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天天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從七言聯和律詩殘聯不同談起——對聯風味一辯(上)

從七言聯和律詩殘聯不同談起——對聯風味一辯(上)

2022-07-29 22:37:23王國仲 山東威海對聯天地 0條評論

我認為七言聯和律詩殘聯有何不同,應分別不同情況,二者既有同又有不同。依舊體詩七律的頷聯、頸聯格律作出來的七言對聯,平仄格式有兩種,我以前稱為“律聯”(當作一個聯種)。七律殘聯,是指七律的這兩副對仗聯,單拿出來,之所以這樣叫法,是相對於整首律詩全部四聯而言的,它是之一或之二。那麼,所謂“律聯”和“殘聯”就有了同與不同的講究了。

啟發來自閱讀《對聯台曆1989》(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一副對聯及韓盈評解。

一味黑時猶有骨;

十分紅處便成灰。

格言聯常用以諷喻世態人情。如此聯,即以詠炭為題,上聯謂貧賤不遇之時,尚存本性;下聯謂得意之極,滅裂亦隨之而來。是諷世語,也是警惕語。此類詠物聯語用於特殊場所(如此聯用於炭窯),一般不作楹聯用。此聯為清人徐宗幹作,情文雖佳,但猶律詩中的殘聯,風味亦近於詩中一聯,而不近於對聯。查得清朝徐宗幹(幹字簡體)詠炭詩:一味黑時猶有骨,十分紅處便成灰。百條黃錠心不動,萬葆青春永耀枚。

評解沒有引出原詩,似看作格言聯了。但說了律詩殘聯及其風味與對聯不同,耐人尋味。

僅就“風味不同”談一談。

我認同這一點。相同的地方,如字數多少、對偶對仗句式、音韻結構,這都是相同的,即使有差別也不會大。不同的地方,如體式,對聯是獨立文體,律詩對仗聯是律詩組成部分,也可認為是其中片段,不是一種單獨文體;功能不同,對聯獨立表達一個完整意思,或內容、主題,律詩對仗聯,頷聯起“承”作用,頸聯起“轉”作用。這三點,使得二者引申出三點不同:立足點不同,著眼點不同,表達點不同。如此這些表述要費些筆墨,還是集中談一談“風味不同”吧。

“風味”,詞典解釋側重點不一樣:多指地方色彩(如小吃),大者指風格、特征與趣味、味道,近於風韻、韻味,我取指事物(此處即七言對聯、律詩殘聯)所具有的特殊色彩或趣味。我考慮一下,歸納出對聯的五個方麵特點,實際上也可以做大概念“風味”來理解,先列在這裏:

孕育、發展時間漫長故可歸結為“熟”字熟稔而源遠流長(民風民俗);

高度概括性和廣泛實用性可歸結為“容”字量大而廣(融);

對而能聯大空間與韻律豐可歸結為“律”字嚴而活;

語凝意豐與手法多變可歸結為“渾”(成)字而厚重;

貼近生活與趣味濃鬱可歸結為“博”(雜)字而精約。

再從寫作法、表現法角度,將二者加以對照,來看一下它們各自“風味”有何不同,進一步了解對聯的“風味”獨特之處。

七律的篇章功能,是多用“起承轉合”連貫起來的。有學者認為,中間兩聯為意象語言,一首詩成敗的關鍵,有一半係於它們對仗的巧妙安排,並斷言“頷頸二聯在律詩結構上是居於樞紐的地位”。試舉杜甫律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做例: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頷聯一愁一喜反對,緊承接上聯意;頸聯粘聯喜字轉折,喜上加喜歌酒、還鄉;尾聯以流水對合結全詩。各聯連貫而下流暢自然,對仗聯兩種手法樞結上下,雖無深意,但功用顯豁,突顯全詩主要意旨。

再舉幾例頷頸承轉聯例子: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數叢沙草群鷗散,萬頃江田一鷺飛。我理解,頷頸聯起承轉作用,如果在結構上看作鋪陳、過渡似也說得過去。覺得把它們單摘出來作對聯使用者並不多,原因在於,雖然對仗、韻律好,但深意、重義、精義的少些,歸結起來,還是“風味不足”吧。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一類的律詩摘句聯,被作為名聯廣泛流傳者並不多見。由此想到,學作七言律聯,模仿學習借鑒古典律詩對仗聯有一定意義,但僅此還不夠,還需要內化,掌握七言對聯的屬性、本質、風味以及經典做法才行。

相比較而言,七言對聯風味比七律對仗聯要足。下麵從對聯寫法入手,從幾個角度來做一點分析。

1.對偶句的“言外之意”。

“言外之意”也是聯人要表達的意思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1+1得出一個大於2的“言外之意”。出句意+對句意=聯意,這個聯意是“孽生”出來的,是前兩“意”相加後“溢”出的。對仗聯用的多的正對、反對,單純語意關係,二者差別不大,但從理解過程的觀點來看,這中間就有明顯不同。正對,事異義同,可用“而且”連接,了解其中一句就可了解整對的基本語義,循字麵意義去索解即可;反對,理殊趣合,可用“但是”連接,上下聯合起來理解才行,且會有額外的收獲與樂趣,到底在哪一層麵上可以“趣合”,理解兩句成功的反對,要多費點功夫。另外,而且,表示並列互相補充或遞進;但是,表示轉折關係,由此一般可得孽生溢出的“言外之意”。例如,紀曉嵐題筆捧樓匾額、門聯:浮青閣,“地迥不遮千眼闊;窗虛隻許萬峰窺”,言外之意,大有天高地闊之感,足見閣之高可望浮青萬頃。

2.對仗語意“張力”。

上下聯如果不涉合掌,就是說是對仗的,它們各自擁有一個語意,而且二者合起來就可以產生一個更大的命題,這個“更大的命題”就是張力作用的結果,即分命題+分命題=大命題。在哲學中的張力一詞,其意義與矛盾相當。在物理學中張力常指某物體受到拉力後,物體內部產生的一種牽引力,引申在文學方麵則是指作者對文章的情節內容駕馭熟練,可收可放,使文章節奏恰當,而不拖遝,如弓之開合,不平淡不誇張,恰到好處。

對聯作品的張力,是指詞語間、上下聯之間形成的一種牽引力,亦或是彈力,很大程度來源於對聯的標誌性修辭手法、構章手段——對仗。對仗使得聯作內部充滿矛盾、對立、對應、映襯等關係,從而形成張力。對仗張力大小是否恰當,決定著聯作表現力好壞,是一副聯作品質指標之一。蘇軾的四川同鄉、清代名臣張鵬翮撰蘇姓宗祠用聯“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即是一例,運用互成對、數目詞等構成凝練明快七言聯,內容富有張力,充分褒揚蘇家父子三人突出的文學貢獻,尤其是蘇軾的貢獻。(未完待續)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七言聯律詩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