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這些對聯原來如此“無情”

這些對聯原來如此“無情”

2019-05-03 22:31:46劉可亮國藩詩社 0條評論

無情對的創作,此前隻有一些淺顯的經驗之談。今天開始,我們將正式開始“精研式”學習。

學習無情對,有以下切實的好處。

1、可以增添樂趣,愉悅身心。 

成功的無情對100%是幽默對聯。有了它,心花可以常放。

2、有利於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漢語字、詞的活學活用技巧。  

無情對創作與普通對聯創作的差別,主要是利用漢字的“一字多義”的特點來做文章。熟悉無情對創作的人,對漢字的靈動性,往往有更敏銳的感覺。 

3、有利於提升普通詩、聯創作境界。

無情對萌生於借對手法的大量運用。而借對手法目前仍常見應於其他格律文體和普通對聯。學習無情對,對高層次的詩聯創作有益。成為無情高手,詩聯的創作將進入全新一層的境界。

我們先來給無情對下個定義:

無情對,是一種通過密集運用借對等手法,極力追求字、律等的對稱,同時極力追求詞、句等的不對稱的幽默類對聯形式。


這節課,我們從定義出發,來初步了解無情對的對仗與平仄之特點。

 

一、密集運用借對


無情對的創作,偏向於借對手法的密集使用。一副無情對通常多處字、詞采用了借對手法,有相當一部分甚至實現了全覆蓋。其他手法隻是作為輔助。

1、認識四種基本構偶句手法

構成偶句(對聯)的基本手法有四種。我們先認識一下:

1)直對

即以形音義的全麵對稱為目的的普通對仗。是人們創作對聯最常用的手法。嚴謹的直對,表現出“詞性相同、義類統一、結構一致”的特點。

直對也允許不同程度的寬對,這樣會不同程度地減損作品的對稱度。

直對的密集運用,得到普通對聯。

2)自對

即當句對,又叫“邊對”,即於上聯中自成對偶,則下聯對應位置也自成對偶,而自成對偶的部分上下不一定工對。

自對的密集運用,得到一種較特殊的對聯。我們都熟悉。

3)借對

即通過借義或借音(此處僅討論借義)等手段來造成對仗工整的假象。一個字、詞有兩種以上的意義,在句中用的是甲義,對仗不工,但是借用它的乙義或丙義,在審美錯覺上造成工對的假象,故又稱假對。

借對的密集使用,得到另一種較特殊的對聯——無情對。

4)磋對

即根據表意需要或為了使平仄合律而合理改變詞語的位次。也稱錯綜對、交股對。

磋對的特點決定了它不適合密集運用。一旦密集,則無法保證“對稱性”的主體地位,且缺乏其他製衡手段。

以上四種基本對仗手法,如同數學運算的基本手法:加減乘除。全麵嫻熟掌握,則造句成聯的選擇空間和自由度就大。如果偏於一兩種手法,則相對局限。

曆史上,四種手法應用率不一。直對,應用最為普遍。自對,較為常用。磋對則極少用到,迄今隻留下少數例作。

借對,古人較為常用。今人使用比例銳減。

造成這一尷尬情形的原因在於:人們對無情對產生了種種偏見和認識誤區,如:認為借對於普通對仗而言是旁門左道,比自對、磋對還不正規;認為無情對不宜深入學習,玩多了就有礙詩聯精進;

認為無情對本身創作空間狹小,需要很機智的人偶爾靈光一現,才能創作出來。

這些認識誤區的不當傳播,市場很大,造成了今人普遍不肯用、不善用、不屑用的局麵。

 

2、為何說“密集借對”是無情對的顯著特點

無情對的名稱,是基於大部分作品表現出上下聯內容不相幹而得。如果不深入認識,容易顧名思義,得出以偏概全的結論。

第一課我們已經了解到,載之典籍的經典無情對,並且通過閱讀《民國以前經典無情對的昭示》了解到,25副眾口相傳的經典作品,無不運用了借對手法,且絕大部分作品運用借對手法覆蓋文字比例在50%以上,甚至不少作品覆蓋了全部文字。

同時,我們也了解到,並不是所有無情對的上下聯均“風馬牛不相及”,主題相關的約占1/3。

如果真的顧名思義,把上下聯“意隔”的作品都統稱為無情對,那麼,民國、清末及以前,日常創作中也出現過不少“意隔”之對,而上一課列舉的主要對聯類典籍在收集無情對(羊角對)時,為什麼基本沒收集“未采用借對的作品”呢?(注:混入其中的隻有“太極兩儀生四象,春宵一刻值千金”等極少數作品。)

可見,先賢對無情對“密集借對”所造成的顯著錯落感,還是有深刻體悟,且能與普通隔對區分開來的。

到了建國以後,才逐步有人顧名思義,把類似“翻身不忘共產黨,吃喝全靠秦始皇”“六宮粉黛無顏色,三峽工程有問題”等作品訛傳為無情對,且有了一定市場。

我們必須以科學的態度加以認識,並善於甄別。

即使往大了說,把所有“隔對”都叫無情對,那無情對也可細分為兩大陣營。我們要學的是“密集運用借對手法的無情對”。

 

二、其他手法的運用


為了追求無情對的藝術效果,創作者總是盡量密集地多使用借對手法,且追求“借對深度指數”的高值。

基於創作的整體需要,為了表意的流暢和完整,同時也適當運用其他手法。

1、直對

無情對追求借對密度100%,即所有的字或詞都施加借對手法,但不強求100%。如

人生/欲望/多

馬克思/名/大

“多/大”沒有借對,而是普通的直對。借對密度為80%。

細羽家禽/磚/後/死

粗毛野獸/石/先生

前半部分是直對。借對密度僅為42.8%。

一般借對密度越低,則需要借對的部分“深度指數”夠高,才足以四兩撥千斤,保證無情對成立。

2、變詞性

有些借對,會同時導致詞性的變化,造成很大反差,人們把這種手法總結為“變詞性”。如

樹已千尋休縱斧

果然一點不相幹

張之洞這個代表作中的“果”就變了詞性。果:甲義=確實,果真(副詞);乙義=果實(名詞)

其實,“變詞性”隻不過是借對(轉義)的一種細分情況,以後我們在學習和交流中,通常指出是借對或轉義,而不特別強調是“變詞性”。

有時為了強調“深度指數高”,會提及疊加了詞性的變化。

3、異步

無情對創作時,還可以采用改變詞的搭配,打亂意節的手法,使出對句“詞不對位”。這種方法叫通常叫“變結構”。

近年網絡無情對圈子常稱之為“異步”。

異步,就是步調不一致。通常有下列情況:

1)“一變多”與“多變一”

“多變一”,即把2個及以上相鄰的詞,當成1個詞看待來應對。“一變多”,即把1個“多字詞”拆開來看,當成幾個詞來應對。如:

樹/已/千/尋/休/縱/斧 
果然/一點/不/相幹

例中,“樹/已”對以“果然”,是“11”變“2”。“樹已”不是詞,屬“11”結構,把它當成一個詞看待,應對一個詞“果然”,是“2”結構。

明月/幾時/有 [候補僵屍] 
後天/才/刻/完 [陳遠清]

例中,“幾時”對以“才/刻”,是“2”變“11

三/徑/漸/荒/鴻/印/雪 
兩江/總督/鹿傳霖

例中,“鴻/印/雪”對以“鹿傳霖”是“111”變“3” 

雞冠花/未/放 
狗/頭/葉/先生。 

例中,“雞冠花”對以“狗/頭/葉”是“3”變“111”(也可斷句為21) 

四個字及以上的“多變一”和“一變多”,通常,成語、長的專用名詞屬於此列。大家可以在成熟的作品中找到例子。 


“多變一”和“一變多”,一般不改變普通對聯視野中的句子的意節和音節,故普遍被聯友所接受。 


注意:普通對聯作品也常有“多變一”和“一變多”的情況。所以,這種變結構的形式,大部分歧義效果不明顯。

實踐中,無情高手常常疊加借對手法,以使其歧義效果明顯。以上例子,基本上都同時疊加了借對手法,伴隨有詞性和含義的變化。

2)“多變多” 


“多變多”,即把2個及以上相鄰的詞,打亂對位方式,應對以另外2個及以上相鄰的詞。如:

舉國/關心/高考/熱 [赤兔馬] 

回家/看/眼/老/娘親 [田園微風]

例中,“高考/熱”對以“老/娘親”是“21”變“12” 

舉國/關心/高考/熱 [赤兔馬] 
張家口/眼下/嚴寒 [田園微風] 


例中,全盤皆變,全聯無一處直接的意節同步,屬於“2221”變“322” 

“多變多”的手法,一般改變了普通對聯視野中的句子的意節和音節,故曾被一些聯友所反對。其實,這種反對是沒有道理的。

因為,如果允許“多變一”和“一變多”,而反對“多變多”,可以推理出來這種觀點在邏輯上會出現自相矛盾的情況。

“多變多”手法直接造成了視覺上強烈的不對稱感,就算不疊加借對手法,也是成功的。如果能疊加,則歧義效果更突出。 

“異步”在本質上也是一種“詞的借對”或“詞的組合的借對”,隻不過人們按照一般的閱讀習慣,不方便輕易產生清晰的“乙義”而已。

真要去分析,可以得到稀奇古怪的“乙義”。如“高考/熱”的乙義為“高大的先考很熱”。


三、極力追求“字工”


借對的“甲義”,按照普通對聯的標準,在“含義”和“類別”上往往非常不匹配,與“失對”無異。

比如,“道(道路)”對“僧(僧人)”;“樹(樹木)”對“果(確實)”;“時(時候)”對“刻(雕刻)”,與詞義相類、詞性對品差得太遠,還會導致結構嚴重不對應。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另外的補償,肯定是難以作為藝術作品而立足的。

無情對的補償是:字字小類工對。

即,無情對雖然故意讓“甲義”和“甲詞性”明顯失配,卻因為選擇“麵對麵”的漢字屬於“小類”,而能倚仗“乙義”“丙義”等造成讀者誤以為“很工致”的審美錯覺。

為了勝任這個造成“審美錯覺”的任務,故無情對於小類的選擇是嚴格的,追求是盡力的。

其選擇標準,不同於普通對聯視野裏的“工對”。

如果按照普通對聯“同門相對”即為工對的粗放標準,用《縹緗對類》等古籍中的22門來割分,則太過寬泛,不容易造成讀者天然的審美錯覺。

所以,學習無情對,有必要準確認識和把握什麼是“小類工對”。

 

所謂小類字,就是與某一漢字含義相同、相近、相反或相類的漢字。

 

含義相同:如,說、雲、道、語、喊

含義相近:如,打、踢、撕、扯、罵

含義相反:如,冷-熱;肥-瘦;哭-笑

含義相類:如,詩、書、畫、印;春、夏、秋、冬

 

精確的小類,本質上由漢字固有的基本含義所決定。一個的漢字,可能屬於不同的小類。

“漢字的多義性”、“小類的多樣化”正是借對能普遍實現、頻繁使用,並促成無情對誕生的內因所在。

嚴格地說,一個漢字在字典上有幾個明顯不同的含義,它就至少屬於幾個明顯不同的小類。如,出句:

花落知多少

試分析其中的“花”字:

甲義:植物器官

乙義:(顏色)駁雜的

丙義:耗費(金錢等)

丁義:不專一的,不真誠

 

甲義,與“葉、果、幹、實、根…”等為一小類;

乙義,與“白、彩、綠、雜…”等為一小類;

丙義,與“費、用、耗…”等為一小類;

丁義,與“誠、信、巧、奸…”等為一小類;

……

一個漢字,能應對的“小類字庫”,可以這樣表述:

 

花=葉、果、幹、實、根…  白、彩、綠、雜… 費、用、耗… 誠、信、巧、        奸…

 

小類還根據不同的文字語言環境而有很多不同的分法。如:

生,與“末、淨、醜、旦”同為戲曲角色,而屬同一小類

車,與“後、兵、象”同為國際象棋棋子名稱,而屬同一小類

小類中可能有更小類。較大的小類就成了大類。如

  

說、看、聽、嗅,同為五官小類。而“說”與“雲、道、呼、喊”等同為口腔發聲,故為更佳的小類。

大小類在特殊情境下,歸屬另一小類。如

  

“花”是植物的一部分,“柳”是植物,從這個角度是大小類。但“花/柳”常出現在並列結構的成語如“尋花問柳”中,故可歸為小類。

而“花/鬆”卻不是小類了,而是大小類相對。

大類也可能成為小類。如:

詩、酒、劍,屬於不同大類,但因同屬於某種文化氣場,而常被歸為一個小類。風、花、雪、月,又屬於另一文化氣場,也可歸為一個小類。

小類還因時而變。如“網”,進入網絡時代,可以對“書.”“報”。而此前則不屬於小類。

小類還因人的圈子而改變熟知程度。比如,一群50歲以上的人,就明白“多、快、好、省”是一個小類。

人們對於小類的認識,總體比較一致,但也有分歧。每個人因知識麵等的製約,在認識上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

成功的小類對仗,以絕大部分讀者能輕易理解和認同為標準。

一組小類工對的漢字,不因所處環境不同而發生工寬的變化。

即不論它們在什麼無情對中,不論誰在上誰在下,不論它們以什麼詞性和含義出現,隻要處在“麵對麵”的位置上,就總是小類工對。例:“花”與“果”。

 

花的含義:a植物器官;b消耗(金錢等);c(顏色等)混雜的;d不專一的;e姓氏…   

果的含義:1植物器官;2結局;3、堅決、果敢;4、確實、的確;5、充實、飽足…

 

在上下聯中,無論選擇以上任何含義作為“甲義”沉澱於句子中,隻要是這2個字“麵對麵”,就一定是“小類工對”。

認識無情對的“小類工對”,還要特別注意幾點:

1)理解“字工”的實質

我們在學習詩、聯時,之所以能判斷哪些字是“小類”,其實質是因為一組漢字“工對義”的存在。

什麼是“工對義”呢?如上例中的含義“a1”組合,就是“工對義”。“花”和“果”都是植物的器官,是我們判斷它們為“小類”的依據所在。

工對義,就是兩個漢字的諸多含義中,相同、相近、相反或相類的那組含義。

如果我們仔細再觀察和甄別,可以發現:“d3”組合和“b5”組合,也是“工對義”。如果安排到普通對聯中,我們也認為是工對。

很顯然,每一組“小類工對”的漢字,至少有一組“工對義”。

除了“工對義”,其他的組合合理安排到對聯中,就是借對。

2)不能組詞而思義

在由含義而判斷是否為“小類工對”時,一定要緊扣字典、詞典上的“基本釋義”,不能通過組詞而確定含義。

有時,單個漢字的確能代表一個詞,而有些則不能作為某個詞的簡稱。

後者的情況,若把“詞義”當“字義”使,是不妥當的。

3)不能“隔山打牛”

在是否“小類工對”的判斷中,人們常犯隔山打牛的錯誤,需要提請注意。

比如:

“花”和“果”是一個小類;

“果”和“因”是一個小類;

不能由此認為“花”和“因”是一個小類。

是不是小類,一定要緊扣“工對義”,即判斷是否有一組含義相同、相近、相反或相類,而不是其他判斷標準。

4)重視略寬的選擇

借對和無情對很重視“小類工對”,但也不能太機械,不懂變通。

如果我們設置一個“工值”的概念,最高分為10分,那麼,我們要追求字字10分,但不強求10分。

通常,普通對聯的同門相對即為工,最低可能放寬到了7分左右。借對和無情對根據實際需要,大約在9分以上,就算比較理想了。

還有一些特殊情況,甚至可以低到9分以下。這個問題,我們將在講座中探討到。

 

四、嚴守“律工”


律工,也是無情對的基石。無情對和一般對聯一樣嚴守聯律。兩言、三言的無情對,甚至強調每個位置都上下平仄對立。

當然,普通對聯的經驗,用於無情對也管用,如,也需要注意避免孤平和三平尾等,也需要拗救。

當然,無情對作為“機巧聯大家族”的一員,遇到特殊情況,按“律不壓意”的原則,該破律時就破律。需要把握的法度,與其他機巧類對聯一樣。

除此之外,還有兩種情況,需要注意安排平仄的相應變化。


1、“異步”時的平仄安排


無情對若有異步,尤其是“多變多”的異步情況,平仄安排通常有兩種選擇。

1)以出句的“意節”為標

就如同普通對聯要求一樣,保持與出句節奏點平仄對立。例:

舉國/關心/高考/熱 [赤兔馬] 

張家口/眼下/嚴寒 [田園微風]

例中的對句,盡管按意節來斷句,停頓點在三、五、七位,但二四六位依然注重保持著與出句平仄對立。

2)以對句的“意節”為標

當節奏點或意節的平仄安排,無法保證以出句為標來實現平仄對立時,以對句的“意節”為標,也行。如

打狗/要看/主人/麵

顧鼇/蔣作賓/孫眉

例中四位、六位,如果以出句為標來考察,則相沾了。但若以對句為標,則二、五、七位這些意節的停頓點很好地保證了平仄對立,也算合律。

這兩種選擇,前者基於傳統閱讀習慣,當為主流;後者也符合美學原則,可視為權變模式。尤其是五言、七言律句,可適用此1+1方案。


2、“變音轉調”時的平仄安排


漢字“多音字”多。在實施借對後,可能伴隨著讀音的變化,有些涉及到平仄的變化。一旦讀音一變,考察平仄時,如何進行呢?  

辦法就是:

考察字“小類與否”時,隻看有沒有一組“工對義”存在,不管它音調變沒變;

考察平仄時,隻管甲義的音和平仄,而不管被借用的乙義是何讀音。

因為,甲義才是客觀存在;被借用的乙義,盡管平仄變了,那也是在錯覺中,不能當成既定事實。例: 

紅箋/小字/羞/回首 [冬兒] 

烏鎮/中/文豪/藏身

此句中“藏”對“回”作民族理解時,是工的。但這時是考察工寬,與讀音無關。所以,不能就此認為“藏(仄)”合律。

考察“藏”字是否合律時,應看甲義的讀音。對句中 “藏”的實際讀音是平聲,所以失律。 例:

閑依/碧水/觀/荷舞 [冬兒] 

散步/金山寺/踏歌   

此句以“寺”對“觀”,作“寺廟”與“道觀”理解,是工的。這時,考察工寬,不能因為二者均是“仄聲”而判斷為不符合相反律。

因為在出句中,“觀”的甲義,其實際讀音是平聲。所以,結論是:合相反律。

所以,可以這樣概括:應對無情對時,如果多音字出現在出句中,可以把它理解為任何一種“義”來應對;如果多音字出現在對句中,則要先保證(甲義的)實際讀音合律。

 

五、詞句的明顯不對稱 

 

按照中國楹聯學會頒發的《聯律通則》之第一至第六條,普通對聯的基本規則是:字句對等、詞性對品、結構對應、節律對拍、平仄對立、形對意聯,可稱之為“六對稱”。

參照這6條,無情對也遵守“字句對等”和“平仄對立”2條。

同時,無情對又極力追求“詞性不對品” 、“形不對、意相遠”。密集借對的結果,通常會明顯改變句子的語法結構。

這一點,我們在欣賞優秀無情對作品時,當有明顯感受。

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無情對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