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贛南書院對聯中的傳統文化精神

贛南書院對聯中的傳統文化精神

2018-05-17 23:19:17楊遵賢對聯雜誌 0條評論

 贛南書院文教始創於唐,繁盛於宋元,曆明清而不衰,賡續千年之久,迄至近代,才逐漸為新式學校教育所取代。

    據有關資料統計,江西的書院,繼唐代以來,始終處在全國之首。最為突出的是宋代南安府的道源書院、虔州的濂溪書院、明代的陽明書院三所書院。它們分別是與同時期的全國其他書院具有極大的影響力。一是它們分別由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學術人物造就,孕育與實踐了中國哲學界兩大理論體係理學與心學。如周敦頤在南安帶教“二程”(程顥、程頤)的道源書院,乃中國理學之源。明代,巡撫南贛的王陽明繼承儒學與理學思想,並發揚光大,創立陸王心學。明正德年間,王陽明在鬱孤台下的濂溪書院講授心學,其時何廷仁、何春、黃宏綱等一批江西籍弟子從學於王陽明。

    受唐代興辦書院的影響,北宋書院一度興盛。據龔文瑞先生《千年書鄉———贛南書院簡史》統計,宋代,包括贛州府及贛縣、興國、上猶、南安、寧都、石城有書院十一所。明代贛南共有三十四所,清代六十六所。

    在上千年的發展進程中,書院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形成了以人格修養為旨歸的尚德精神,以經世致用為特征的創新精神。筆者曾收集過贛南多個朝代的書院幾百副對聯,作者多已失考,其字裏行間無一不浸染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今選擇部分書院對聯加以印證。


周敦頤


一、濂溪書院

     濂溪書院在贛州市老城區南。宋理學祖師周敦頤通判虔州(即贛州)時,程顥、程頤兄弟從其受學,後人因建祠於贛江之東以為紀念。元代末年,祠毀於兵火。明洪武四年重建,弘治間改建鬱孤台下,正德十二年(一五一七)巡撫王守仁遷建於舊布政司故址,改稱濂溪祠堂,崇禎十三年(一六四零)遷建城南,易名為廉泉書院。清順治十年(一六五三),贛撫劉武元始改名為濂溪書院。


    書院撰書有二聯,其一為:

    讀書論道,道明理順;

    說禮敦詩,詩雅仁歸。

    上聯強調書院的首要作用就是讀書,讀了書就要論道,就是要對謀慮治國的政令,進行議論,闡明道理。

   “詩”指的是“詩經”,“雅”也是詩經中的內容。“說禮敦詩”的意思就是要飽學詩書,知書達禮。下聯的後句是說要用先哲孔子提出的仁愛思想愛民、仁政治國。

    寥寥十六字,闡述了讀書的宗旨與方式,要求生徒以先賢哲人為學習楷模。


    另一副佚名的對聯同樣體現尊師重道,崇賢尚聖的精神,聯雲:

    我生近聖人居,教澤如斯,敢忘魯壁金絲,尼山木鐸;

    此來繼賢者後,風流未泯,竊願士崇禮義,俗尚弦歌。

  “魯壁”,孔子故宅井後之夾壁牆。《漢書》載:魯共王擴建宮室,拆孔子故宅時發現壁中藏有古代經傳,故稱魯壁。後人為紀念孔子保護古代文化的功績,特地重修了這個魯壁。

    尼山,原名尼丘山,孔子父母“禱於尼丘得孔子”,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後人避孔子諱稱為尼山。

    木鐸是鐸的一種。中國古代用以警眾的響器。流行於全國大部分地區。鐸大約起源於夏商,是一種以金屬為框的響器,也可以說就是一種銅質的鈴鐺,形如鐃、鉦,體腔內有舌可搖擊發聲。“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木鐸比喻宣揚教化的人。

    上聯表達了學生沐浴教育的恩澤,對先賢的景仰與禮敬之情,由此形成崇聖尚禮。下聯則抒發了學生不能喪失才學儀節,應當養成人格的尚德精神。


    另一座與周敦頤有關的愛蓮書院,位於原通判舊署(今東溪寺贛州七中北校區區域)有周子蓮池遺跡。書院書有一聯:

    君子蓮花,闡說為人哲理;

    文章道義,播揚涉世風規。

    理學,是中國儒學的繼承與發展,宋及其以後的所謂儒學文化,實質上就是理學文化。理學文化孕育於贛南,其創立者為理學祖師爺周敦頤。周敦頤的《太極圖說》,以儒家的《易》說來說明道家〈太極圖〉的意蘊,並提出了一係列的範疇和命題,世稱“濂學”。

    像周敦頤這樣一代鴻儒,身處在泛物質的宋代,尤其追求奢華的虔誠,既不願屈身於紙醉金迷之中,也不願往仕途中努力,便隻有對著他的弟子們講說理學,或是麵對一池枯蓮去研究蓮的品質了。《愛蓮說》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可謂是周敦頤“慎獨”之理學理念的真實寫照,也是他創辦書院,欲以自己的思想、理念影響世人、後人的根本動機。




    陽明書院,贛州府官辦書院,位於贛州鬱孤台下,府城濂溪書院後,原名濂溪書院,明正德間南贛巡撫、僉都禦史王守仁巡撫贛南,在此宣講“致良知”學說,以期“破心中賊”。

    書院原掛有一副對聯:

    薪傳本孟氏七篇,吾道不孤,況此地曾留手澤;

    梓裏溯姚江一派,典型未泯,與諸君同爇心香。

    孟氏七篇即《孟子》七篇:指的是《梁惠王》《公孫醜》《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

   弟子問孔子:“人皆有兄弟,我獨無。”孔子回答道:“德不孤,必有鄰。”這句話出自《論語》。所謂“德”,這裏指的是有道德的人,“不孤”,就是不會感到孤單;就是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感到孤單的。

    上聯表達了繼承先賢遺願,道術學術相傳不絕,做一個不會感到孤單而有道德的人的心願。陽明學派,又名姚江學派,創始人為明代大儒王守仁,因其曾築室於故鄉餘姚陽明洞中,世稱陽明先生,故稱該學派為陽明學派。下聯闡述了陽明學派就是書院的源頭,願與大家懷揣虔誠的心,像給佛燒香一樣。

    在興國縣衣錦鄉建有一所安湖書院,共有三副對聯。其一雲:

    安士敦仁登道岸;

    湖山拱秀壯文軒。

    對聯將書院名“安湖”嵌於聯首,引人注目。上聯的意思是說:人心一旦得安,自然就心地仁厚,自然就能夠用仁愛之心去敦化社會、去淨化人心。所以,己心安而能安人,己心立而能立人,就能到達徹悟的境界。下聯寫景寓情,是說湖光山色環繞著這個秀美的地方,書院用彩畫雕飾的欄杆和門窗的走廊也顯得無比壯觀。

    其二為清代藍拔奇題書院絜矩堂對聯:

    安焉聖,複焉聖,樂趣樂孔顏,以文為禮博且約;

    湖有鵝,洞有鹿,源淵溯朱陸,辨利辨義異而同。

    安焉聖:心性安靜平和,達到這種境界才是真人,是聖。複焉聖:“複焉”,就是把顛倒的事情再顛倒過來。孔顏:孔子與其弟子顏淵的並稱。

    上聯引用周敦頤著作中的話,表達以古聖人為榜樣,以其修養而愉悅,廣求學問,恪守禮法。

    湖有鵝:指鵝湖書院。鵝湖書院位於上饒鉛山縣鵝湖鎮鵝湖山麓,為古代江西四大書院之一。南宋理學家朱熹與陸九淵等人的鵝湖之會,成為中國儒學史上一件影響深遠的盛事。人們為了紀念“鵝湖之會”,在書院後建了“四賢祠”。宋淳熙十年賜名“文宗書院”,後更名為“鵝湖書院”。洞有鹿:指白鹿洞書院。唐朝貞元年間,李渤隱居讀書,養白鹿自娛,地名由此而來。宋初稱為“白鹿洞書院”。朱熹在此講學定規,名聲大振。朱陸:宋代朱熹和陸九淵的並稱。義利之辯:孔子最早提出義和利的對立,“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裏仁》)荀子主張先義後利,“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

    下聯闡明理學的源頭,說明道義和功利相互關係的爭論應是“同中存異,異中求同”的辯證關係。

    其三為民國小說家張恨水題書院門廳對聯:

    安宅在天下,樂先後憂,公定嶽樓爭筆墨;

    湖山好故鄉,歸來狂卷,我還魯壁動絜絲。

    樂先後憂:即“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出自宋代範仲淹《嶽陽樓記》,此聯也是將書院名嵌在聯首。通過對先聖先賢的緬懷和讚頌,表達作者遠大的政治抱負和胸襟膽魄。聯語目光高遠,氣勢磅礴,感人心魄。

    古往今來,無論是《禮記》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文理想,還是《嶽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大任擔當,抑或是陸遊“家祭無忘告乃翁”的忠誠執著,家國情懷從來都不隻是攝人心魄的文學書寫,更近乎你我內心之中的精神歸屬。那種與國家民族休戚與共的壯懷,那種以百姓之心為心、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正是士大夫的人文信仰和人文精神的體現,這種家國情懷,與其說是心靈感觸,毋寧說是生命自覺和家教傳承,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傳承精神。

    家國情懷是一股永不衰竭的精神湧流,有了它的豐潤,人們必能描繪大寫的人生、成就不凡的意義。


二、瀲江書院

    瀲江書院在興國縣城橫街小井頭,舊在北門外瑤(窯)岡下。乾隆三年(一七三八),知縣陳大坤在文廟舊址建,自己撰文記述。



    書院文昌宮有一聯:

    興我小邦,矢其文德;

    國之善士,簡在帝心。

   《大誥》:“天休於寧(文)王,興我小邦周。”周人稱殷為“大國”,自稱“小邦”。《詩·大雅·江漢》中雲:“矢其文德,洽此四國。”“矢”,通“施”。施行。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施行文治廣被德政,和洽當今四周之地。國之善士:這是孟子說的,原話是這樣的:孟子謂萬章曰:“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萬章》下)譯文如下:孟子對萬章說:“一個鄉的優秀人物就和一個鄉的優秀人物交朋友,一個國家的優秀人物就和一個國家的優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優秀人物就和天下的優秀人物交朋友。如果認為和天下的優秀人物交朋友還不夠,便又上溯古代的優秀人物。吟詠他們的詩,讀他們的書,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什麼人,可以嗎?所以要研究他們所處的社會時代。這就是上溯曆史與古人交朋友”。簡在帝心:成語出處:《論語·堯曰》“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意即指能被皇帝所知者。


2018年5期《對聯》雜誌 


三、崇義王文成書院

    崇義王文成書院聯:    

    崇山峻嶺,是前賢開創之區,想兩番掃穴,三縣畫疆,千萬戶奠土安居,繼而今講舍宏開,鳥革翬飛名勝地;

    義路禮門,喜多士率由有準,況山聳旗峰,江橫帶水,四百年鍾靈毓秀,願以此巍科接武,蛟騰鳳起濟時才。

——周長森

    王文成,即王守仁(一四七二———一五二八),字伯安,號陽明,諡文成,浙江餘姚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和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禦史。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

    兩番掃穴:第一次是江西平匪。王守仁蕩平為患數十年的盜賊,附近的人都驚呼守仁是神。第二次是鎮壓叛亂。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王守仁集結大軍,雙方在鄱陽湖決戰,經過三天的激戰,寧王戰敗被俘,寧王叛亂宣告結束。三縣畫疆:王陽明為安定民生、保障長治久安而奏設廣東和平、福建平和、江西崇義三縣,他的平亂設縣對於發展本地經濟、振興文教等都具有重大作用和曆史意義。

    鳥革翬飛:革,鳥張翅;翬,羽毛五彩的野雞。如同鳥兒張開雙翼,野雞展翅飛翔一般。舊時形容宮室華麗。禮門義路:“義”好比是大路,“禮”好比是門,隻有君子才能從這條大路行走,由這扇門出入。率由:由來。巍科:猶,高第。古代稱科舉考試名次在前者。接武:足跡前後相接。形容細步徐行。鍾靈毓秀:意為凝聚了天地間的靈氣,孕育著優秀的人物。指山川秀美,人才輩出。蛟騰鳳起:宛如蛟龍騰躍、鳳凰起舞。形容人才眾多各顯其能。

    上聯以景入題,為先賢開創了這個美好的環境而慶幸自豪,並讚頌了王陽明的剿匪平叛設縣的功勞德行。下聯則回到當今,表達了莫辜負此秀水麗景,應努力攻讀,早登金榜,為國為民,各顯其能之意。南康旭升書院的一副對聯“讀書誌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也印證了古之學子讀書為官的誌向與目的。

    耕讀傳家曾經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中,小康農家所努力追求的一種理想生活圖景。讀書致仕成為城鄉普遍的風氣。贛南書院的興起,民間無不極大地向往,影響著人們對先生的尊敬,更有對功名的敬畏。書院教育強調弘揚“理義之學,修養之道”,以人格教育,繁榮學術,人才養成,傳授知識為培養模式。


四、崇義縣輿中成書院

    崇義縣輿中成書院有一副別具一格的大堂聯:

    我亦從艱苦中來,撫茲劫後瘡痍,敢忘卻扶衰救弊;

    民莫越理法之外,到此慘罹桎梏,悔不如守分安貧。

    此聯沒有大談書院的宗旨與作用,也沒有專勸如何刻苦攻讀。而是談自己的經曆,並且苦口婆心地規勸學生莫要無視國法。

    開句直言自己從困頓中走來,曾經曆過遭遇災難後的創傷困苦,怎能忘記扶持弱者,救贖社會上的弊病、弊端、弊害。下麵則以規勸的口氣,你們不要無視國法,超越法理,落得個牢獄之災,到時後悔不如當時甘守本分,在貧困環境中安逸自得。

    此聯作者姓名無從知曉,但從敘述的內容與感情來說,可知作者是一位經曆過艱難曲折的人,並從切身體會中悟出的“扶衰救弊”,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匡扶正義、扶弱濟困的正義行為。

    此外,崇義輿中成書院還有兩副對聯,其一是:    

    二塔聳層霄,天許重開文運;

    萬山圍僻縣,我來願振頹風。

    此聯描寫了書院的地理位置,表達了拯救頹敗的風氣,重開科舉應試的文運的豪情。

    其二是輿中成書院譙樓聯:    

    日麗九重天,燕語鶯啼,同作升平鼓吹;

    地高十三郡,嵐回翠繞,此中管領煙霞。

    此聯也是以景致入聯,抒發了在這優美的環境中,為國家的太平氣象而大力宣揚。


五、堂下書院

    堂下書院在石城縣岩嶺鄉堂下村,是石城縣最早辦起的書院。北宋思想家、詩人李覯曾為堂下書院撰有一聯:    

    對月有嫦娥,齊問天香消息;

    登樓無俗客,共賞花樣文章。

    上聯寫書院幽靜的環境,晚上對著月亮,可以看到美麗的仙子嫦娥。賞心悅目中,大家還可以提提問題,詢問有關天香的消息。學習環境與學習態度是多麼自由,多麼浪漫,表達了學子探求學問的積極精神。下聯著重說書院的文雅與高貴,登上書院高樓的都是尊貴高雅的客人,來這裏可以與大家共同欣賞像花一樣美麗的文章,字裏行間散發出醇醇清香。幽靜中,將書院的讀書環境與學習態度描繪得細致而真實。


2018年5期《對聯》雜誌 


六、南康旭升書院

    道光三年(一八二三)《南康縣誌》載:“旭升書院,原係清真觀廢址,在東關外半裏。”清乾隆八年(一七四三)“八月興工,十二年冬告竣。中為廳,後為講堂,前為門廊。又前為牌坊,左右各為學舍貳拾間,學舍之外俱有隙地園土,左狹右闊,周護以牆。”又曰:“書院講堂,乾隆癸酉(一七五三)府憲寶給‘敦崇實學’匾與對聯。”

    南康旭升書院講堂聯雲:   

    持其誌無暴其氣,乃君子養性根本;

    敏於事而慎於言,為士人求道功夫。

    孟子《養氣與知言》:“持其誌,無暴其氣”。上聯強調,一個人應該謹守自己的思想意誌,不要隨便意氣用事,乃是做一個君子修心養性的根本。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下聯則要求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這是讀書人求道的方法與功夫。


七、南康橫市五雲鄉學奎章書院

    南康橫市五雲鄉學奎章書院聯:

    五典三墳,案有古書須誦讀;

    雲蒸霞蔚,天煥今文正輝光。

    五典三墳:猶言三墳五典。泛指古代典籍。

    此聯直言誦讀古書的重要性,以大自然美麗的景色來映襯繼承傳統的效果。


八、江西寧都書院

    江西寧都書院聯:

    巷中風雅開詩國;

    洞裏乾坤辟易堂。

    巷:指鬥詩巷。它是寧都縣城一條狹窄僻靜的小巷———鬥詩巷。亦稱構詩巷。《寧都直隸州誌》有載:“南阜民內巷(現統稱為小東門)。” 是寧都明清故城的十街五十八巷之一,位於寧都縣城中山中路東側。小巷因南宋時期誕生了三位有名的詩人及小巷內研詩、作詩、吟詩之風濃厚而得名。這三個詩人一個叫曾興宗、一個叫曾原一、還有一個叫曾原郕。

    易堂:即指易堂九子,是明末清初以魏禧為首的九個文學家。魏禧父魏兆鳳,於明亡後削發隱居於今距贛州寧都縣城西二點五公裏遠的翠微峰,名其居室曰“易堂”。禧與兄際瑞﹑弟禮以及彭士望﹑林時益﹑李騰蛟﹑丘維屏﹑彭任、曾燦講學於此,提倡古文實學,世稱“易堂九子”。其中魏禧、魏際瑞、魏禮三兄弟又被稱為“三魏”,他們又是“易堂九子”的核心。“易堂九子”中,以魏禧的成就最大,魏禧(一六二四—一六八零),字叔子,寧都人,明末清初三大散文家之一。著有《魏叔子文集》,代表作為《大鐵椎傳》。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贛南書院傳統文化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