居東林寺時,送客不過溪。一日陶潛、道士陸修靜來訪,與語甚契,相送時不覺過溪,虎輒號鳴,三人大笑而別,由是得名虎溪,後人於此建三笑亭。清唐英題廬山東林寺三笑亭聯記錄了此事:

     橋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語;

     蓮開僧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慧遠大師曾跟隨師傅釋道安在襄陽弘法,後來到廬山成為淨土宗開山鼻祖,虎溪一派即是繼承慧遠的法嗣。而今廣德寺供奉的卻是地藏王菩薩。有趣的是廣德寺中保留至今的多寶佛塔,卻是密宗壇城。此塔於明弘治七年至九年(1494-1496年)由道圓和尚主持,在寺後建造一座佛塔,塔又叫浮屠,用來供奉舍利子或藏經書,因底座上建有五個小塔,故稱多寶佛塔,又叫五星塔。這種塔的樣式起源於明永樂年間,一位叫班迪的印度高僧來到北京,拜見了大帝朱棣。班迪送給永樂大帝四座金佛,還帶來了印度金剛寶座塔的圖紙,於是推廣開來,但是實際建造並不多。襄陽廣德寺多寶佛塔中央為嘛塔式,四隅小塔均為六角亭式,是全國惟一保留下來的中印混合式佛教建築。金剛寶座塔與密教(佛教密宗)的興起和傳播有著直接的關係。多寶佛塔是西域密宗和東土佛教交流的證據。

     廣德寺前身是雲居寺,又名雲居禪寺,是禪宗道場。自禪宗五祖弘忍傳法慧能和神秀,就分化出漸悟的北宗,和頓悟的南宗。南宗奉慧能為祖師。而南宗是由慧能弟子襄陽人神會,北伐之後才興起普及,其時已是安史之亂中,時間晚於建寺的貞觀之年。晚唐竟陵皮日休有“過雲居寺玄福上人舊居”詩:

重到雲居獨悄然,隔窗窺影尚凝禪。
不逢野老來聽法,獨見鄰僧為引泉。
龕上已生新石耳,壁間空帶舊茶煙。
南宗弟子時時到,泣把山花奠幾筵。


     皮日休此時看到的雲居寺已經衰敗,很有可能是唐武宗滅佛運動,要求僧人還俗,田產充公造成的。詩中明確提到南宗弟子時時到,其時雲居寺作為禪宗道場,依然吸引後代弟子不斷來朝聖。

     天地者, 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古寺見證了佛教在襄陽千餘年的傳播演變過程,我站在廣德寺山門前品讀這幅楹聯,白居易、溫庭筠、皮日休、釋道安、慧遠、神會這些襄陽曆史的過客,似乎又鮮活起來。樂天問禪、皮子高吟、神會梵唱,伴著鍾磬聲,嫋嫋入耳。一霎那,紅塵羈客一顆浮躁的心,不由平伏靜下來。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襄陽廣德寺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