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天天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劉可亮‖從吳恭亨錯評無情對說開去

劉可亮‖從吳恭亨錯評無情對說開去

2021-09-07 22:54:57劉可亮聯齋 0條評論

《對聯話》載有吳恭亨評無情對(舊謂流水對)一則:

又有流水對格者,僅對字麵而一不顧命意,如“木已半枯休縱斧;果然一點不相幹”,即“木”實字對“果”虛字,“斧”實字又對“幹”虛字也。顧雖巧絕,而五雀六燕,輕重則失平衡矣。又,“春眠未覺花心動;夏禮能言杞足征。”亦然,然究不可為訓。又,天津某富翁懸一聯對雲:“三徑漸荒鴻印雪;”或對以:“兩江總督鹿傳霖。”又然,然亦不免失之佻。

這三個流傳至今的經典無情對,在吳氏筆下獲得了“輕重則失平衡矣”“究不可為訓”“不免失之佻”的差評。這是為什麼呢?原來他是以普通對聯的鑒賞標準來做的評價,發現了這類作品的“不對頭”,故有以上不當評語。

《對聯話》於1925年出鉛印本,全書收集了諸多無情對,但未提及無情對之名。更早的《楹聯叢話》亦未見無情對之名。筆者查找所及,無情對之名最早見於1916年出版的許珂撰《清稗類鈔》。在當時的條件下,吳恭亨是否知道無情對之名未可知。他對它了解研究不深,當是給出錯評的原因所在。

不過,這則評語也反過來歸納了無情對的一些特點,能給人認識無情對帶來不少啟示。

 

一.普通聯的審美價值觀是鑒賞無情對之參照

普通聯中的嚴對,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帶給人們關於對聯上下聯“對稱、均衡、並行”等印象及其價值觀,是鑒賞無情對的基礎。一個不懂對聯的人,是無法欣賞無情對並體味其妙趣的。

以普通聯的審美價值觀為參照,無情對“密集借對”造成的“詞不類屬”“句不並行”,帶給人“對不上”的觀感;依靠漢字的“乙義”造成很工致的假象,又帶給人“也算對上了”的恍然大悟,從而不算“創作失敗”,得以立足於藝術殿堂。

反過來,脫離對聯創作和鑒賞基本範疇和氛圍的所謂無情對創作,則是丟失根本的脫韁行為。

 

二.吳恭亨之差評歸納出了無情對的特點

從吳氏的評價中可以總結出無情對如下一些特點。

1.字詞以跨越“虛實”為“深度借對”

僅對字麵而一不顧命意,如“木已半枯休縱斧;果然一點不相幹”,即“木”實字對“果”虛字,“斧”實字又對“幹”虛字也。

這段評語,說明借對時“甲義-乙義”若是“虛實之跨”,最能引人注意。顯然,它讓吳恭亨看得到了“明顯反差”。說明這樣做最有利於為“無情味”作貢獻。

“虛實之跨”屬於跨越詞性的極致,前人多有應用。聯界有一些人認為不改變詞性的借對,才是正宗的、穩當的借對,其眼界是局促的。所謂“僅對字麵”,實際上是指兩個“小類漢字”在甲義之外有一組“工對義”(即含義相同、相反、相對或相類)。在此前提下,又何論詞性相同與不相同。

2.上下比就是要追求“不均衡”“不並行”

“顧雖巧絕,而五雀六燕,輕重則失平衡矣。”“巧絕”者,字字小類工對也。“五雀六燕,輕重則失平衡”指的是“密集借對”,尤其是“虛實之跨”造成的上下比詞句之“不均衡”,銖兩之不悉稱。

“然亦不免失之佻。”“佻”為“不莊重,不嚴肅”之謂。說明無情對就是要追求類似“三徑漸荒鴻印雪;兩江總督鹿傳霖”上下比“意境上的大反差”“風格上的不協調”。

3.“出雅對雅”亦屬一類無情對的特征

“春眠未覺花心動;夏禮能言杞足征。”亦然,然究不可為訓。

此作上聯為古詩句,下聯更是脫化於《論語》,顯然都屬於雅句。即便如此,吳恭亨依然感覺到了並發現它與普通聯明顯不同,與另兩件作品同屬一類。

“雅無情”相比於“雅俗配”“俗俗配”無情對,上下比未脫離“詩家語”範疇,為它“回歸”於多分句聯、律詩等,成為其有機組成部分保留了更大的可能性。吳恭亨作出“究不可為訓”的評語,乃是眼界所限。

有趣的是,吳恭亨在下麵這則聯話中對另外三副無情對卻沒有給予差評。

又,陳君海鵬,清鹹同名將也。解甲後,養鴨於新河,座客常滿,有北海風人為之聯雲:“欲吃新河鴨;須交陳海鵬。”後陳歿,其孫亦有祖風。人為續之雲:“欲吃新河鴨子;須交陳海鵬孫。”兩均有風趣。又,滬上有出聯征對者雲:“岑春萱拜陸鳳石。”許弼丞對雲:“川冬菜炒山雞絲。”與上聯亦同工。然以遜朝宰相總督資格,隻與川冬菜、山雞絲相等,則其人物之價值又可知。

究其原因,在於這三副作品上下聯有直接或間接的相關性,屬於“神不散無情”,同時,除了“新/陳”跨越了詞性,其他的借對都是“名詞對名詞”,造成句子的“不均衡,不並行”感沒那麼明顯,故而感覺上的反差沒上麵三副作品那麼大。看來,從借對造成的“甲義=乙義”的折衝出發,麵對“神不散”無情對,尤其是“神不散雅無情”,尚待群體繼續探索,方能逐步抵達“善賞”的境界。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對聯話無情對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