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無情對創作與欣賞中的心理活動分析

無情對創作與欣賞中的心理活動分析

2020-06-19 21:04:59劉可亮聯齋 0條評論

無情對以普通對聯的“價值判斷體係”為參照係。

麵對普通聯的上下聯,創作者和欣賞者“意識的流動”(以下簡稱“意識流”)是一個整體並行的姿態。盡管“對稱性破缺”無處不在,但在通常情況下思維沒有大的跳躍和拐彎。

無情對則處處試圖打破上下比這種“意識流並行”的情況,讓讀者的思維如同扭秧歌一樣,不斷的彎來繞去,獲得別樣的審美享受。

為了幫助創作者和欣賞者深入了解無情對,讓這一生發於傳統文化土壤的幽默類藝術形式更加貼近生活,愉悅大眾,成為“廣場舞”,試從心理活動方麵進行分析。


一.無情對靠誘導“意識流”拐彎而立足

創作者和欣賞者麵對普通對聯時,意識流的“並行性”主要體現在:角度切入的相似性;辭藻選擇的同類性;誌趣觀點的一致性。

無情對以借對為手法,以密集借對為追求。其打破“並行性”的原理如下。

1.借對的“誘導機製”

先看例子:

羊腸小道

駝背高僧 [學而究]

例中“小道”的“道”是“道路”之意,但由於對句的出現,讀者身不由己會想到“道士”的“道”,從而錯覺對得“很工”(其實“道路”對“僧人”並不匹配)。

為什麼讀者會不受控製的產生這種審美錯覺呢?我們來分析這2個漢字:

“道”的常見含義:1.道路;2.道士、道教;3.道德、道義;4.說、講述……

“僧”的常見含義:a.和尚、僧人

很顯然,讀者由於熟悉“普通對聯的價值判斷體係”,很容易發現含義“2和a”的匹配性。這種“匹配性”很強的含義組合,具備“相同、相反、相對、相類”的特點。

兩個漢字的諸多含義中,隻要有一組“很匹配”,人們就判斷它們是“小類工對”。先秦以來,隨著格律文體的不斷發展,人們在心理上對“小類漢字”有很強的認同感。哪怕其他的“含義組合”如“1和a”很不匹配,也不影響這種感覺。

借對的“誘導機製”,正是利用“很不匹配”的含義組合做文章。故意把它們安排在句子中。從而利用人們對其“很匹配”的含義強烈的認同感,引得讀者“誤以為很工”的錯覺。

2.無情對帶來“意識流的密集扭動”

設想如果能用心電圖來顯示讀者欣賞對聯時“意識的流動”軌跡,那麼,麵對普通對聯的上下聯,是兩條整體一致性比較強的並行曲線,線條起伏不大。而欣賞一副“密集借對”而成的無情對,不自覺的按照普通對聯的對仗是否工整的“價值判斷”去比對上下聯時,則有如玩過山車的感覺,兩條曲線幾乎看不出並行特征。在小類工對的逗引下,“意識流”有劇烈的跳躍感。試舉例分析:

錯過花開空對月

交來白卷得零分 [田園微風]

首先在整體觀感上,讓人覺得上下比不在一個頻道上,得出“根本不像對聯”的結論。而一組一組“小類工對”的字列隊於眼前,會引得人不自覺的進入另一“審美角度”。“錯/交”“花/白”“開/卷”“對/零”“月/分”等漢字組合,在句子中的實際含義“並不匹配”,而又身不由己想到他們“很匹配”的含義,得出“對上了”的結論。不同的借對手法,造成心理起伏的特點不一樣。

1)下轉:讓靈魂的下半身扭一扭。

例中的“開/卷”,讀者的“意識流”會從下聯的“卷”的名詞義“試卷”跳躍到動詞義“使彎曲”。然後再品味下一組。

2)上轉:讓靈魂的上半身扭一扭。

例中的“對/零”,讀者的“意識流”會從上聯的“對”的動詞義“朝著”跳躍到數詞義“一雙”。然後再品味下一組。

3)雙轉:讓靈魂的全身都動起來。

例中的“花/白”,讀者的“意識流”會從上聯的“花”的名動詞義“植物的器官”跳躍到形容詞義“(顏色)混雜的”;同時從下聯的“白”的形容詞義“空白的”跳躍到形容詞義“白色的”。然後再品味下一組。1位的“錯/交”、7位的“月/分”也是這種情形。

其中2位、5位則保持普通對仗“匹配”的態勢。

也就是說,這個七言的無情對,讓讀者的“意識流”在1位上下同時拐彎;2位回歸並行;3位上下同時拐彎;4位下麵拐彎;5位回歸並行;6位上麵拐彎;7位上下同時拐彎。折衝往返之密集之劇烈,可見一斑。

通過借對等手法成功誘導思維的密集扭動,是無情對的原理。它帶給讀者的審美體驗,如同在平淡的生活之餘,去參加極限運動,體驗了一把刺激。

3.無情對與普通對的科學分野

梁恭辰《巧對續錄》卷下,描述無情對的特點為:“聯語不倫類,而對仗甚工。”愚以為這是最恰當的概括,比“命意絕不相幹”等說法要準確,道出了無情對的本質特征。“無情”二字的內涵,就是指“不倫類”。試分析如下。

聯語,即聯句。由借對、異步而造成的“詞的不倫類”,最終導致了“聯語的不倫類”。欣賞時,出現了“意識流”明顯的不並行。作品外觀主要表現在:1、主題不統一;2、節奏不一致;3、結構不一致;4、風格不協調。這4個方麵特點通常會出現在作品身上,但未必同時出現在某一件作品身上。

嚴謹的學術,要抓住事物的本質,而不是表象。故所以,普通對聯的“有情”,簡單地解釋為“上下內容相關”是不嚴密、也不準確的(很多對聯不需要內容相關與能上下呼應)。解釋為“上下聯氣質的匹配”則更為形象準確。匹配的可以是“美、意、理、巧、趣”等方麵有如磁場的感應。讀者感覺它的“上下聯氣質的匹配”,本質上源於“對仗的並行性”造成的“意識流的並行性”。

無情,顧名思義,“情”指情感(思想),而“意識流”則正是人的思想(情感)走勢的形象表述方式。

在上述解釋的基礎上,那麼,我們如何正確認識和科學定義無情對的“無情”呢?若簡單地解釋為“上下內容不相關”也是不嚴密、不準確的(反例的存在也證明了這一點)。故“無情”解釋為“密集借對”等手法帶來的“上下比氣質的很不匹配”更為形象準確。同樣,讀者感覺它的“上下比氣質的很不匹配”,本質上源於“對仗的並行性被強烈破壞”造成的“意識流的劇烈起伏”。

無情,即以欣賞普通對上下聯時“意識流的並行”為參照,密集借對導致“並行性嚴重破壞”,使觀賞者的“審美慣性”無法保持,“情感上原來那種固有的感覺”丟失了。(再倚仗“字字小類工對”圓回來)

故所以,無情對與普通聯的真正分野在於:密集借對導致了欣賞者“意識流”的“明顯不並行”。

這樣,也就能在理論上嚴謹地解釋“神不散”和“結構一致”的作品也屬於無情對。

千首古風吟子美

一身新月種丁香

初一看,心之海風平浪靜,仔細一瞧,3處借對依然在導致讀者的腦海暗流湧動。


二.無情對創作者心理活動分析

無情對創作者總是在“製造懸念”而後“抖包袱”。其心理活動大不同於普通對聯的創作。

1.審視“上比”的心態變化

在應對普通對聯時,創作者的目的是選擇“含義很匹配”的“類屬一致”的詞語組串成句,認準的是字詞的“甲義”。

錯過花開空對月

1111111

創作者需要識別的是每個漢字的“1個含義”,並判斷其類屬。

無情對創作者的目的,則是有意避開“含義很匹配”的情況,而選擇“含義很不匹配”的詞語組串成句。既要識別字詞的“甲義”,還要識別“其他可以借用的含義”。

錯過花開空對月

4253332

比如,“花”字明顯不同的含義有:

1.植物器官;2.不專一;3.耗費(金錢等);4.不純的;5.姓氏

創作者在麵對這個出句時,既要識別出“甲義”是1,還要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和閱曆判斷出其他的4個“明顯不同的含義”是可以借用的資源。再根據“可借用的含義”選擇“小類字”,再組詞造句。

2.選擇“手法”的思維轉換

遵循借對的原理,專業的創作思路通常對手法的使用是有的放矢的,指哪能打哪。選擇手法不同,心理活動也不同。

1)上轉

借用出句中的字詞“閑置”的含義,就是“上轉”,即讓上比中的字詞轉義。

出句是固定不變的,不能再動,怎麼才能讓含義發生轉移呢?創作的心理活動就是要“把乙義當甲義來對”。我就認準你似乎是“另一個意思”,按正常對聯的思路來應對。

如上例中的“花開”,就認定你是含義4,從而應對“白、彩”等字,可以對“白卷、彩帶”等。

2)下轉

也可認準出句中的“甲義”不動,采取“下轉”手法,即讓下比中的字詞轉義。

比如例中的“花”字,表示“植物的器官”,按照普通對聯的思路,可以應對:葉、果、根、實、幹、蕊……

這些漢字也有多個含義,比如:

果:1.果實;2.事物的結局;3.堅決;4.充實、飽足……

創作的心理活動就是故意不選擇“能匹配的含義”1,而選擇其他含義來組詞。比如上例中的“花開”,故意選“果”的含義3,可對“果斷”。

3)雙轉

雙轉則是指讓上、下比中的字詞同時轉義。

以上例中“花開”的“花”為例,創作者的心理活動是:

第一步,避開“與甲義匹配”的那組字。即不選擇“葉、果、根、實、幹、蕊……”這組字。而選擇“與乙義匹配”的小類字,如“專、忠……白、黑、綠、彩……耗、費……”等。

第二步,在組詞時避開“工對義”。假設選擇“白”字,就要避開“花/白”都表示“顏色”的含義,即“工對義”,而選擇其他含義組詞。

專業創作者有的放矢的創作,有一些好處,比如,有利於另辟蹊徑,求得借對的新意;有利於通過“上轉”“雙轉”求得“借對深度”,以助作品“無情味濃”。

剛剛接觸借對和無情對,或技巧還不嫻熟的創作者,或高手達到“心中有劍,手中無劍”境界時,其心理活動往往是這樣的:判斷清楚2個字是小類,避免“甲義很匹配”,不管它是上轉、下轉、還是雙轉,隻要保證“轉義”了就行。

4)異步

普通對聯的對仗,通常遵循“對位原則”,即“一言詞”對“一言詞”,“二言詞”對“二言詞”,“三言詞”對“三言詞”,以保證節奏一致。

按照上述的上轉、下轉、雙轉,從某一個漢字出發,實施轉義,組詞造句時,發現“把整詞分開”,或“詞的組合”也能實現“字字小類工對”。它本質上借用了“詞的片段”或“詞的組合”一個“乙義”,依然屬於借對。例:

舉國/關心/高考熱

張家口/眼下/嚴寒

下比異步後的各詞組“張家口”“眼下”“嚴寒”,實際上是利用讀者的審美錯覺,“指令式”地將出句中對應字素“舉國關”“心高”“考熱”變為了新的組合,“賦予”了其乙義,如“舉國關”幻化成了一個類似“平型關”的關名。當然,很多異步,尤其是“大異步”賦予的乙義,是不易通過錯覺讓人明確感知到的,但它的確客觀存在。

創作者的心態,就是調整習慣,不局限於“對位原則”來考慮問題。由於“異步”一定伴隨著借對,有時,創作者並不從一個漢字出發尋求借對,而是直接選擇“小類字”去組詞,尋找“字字工對”的“詞的片段”或“詞的組合”,再去構句。

3.構建“下比”的心路曆程

創作手法的使用,能讓創作者獲得眾多“借對詞彙”,構建藝術品就有了“磚瓦”。

對於下比的構句,創作在平仄、句意、句子的通暢性,以及追求整句的出彩方麵,與普通對聯無異。但基於對“無情味”的追求,又有更多的考量。主要心理活動有:

1)以整句的質量為軸心,全盤考慮。包括,保證字工句順合邏輯,追求整句出彩,自然天成,有事實依據,角度立意文采觀點等方麵出彩等。

2)平衡各種關係。比如,處理“追求小類工”與“略寬,偏工、冷工”在選擇上的矛盾;平衡“增益”與“損益”的關係;在“借對深度”的追求、直對的使用等細節上作取舍。

3)對句子的“甲義”和“乙義”雙重把關。無情對肯定不能違反法律法規和條例。按照“俗不傷雅”的原則,它可以通俗,但不能低俗、庸俗。不但句子的“甲義(實際含義)”要考慮這個問題,被借用的“乙義”也當納入考慮範疇。“乙義”雖然沒有落實在句子中,但它誘導讀者聯想到“乙義”的情況,是一種客觀存在,狡辯不得。即甲義正宗得很,若乙義有不妥之處,比如庸俗,甚至涉黃,也應當注意避免。


三.無情對欣賞者心理活動分析

無情對的讀者群,定位在有一定對聯常識者。不懂對聯為何物,不會欣賞“對聯”對仗基本特征者,就無法欣賞無情對。

1.對“錯落之狀”的意外

讀者看到對聯後,總是考察它的上下比“詞的同類情況如何”,“句的並行性如何”,評價作品在形式層麵合格、嚴謹與否。這種“價值取向”在實踐中形成了“審美慣性”。

當一副無情對擺到讀者眼前時,在“審美慣性”下,會發現“詞類很不一致”“句子的並行性幾乎被破壞殆盡”,意識的流動呈犬牙交錯之狀,從而覺得驚訝、意外,在心裏大呼“這沒對上啊!”

2.對“工致之美”的歎服

在驚訝、意外之餘,由於對“小類”也有很強的審美慣性,讀者很可能會自己發掘無情對的特別之處,即雖然“詞、句對得亂七八糟”,但“一個一個字看”,卻是很“工致”的,不能不承認它“算對上了”,歎服其巧妙。

部分讀者還會發現借用“乙義”讓人在審美時恍惚覺得“很工”這一特點,從而覺得很值得玩味。

3.對“和諧之作”的品味

“這個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塵。兒孫個個都是賊,偷得蟠桃獻至親。”如同這首詩,先製造強烈的意外感和懸念,然後又圓回來,成功的無情對作品可產生類似的強烈藝術效果。

無情對借用漢字被閑置的“乙義”,讓讀者身不由己產生“情人眼裏出西施”的審美錯覺。作品“深度的對稱性破缺”與“精致的工度”實現對立統一,矛盾的極致得以妥善處理,巧妙實現平衡。故無情對作品常讓讀者大呼過癮。即便作品內容本身不幽默,也常常被藝術上的“抖包袱”而逗笑。

在審美心理上,“無情味”就是無情對的“工致之美”“錯落之美”“和諧之美”帶給讀者的審美體驗的總和。願您能善賞其美。

以上分析和介紹的可能更多是“共性的心理活動”。除此之外,創作者各有各的套路,各有竅門,也是自然的;欣賞者各有各的獨到體驗,也是正常的。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無情對創作心理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