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天天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借工諧錯渾——無情對批評的基礎範疇

​借工諧錯渾——無情對批評的基礎範疇

2021-09-13 23:09:07劉可亮湖湘楹聯 0條評論

 迄止目前,無情對的鑒賞和批評標準在聯界尚非常不明朗,亦無專門的批評理論。本文試拋磚引玉,進行初步構建。


一.常見“批評觀”之分析

在無情對的日常討論中,各執一詞的現象非常普遍,有認為“無情對未必要借對”者;有以“字工”為批評核心者;有固守“上下句命意絕不相幹”者;有鍾愛“雅俗配”者;有執著於“結構之錯落”者……實踐證明,這些偏向皆有立足不穩或失之偏頗之處,不能做到係統而全麵。試作如下分析。

1.無情必含“借對”,“意隔”未必屬無情

僅顧名思義的話,很多人容易得出無情對未必要借對的結論。其實,我們隻要觀察和研究前人留下的經典無情對作品,容易發現無情對是運用借對(借義)手法創作出來的一種藝術作品,“密集借對”是絕大部分作品的特征。同時,前人並不把眾多其他“意隔”作品歸屬無情對,亦可窺其對無情對內涵和外延的準確把握。近人有一定混淆現象,但不難甄別。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異步”作品,看不出“字的借對”痕跡,本質上也是運用了借對手法。例:

公門桃李爭榮日

法國荷蘭比利時

顯然“比利時”是甲義,審美時被借用的乙義是“比/利/時”。也就是說,以普通對聯節奏一致、結構一致為標準,“異步”的“整詞”或“詞的組合”被賦予了可能易識別,也可能不易識別,但客觀存在的“乙義”,即實現了借對。

2.“小類工對”是指一個範疇,而不是指“最精致對仗”

無情對講究“字字小類工對”。無情界在評價時普遍采取“從嚴”標準,一些人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這種批評觀有兩個認識方麵的缺失。

一是“小類”是指區別於普通對聯“大類工”的一個範疇,而不能認為隻要有1處不選“最精致”的字就是缺陷。就好比射擊圈定了一個“10環區”,若以10.9環為標準來苛求顯然是不妥當的。

二是缺乏對立統一思想和係統論觀念。無情對也存在“對稱性”與“對稱性破缺”的平衡問題。在綜合考慮作品整體效果的前提下,優秀的無情對作品往往隻需保證部分字“小類”極精致,其他字在“小類”範疇或略微突破小類,如選擇“樹/果”這種大小類,都是可行的。其整體質量未必輸於“整體工致度”更高者。

3.“命意絕不相幹”“雅俗配”是常見特征,而非必然結果或要求

我們在其他篇章已論證過,上下句“命意相幹”和“雅對雅”“俗對俗”均存在不少例作,故“命意絕不相幹”和“雅俗配”均不是無情對的本質特征和成立的條件。目前,聯界依然較大比例存在以此為批評標準者。從學術的嚴密性來說,這些觀點是站不穩腳跟的。

“命意絕不相幹”和“雅俗配”無情對在審美上的確能為“無情味”增益,但不是無情對的全部。隨著認識的深入,人們將逐漸發現,“神不散”無情對和“雅無情”從另一角度也能為“無情味”增益,也是一種享受。這方麵的審美價值觀有待群體逐步定型。

4.“甲義-乙義的跨越”是內因,“結構錯落”是表征

無情聯界也有一些人尤為偏重“詞句結構的錯落”,甚至有人提出“結構不錯落就不算無情對”。這也是類似“苛求小類精工”的一種不恰當的偏執追求。

借對在很大比例上會加劇“詞句結構的錯落”,這是事實。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借對時追求“甲義-乙義”的明顯不同,造成詞的類屬很不一致,就很可能會使得“結構深度錯落”。故“密集借對”是因,“結構錯落”是果。根據“果”來確定批評標準是不穩靠的。事實上,在古漢語語法視野下,有些無情對的結構未必“深度錯落”。

無情對真正的共同特點是:審美時讀者的意識流有明顯“錯落”。


二.無情對批評基本範疇的初步構建

參照筆者對《楹聯叢話全篇》和《對聯話》中對聯批評基本範疇的總結——工、諧、切、渾、傑,以及根據對無情對的長期研究和思考,認為“借”“工”“諧”“錯”“渾”當為無情對批評的基本範疇,其中“借”和“錯”是核心範疇。

1.借

借對手法的運用與否,是無情對批評的核心維度之一。

是否運用了至少1處借對(借義)手法,且造成了詞語“明顯不匹配”,句子“明顯不並行”,是判斷無情對成立與否的條件之一。若隻運用了1處借對,該處借對在造成“句子不並行”方麵是否發揮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為判斷成功與否的依據。

此外,借對運用的“密度”,借對的“深度”,都關係到無情對作品整體效果。另有論述,此處不贅述。

2.工

無情對作品所擇漢字,是否整體基本控製在“小類”(含義相同、相反、相對或相類)範疇,是無情對批評的重要維度之一。

若“工致度”區間設為0-10,普通聯視野的“工對”大約為6-10,則無情對的擇字標準一般在9-10,個別字可能突破這個範疇。

《巧對續錄》把無情對的“工”概述為“字麵配對勻稱者”。向義《論聯雜綴》等表述為“其體僅對字麵”。無情對的“工”,是指“字工”而非“詞工”;“字工”是指“句外工”而非“當句工”。所謂“句外工”,指造成審美錯覺的“乙義”是很匹配的。落實於句子中的“甲義”往往是不匹配的,即“當句不工”。例:

樹已千尋休縱斧

果然一點不相幹

“縱斧/相幹”詞類是不匹配的。“斧/幹”在句子中的意思“類屬不一致”,是不匹配的。之所以認為“工”,是指“幹”被借用的“乙義”為“一種兵器”,與“斧”很匹配。

3.諧

關於平仄安排,《楹聯叢話全篇》和《對聯話》兩部聯話都用“諧”字來概括和表述。在這方麵,無情對也要遵守對聯的基本要求,自然也是其批評維度之一。

這裏有兩個特殊情況。其一,若遇到借對屬於“變音轉調取義”,即被借用的“乙義”之音與“甲義”之音不同,仍以“甲義”為標準判斷其平仄安排。其二,若遇到“大異步”情況,上下句節奏已不一致,自然已非“律句”對仗,故以上聯或下聯為標準來論“節奏點”平仄即可。若對句句出天然,句中的節奏點不論亦為可行。

4.錯

錯,即無情對區別於普通對聯在審美上的錯落感。亦是其批評的核心維度之一。

無情對審美時帶給讀者的錯落感,由借對所賦予。即讀者會不自覺依據普通對聯以“對稱、並行”為鮮明特征的審美價值觀為參照,發覺無情對的字詞明顯不匹配,卻被“乙義”所逗引,誤以為對得很工。這種審美時從“甲義”到“乙義”的折衝,明顯大不同於普通對聯。讀者欣賞上下聯時“意識流”會出現明顯的“不對稱”“不並行”的跳躍感。這是所有無情對本質上的共性,也是學術意義上界定無情對的關鍵所在。

在外觀上,無情對也很可能直接表現出詞、句結構的明顯錯落,卻不盡然。

5.渾

“渾”取其“天然渾成”之意,表現為作品不事雕琢,毫無斧鑿之痕。這是對聯的批評標準之一,也無情對作品“整體評價”角度的批評標準。

無情對上下比可以不相幹,還可以是俗句,其“渾”的要求有區別於普通對聯之處。

對句要“渾”。很多人對於無情對的對句,批評標準是“隻要能達意”,從而大量脫離“詩家語”語境而無所顧忌,不是高明的選擇。其實,“文通字順能達意”可以說是無情對的合格標準,而優良與否,重點要考察其所達“渾”的程度。

出句要“渾”。無情對是在對聯文化的土壤上萌發出來的。它的創作是文人圈、對聯圈的事。無情聯界有少數作者認為什麼都可以作為無情對出句,是不當的。若出句的風格特點明顯脫離了這個圈子,就不在讀者的“審美預期”之內,也就不夠“渾”了。故一般選擇普通聯出句,保持“詩家語”風格,若為俗句,則選擇讀者熟知度較高的常用詞、專用詞,或俗語。

總的來說,“借”是創作手段,“工”“諧”是規則要求,“錯”是本質特征,“渾”是整體效果。“工”“諧”在“對稱性”與“對稱性破缺”之間的平衡,當以追求“渾”的目標為指揮棒來調節,選擇合理的平衡點。“渾”與“工”“諧”之間亦構成矛盾關係,前者為矛盾的主要方麵,必要時後者應讓步於前者。當“渾”的指數很高時,“工”與“諧”隻要在合理區間,哪怕偏於“低端”,作品亦可能不失優秀。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無情對批評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